西洛 wrote:
當年因為這篇文章, 一頭栽進老鏡的世界. 摸過許多的老鏡, 有很多還是二戰之前的古董. 原本對攝影一無所知的我, 經由這幾年蒐藏鏡頭的過程, 也多多少少學到一些歷史. 我總是把自己列為"器材派"的, 其實這也沒啥可恥, 相對許多大師而言, 就算是關大這樣的等級, 也離攝影大師的層次還很遙遠, 當然更別提只是隨便拍拍的我們. 既然不能登攝影之大堂, 那謙虛的玩玩器材又有何不可呢?
說到歷史, Canon 這家公司, 原本是美國在二戰之後, 扶植起來以低價仿製德國 Leica, 藉以搶奪原本德國獨霸的相機及鏡頭市場. 因此 Canon 自一開始, 就是以低價, 而不是以鏡頭的素質開拓市場. 創新設計的相機製造加上成功的市場策略, 才是現在 Canon 獨大的原因. 如今反而以為 Canon 的鏡頭是鏡頭的極致, 這根本是個錯誤觀念. (應該說 Canon 的市場策略本來就不是推出最好的鏡頭, 而是推出最賺錢的鏡頭..)
就素質來說, 比 Canon 鏡頭好的鏡頭廠很多, 只是這些廠家, 大多不敵 Canon 的低價競爭, 不是變成小眾, 就是消失在歷史之中了.
因此我認為 L 鏡的定位, 只是在某一個成本及價格可接受的範圍, 所能達到的較高水準的產品. 以為 L 鏡的水準就是鏡頭的極致, 我覺得這是這篇文章, 可能給初入門者帶來的誤會之一. (何況這些初入門者, 最後大部分也如我一般, 只能到達"器材派"的等級. 這樣的誤會可能會造成對鏡頭的眼光狹隘, 以為手持 L 鏡, 就像手握倚天劍, 屠龍刀, 而不知人外有人, 鏡外有鏡; 對器材世界眼界狹隘的"器材派"? 這聽起來就覺得很悲哀耶..)
不過這樣的誤會其實也只是小事; 就如我前面所說的, 我們都不是大師, 就算是大師, 其實也非必要以最好的鏡頭來拍攝. 就我們這種一般隨便拍拍記錄日常生活, 寫寫遊記的入門者, L 鏡所提供的品質, 就如關大所說, 真的也就夠了.
但是是否非變焦鏡, 非自動對焦鏡頭不可? 這我的看法就很不同了. 變焦鏡頭跟自動對焦的功能, 主要只是為了便利. 我認為所謂的便利, 是指記錄而言, 而非創作攝影而言. 前陣子美國有位剛過世的素人攝影師: Vivian Maier, 她的作品在美國引起不小的轟動 Vivian Maier, 我也非常崇拜她的作品. 不過說到器材, 她用的可是標準鏡頭 (75mm) 的 Rolleiflex TLR. 即使沒有變焦, 沒有自動對焦, 但是她的街拍作品卻是非常觸動人心. 由此可知, 就如很多人所說, 攝影靠的是相機後的腦袋. 我覺得比較貼切的說法是怎麼樣的角度從觀景窗裡看世界, 也就是所謂的"攝影眼".. 其實這樣的技巧, 或許從定焦的鏡頭, 不方便的手動對焦之中更能培養出來.
搞定你的器材 -- 這句話不是說去設定一組方便記錄的機器, 而應該是說認識自己手上器材的特性跟限制, 習慣用手上的器材去看世界. 更厲害的應該是不論什麼器材, 都有獨特的眼光跟角度去拍出好作品. (好像令狐沖的獨孤九劍, 只求劍意, 不求劍利..這應該才是"搞定器材"的最高境界了) -- 這也是我對關大這篇文章最不能認同之處.
沒想到這篇老文又被挖出來了
最早小弟不太同意樓主關大的觀點
因為我是定焦派
現在我很同意樓主的觀點
樓主的建議的確對新手或是商業作品來說效益最高
至於小弟自己對器材的觀點和接觸器材的歷程跟西洛大最像
認清自己不是攝影大師的料
就謙虛的玩玩器材吧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