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好的鏡頭 才可拍出美美的景深嗎

3121 wrote:
但是如果花大錢去買大光圈的鏡頭,為的就是在那裡砸淺景深,那就實在沒什麼好談的,因為那叫器材奴,那不是攝影。
好吧,我就直接說出來好了,談大光圈的淺景深,除了搞置入性行銷之外,還有什麼價值可言?

很難苟同這兩句話~
景深要多少在人,但能發揮多少在鏡頭,沒有價值的東西不會有市場,我沒看過CAPA~但是!在減法藝術中適切的景深能感動人心,不是嗎~
部落格:http://novafly.idv.tw
yangway wrote:
兄臺您計算的,是一定強度自發光的速度,不是反射光
您拍到自發光體如太陽、一定強度的燈時,您會發現就算縮到F64,1/12000s
他還是那麼的亮,無法拍出他的細節不是?
如果光圈、快門與靜身鏡片組的設計無法控制您說的光速
那麼加減曝光質何來差別之有?所有光都那麼快不是?您可以再思考看看
攝影是一門控制光、操控光的美學,光線如何控制很重要^_^


不好意思,光的速度跟強度無關,就算是螢火蟲發出的光還是那個速度,雖說光線會由於界質改變影響速度,不過由於光速實在太快,就算進入鏡片組之後降為 2/3(一秒繞地球七圈半變成一秒繞地球五圈...XD),鏡桶那個距離對光來說跟 0 沒兩樣。光圈快門控制的是進光的量(累積到能讓底片能夠成像的能量),不是控制「光的速度」,物理的定律一目前的科技是無法改變的。

而且啊,除非您能夠隨意加減鏡片組的數量,不然光速受到鏡片組的影響是個定值...還是您可以提出那本書或是資料有說明相機是控制光速的改變來影響成像,小弟願聞其詳^^
yangway wrote:
jakyou兄有件事...(恕刪)


這邊就可以線上生成 QR code

http://diy.quickmark.com.tw/sa/?c=101

Quickmark 是可以儲存更多資料,不過我還是覺得 QR CODE 比較好看,做出 QR CODE 再用你會用的任何影像處理軟體放上去就好了,至於防止盜圖我覺得是沒用,真要盜隨便找個圖案蓋掉就好了。
jakyou wrote:
光圈快門控制的是進光的量(累積到能讓底片能夠成像的能量)...(恕刪)

好的,小弟無跟您筆戰之意,小弟是希望用簡單的方法讓樓主了解基本原理
您亦提到這句話,是的,進光所累積的能量...絕對是正確的
但想請兄臺為小弟解釋一下,光量速度都相同時,為何遠近累積的能量卻是不同的呢?
您談的還是屬於自發光體,如螢火蟲的光
小弟談的,是屬於反射光線,不同的物體所反射岀的能量光是不等同的
否則黑色的物體如何以為黑色而不是光亮的黃色?

當然小弟先前提到,物體反射光通過鏡桶距離到達底片上成像的速度,這樣說是比較不周延
因為真正的速度控制是在快門上,快門開關時間的長短決定獲取光量的速度才是正確的
不過以陽光16法則來看,F=16 S=1/125,若F=4,則S=1/1000
兩設定所獲得的光量是相同的,因為曝光值都是正確的
那麼F=16為何能比F=4獲得較多的景深細節呢?
^_^
yangway wrote:
鏡頭並無法像人的眼睛一樣,創造無限遠的聚焦能力(只要視力良好的話:P)

不懂這句話耶,除了一些特殊的顯微鏡頭,每顆鏡頭都能無限遠聚焦不是嗎。

yangway wrote:
所以為何廣角鏡頭,在拍攝風景照的時候,都建議您將焦距設定為無限遠?

我看到的比較是推薦運用超焦點的概念,將對焦點設為略為近處(舉例三公尺的地方),縮小光圈讓無限遠也能清楚,這麼做的好處在於對焦在較為近處能取得更大的景深範圍,就像說同樣光圈下對焦在無線遠景深最近只能到前方兩公尺處,但試如果對焦在三公尺處,可能可以讓前方半公尺到無限遠都是景深範圍(距離都只是舉例)。

yangway wrote:
所以在景深範圍之外的,因為鏡片曲射與折射的關係,是無法順利成像的(糊焦),即便他的光很快到達了底片上
而鏡頭因為必須透過一定的光學組成,對焦能力有限,所以在小於對焦距離內的物體也是無法聚焦成像

所以照您這麼說,能不能成像應該跟鏡頭本身的折射比較有關,跟光速或來不來的即到達底片沒關係吧??這才是我的疑問所在。

順便分享一篇有關模糊圓的文章連結:
http://leicafanclub.org/institute/leica-dof.htm
攝影新手的家 http://easyshot.mytw.net
jakyou wrote:
這邊就可以線上生成 QR code
http://diy.quickmark.com.tw/sa/?c=101
Quickmark 是可以儲存更多資料,不過我還是覺得 QR CODE 比較好看,做出 QR CODE 再用你會用的任何影像處理軟體放上去就好了,至於防止盜圖我覺得是沒用,真要盜隨便找個圖案蓋掉就好了。

非常感謝^_^~~未來用PNP辨識的機會在台灣會不會提高到真的是不知道
不過小弟個人覺得那是很有趣的方法,確實也具有原作辨識的作用
當然如您說的,用圖案或用裁切的方式可以免除辨識的問題
不過經過修改的,就都不會是原稿啦~~~
持有原稿附上辨識碼,確實還是具有真假判別的界定力吧
如果被盜圖了,多少還是有辦法作些比對的功用嚕^_^

非常感謝您~~
carl3104 wrote:
我看到的比較是推薦運用超焦點的概念,將對焦點設為略為近處(舉例三公尺的地方),縮小光圈讓無限遠也能清楚,這麼做的好處在於對焦在較為近處能取得更大的景深範圍,就像說同樣光圈下對焦在無線遠景深最近只能到前方兩公尺處,但試如果對焦在三公尺處,可能可以讓前方半公尺到無限遠都是景深範圍(距離都只是舉例)。...(恕刪)

無限聚焦阿.....其實您可以試試,把無限聚焦的作品,看原始圖檔
會發現沒有辦法如您在一定對焦距離內精準對焦那樣的清晰
只是超過鏡頭本身聚焦能力的精準範圍外,都可以算上是無限遠的焦距了
只能盡量靠縮小光圈讓遠距離物體的光量能充分到達底片來成像

至於超焦點的觀念,實際上是於拍攝應用的思考轉換而來的
一張遼闊的風景照,人們往往會在乎的,是比較接近的景色,而不是最遠的
因為最遠的物體也已經小化到一個程度,要看清完整的細節甚是不容易
若最近的物體不能得到好的細節,作品較容易呈現一種不夠清晰的感覺(視覺觀感的問題,沒有焦點)
所以提昌這樣的拍攝方法也並無不對,和任何理論都沒關係
可以讓照片具有更精準的視覺焦點,對於照片吸引人的眼光更有幫助不是?
carl3104 wrote:
所以照您這麼說,能不能成像應該跟鏡頭本身的折射比較有關,跟光速或來不來的即到達底片沒關係吧??這才是我的疑問所在。
順便分享一篇有關模糊圓的文章連結:
http://leicafanclub.org/institute/leica-dof.htm

成像和光的折射絕對是正相關,也許小弟才疏學淺,沒辦法用較為簡單的方式讓您了解前後景深成像差異的原理
但如果提供模糊圓的理論,不知道有多少新手能透過這樣的理論了解景深的應用?
那麼也許小弟的師父在教導小弟了解景深的說法上是有不具理論的誤差
不過,小弟認為如此的說辭挺容易了解,比起要我去算底片尺寸、最小模糊圓直徑來說要更容易理解
因為就算算出來了......那我應該要在拍攝的時候去計算正確的攝影主體前後聚焦距離嗎?
當然小弟在前述有些說明上,確實是有錯誤的地方,在此向大家到個歉

我師父的說法較為簡易如下,大概是小弟講複雜化了所以越錯越多^^"
水龍頭和水杯的應用說法:
1.快門的對比,由如水杯口徑大小,水杯越小,水要裝滿的時間越短,而正確的曝光就是剛好放水時間
2.光圈的對比,由如水龍頭開的大小,口徑越大,越容易將水杯裝滿或超過,而正確的曝光就是剛好的大小
景深深淺的應用說法:
景深生成於焦點前後的一定距離,光圈越大,景深越淺,光圈越小,景深越深
開大光圈後,因可較快取得足夠的焦點光量能成像,故焦平面越淺
縮小光圈後,因需一定時間來取得足夠的焦點光量,故前後景亦取得一定的光量而具焦

小弟的說法則是以此觀念延伸思考鏡片折射成像關係、不同焦距鏡片群組設計、反射光能量大小發展而來
(看來與實際理論有所出入..........小弟反省)

看來實際的理論合理的簡易邏輯是
光圈大小影響焦平面的光束焦平面+最小模糊圓取得的截面積,造成光束點於底片成像的差異
(這樣..........................有辦法懂嗎?還是請高手為小弟解釋比較好T_T)
yangway wrote:
但想請兄臺為小弟解釋一下,光量速度都相同時,為何遠近累積的能量卻是不同的呢?
您談的還是屬於自發光體,如螢火蟲的光
小弟談的,是屬於反射光線,不同的物體所反射岀的能量光是不等同的
否則黑色的物體如何以為黑色而不是光亮的黃色?


光量跟光的速度無關吶,速度跟量是兩個參數,不是比較強的光就跑得比較快,別混為一談了。若把光想像成粒子,比較強的光就是一堆粒子一起跑,比較弱的光就是一兩顆粒子在跑,不管粒子多還是少,都是一樣的速度在跑。

拿相機最基本的兩個參數光圈跟快門來說,光圈是控制光能夠通過的「孔徑」,孔徑越大,「同時間」能夠通過的光就越多,快門是控制通過孔徑的「時間」,時間越長累積的光量就越多,這兩個參數哪一個能改變光的「速度」了?

反射光跟自發光沒有差別啊,不同物體因為對各個波長的光現有不同的吸收率,反射出來的波長會不一樣這是沒有疑問的,但是反射光的光速並不會變,就算是界質改變造成的光速變化對成像來說是「沒有影響的」目前還沒有相機可以捕捉到這樣的變化。還是您有在哪裡看到說光線反射之後速度會狂掉到音速甚至更低?小弟對此很好奇。

晴天 F16 法則個人認為是很不實用的東西,因為實在是太籠統,就算是大晴天,一天之中光線差個兩三格是很平常的事,這法則只有寬容度較高的負片能用(洗相時還可以調整),遇上寬容度低的正片或是寬容度超低的數位失敗率高到不行,除非是測光表壞掉,不然還是別太相信。改變光圈會造成景身改變主因還是光通過的孔徑改變了,您畫一下圖就知道,光圈縮小跟光圈全開除了畫面正中央,光走的路徑是不一樣的,打在底片上的樣子當然不一樣。

再舉一個例子,若一樣是 F16 1/125,我加一片 ND4 減光鏡讓參數變成 F16 1/30,這樣景深還是沒變啊,純粹改變進光的量是不會動到景深的^^
景深公式計算跟模糊圈個人覺得那是沒有多大意義的東西,除非您是在做光學產品的開發。

對一般人來說,熟悉自己的器材比搞那些算式實際多了,景深直接看鏡頭上的景深表尺就好了,您算的跟原廠標的數值也不會相差太多,那又何必去算,反倒是多少焦長配上多少光圈跟景物距離的成像「效果」是無法靠計算得知的,而那個效果才是我們要去掌握的不是嗎?

關於景深,只要知道原則就好,剩下的就是熟悉器材跟運用,鑽研公式意義不大,除非能自製器材。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