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爾Gy wrote:
接leica表現若比蔡頭好,那Sony蔡頭還賺什麼
...(恕刪)
以前面不是提倡<各廠牌有分配好的發展重點跟市場區隔。>
實際上,M鏡頭大部分都遠比SONY FE鏡頭貴上許多,本身市場是打不到,怎會有SONY要賺什麼道理。
今天LEICA M沒有獲得良好效果是在於短鏡後距鏡頭,只是在於本身數位感光元件與測試鏡頭匹配性問題。
瑪爾Gy wrote:
不用看也知道5D3贏...(恕刪)
實際上不曉得有何理由可以得到5D3能獲勝。
論感光元件解析來說,也不是比較高,論鏡頭素質這裡出動鏡頭也不是最優秀鏡群比較。
瑪爾Gy wrote:
如果F1.8 比F1.4好,你會掏錢買F1.4嗎
...(恕刪)
大部分F1.4鏡頭是賣個性或特性,就客觀鏡頭解析來說,正常來說F1.8是會比F1.4還好,不曉得哪裡獲得F1.4是比較優秀。
較大光圈鏡頭賣貴上許多,只是在於本身大光圈難度產生設計難度,但實際與理論結果,通常是F1.8會比F1.4好上許多。
瑪爾Gy wrote:
在高階相機裏,色彩穩定性、還原度、純淨度,往往是更被優先考量的
...(恕刪)
什麼叫色彩穩定度、還原度...?
那像這樣
leica原影像

銳化處理

5D3 全iso測試圖
原本5D3與5D2影像

5D2銳化處理

也就以前CANON預設銳化彽,現在高上許多,算是增加還是降低?
一般似乎都是用動態範圍 色彩深度等來討論。
像Canon 5D Mark III vs Nikon D800: Dynamisch bereik


diffusionless wrote:
什麼叫色彩穩定度、還...(恕刪)
我的看法是
在不同的光線、各種情況下,都能得到正確的顏色(即跟現場拍攝物接近的顏色)
比如紅色是感光元件很容易爆掉的顏色,拍紅花的解像力或紅燈的還原度,在高低畫素的感光元件間的差別就很明顯。其實一般DSLR感光元件的色彩是經常發生偏離的。
銳化沒什麼好說的,我認為輕微適度的銳化也不錯,因為沒銳化的話,原始影像的線條是有些暈染在一起的,這並不是因為原本的物體是這樣糊,而是影像在相機裏的形成過程光線的暈染
在D800跟 5D3的比較圖中,5D3的照片對比比較強,感光度看起來比較好一點
而且D800畫素比5D3高不少,但上面的比較圖中,解析力並沒有體現出應有的差距
我誰呀,我瑪爾Gy耶!
瑪爾Gy wrote:
日本廠商打的是團體戰,既競爭又合作,不是你死我活的割喉戰
各廠牌有分配好的發展重點跟市場區隔。
O跟P發展m4/3,P家鏡頭防手震,O家機身防手震
P家重女性市場,O家男性風格就強些
Sony Fuji發展 APSC微單,Sony走消費市場,Fuji靠發色走高價小眾市場
Nikon發展1吋,pentax發展更小一號的
EOS M是出了,但它主要不是要去打垮NEX,而是給你C家的發色及主要可以轉接C家的鏡頭。
你可以發現,每家的著重的地方跟特色都不同,發展的技術也不同,都有一些分工跟區隔,很少完全重疊互打。
但是統合起來,囊括了幾乎所有的技術跟市場,就如同當初電視日本各家也是同時發展不同的技術一樣。
我對這個既競爭又合作的現象很感興趣
是因為什麼樣的歷史因素發展成這樣的呢?
有沒有相關的文章可以去看的?
又這些廠商之間會有這些區隔
是基於一種默契而自然形成的?或是政府有介入?還是他們會大家坐下來開會說誰負責走A路線、誰負責走B路線?
我猜是自然形成的,不過能自然形成這種局面也是很奇妙的事
台灣似乎比較沒這種現象
常常是跟風的比較多
有了一家成功的案例後
開始很多家一窩蜂做一樣的東西
最後因為同質性太高落入削價競爭的惡性循環(就像以前曾短暫大流行過的葡氏蛋撻店一樣)
所以想從以代工為主的產業模式,要跨入以品牌為主的產業模式就很辛苦
幾家已經建立起品牌的公司如acer、HTC、BENQ…等
和日本、韓國的品牌相比,還是有矮人一截的感覺
而您說的日本這種「各廠牌有分配好的發展重點跟市場區隔」
似乎是日本品牌可以發展得比台灣好的因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