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鏡頭且準焦下FF & APSC 銳利度及紫邊會有差異嗎!?


希億元 wrote:
小感光二極體造成的雜訊會較低

一個畫素的電路, 並不是只有 光電接合面本身 就可以了, 它還有其它的元件.


diffusionless wrote:
小片幅就只是拍完FF...(恕刪)


因為你前面有提到 , 大片幅感光元件畫質會比小片幅感光元件好的原因是因為放大率的因素
所以 , 我就想說 , 那如果控制放大率一樣的話呢 ? 畫質會不會一樣
剛好FX畫素和DX畫素也符合感光元件面積比例 , 不會有畫素密度的問題 , 因此才有此疑問

Q1 : 在同位置拍照時 , 使用FX和DX模式所拍照出來的照片畫質是否一樣 ?



問題2則是建立在問題1成立的情況下才有此問題 ,
如果我們Q1成立 , 那我們是否可以依此推論出Canon家的APSC機種縮圖到約800萬畫素時 ,
畫質可以媲美APSC ?
FF感光元件面積 : APSC感光元件面積 = 2.55 : 1 = 20MP : 800 ( 約略值 )

Q2 : 1800萬畫素APSC機種是否縮圖至800萬畫素後可以達到2000萬畫素FF機種的畫質 ?


問題3則是獨立問題 ,
diffusionless wrote:
再來別被所謂<全片幅的訊號品質比較好>,而被誤導大片幅訊號比較好。
實際上,感光訊號是由S/N來決定。
S是由單位感光二極體所獲取的訊號,像是單位畫素的面積較大可以獲得較好訊號。
N是背景雜訊,對於感光元件來說,越大顆的發熱產生熱雜訊是越高。
並不是單位畫素大,熱雜訊會高,因為感光電流太小,是需要放大器來放大電流訊號,並不會因為單位畫素大電流產生熱。
而只是供應元件運作的電流產生的熱,這個和元件整個大小有關,當然畫素高,會增加這裡放大訊號所需要的電流,但是不如整個元件大小。
再來比較燥點時候,也和前面問題一樣,小片幅一開始就是獲得較小一張圖,但是比較要做同樣大小區塊比較。
本身所謂燥點,其實也就是背景值,因為取樣關係而呈現雜訊點,所以小片幅在這裡就是等於要放大背景值。
(恕刪)

根據大大的回答 , 我推論出以下幾點
1. 二極體的大小和訊號品質無絕對關係 , 因為二極體越大的訊號越好 , 但是熱雜訊也越高
2. 感光元件的大小的影響力遠大於對單位畫素大小的影響力 , 越大感光元件的雜訊更高
3. 因為小片幅一開始就獲得較小一張圖 , 因此相當於背景值被放大
因此才會生出 , 同片幅下 , 像素密度高的相機照片縮圖後與像素密度低的相機照片做比較的想法 ,
看看在像素密度高與像素密度低的畫質誰優
雖然2家製造感光元件工藝不太一樣 , 但還是有參考價值吧 ?

Q3 : 5D3和D800在高ISO時 , D800縮圖與5D3比較 , 誰的畫質優 ?
( 可參考Kent大的比較圖 )

如果以上問題答案是 : 是 , 是 , 差不多
那是不是表示 , 影響畫值最大因素是感光元件的大小 , 而不是像素密度
且像素密度高的機種 , 可以藉由縮圖來達到和低像素密度機種的畫值
( 直接拍攝mRAW畫值就媲美全片幅了 ? 雖然照片小了點... )

不好意思 , 一直在丟問題給 diffusionless 大大
diffusionless wrote:
所以D800E噪點比5D3不是合情合理,兩者成像大小一樣,那當然5D3單位畫素比較大,訊號會比較好。


這裡有個DxOMark的測試,想請教diffusionless大.
D800的像素3600萬畫素,D610的像素2400萬畫素,兩個片幅依樣大,
以D800+105mm micro的sharpness是16P-Mpix,
D610+105mm micro的sharpness也是16P-Mpix,
按DxOMark的說法是,D800+105mm時,3.6千萬畫素的cmos,
有2千萬畫素是沒有用的,而這些沒有用到的畫素,是因為鏡頭 or CMOS的缺陷造成.
難道說D610的這片CMOS感光能力超好,可以利用到67%的畫素?
而D800這片CMOS只能利用到45%的畫素?
這兩片CMOS都是sony差不多世代的產物.D800還是更高階的產品.
這是不是單位畫素較小,訊號品質較差的關西?

而D800E+105mm micro的sharpness是21P-Mpix,D800E是把OLPF換掉,增加進光量,
但在其他測試值,像是Vignetting等,卻沒有進步,這讓我覺得挺困惑,
不知道diffusionless大的看法?
希億元 wrote:
因為你前面有提到 ,...(恕刪)



1., 那如果控制放大率一樣的話呢 ? 畫質會不會一樣
沒錯!
只要控制放大率!
只是現實是會有難度

以下都是站在同樣位置。

同樣60mm F2.8
FX+60/2.8
DX+60/2.8


90mm F2.8
FX+90/2.8



也就是如果使用同樣焦距,站在同樣位置,此時放大率都是一樣,但看到畫面是不同。
所以假設FX想要構圖DX+60/2.8這樣畫面,他是直接用90mm來拍,這時候畫面是相同,但放大率就不同。


也就是放大率一樣,畫面就絕對是不一樣。
相反畫面一樣,那放大率絕對是不一樣。





2.: 1800萬畫素APSC機種是否縮圖至800萬畫素後可以達到2000萬畫素FF機種的畫質 ?
您要先把放大率當作首先,因為只要放大率一樣,其實他就是相當是拍完FF畫面裁切一樣。

這裡畫質如果是指解析,這個是主要光學放大率問題。
如果是指畫面躁點,還是同樣也是會先受到放大率影響,再來才是本身感光元件S/N狀況。

例如說,以6D 20MP畫素,本身畫素密度是相當7.8MP的APS-C感光元件,所以假設在同樣距離下拍,兩者成像才會是同樣大小狀況。

但是這時候是和前面狀況一樣,7.8MP畫面變成只是6D裁切畫面,那如果要獲的同樣畫面時候,就得退後或著用短焦距來拍。
此時再比較同樣物體,APS-C就要放大1.6X,也就是原本背景值狀況要被放大1.6XC來檢視。



要釐清18MP就算縮到8MP,並不是等於8MP感光元件,這裡面本身S/N就是比8MP差上多少,一個是6.55X6.55=42.86 um^2,一個4.3X4.3= 18.49 um^2,差了2.3X。

6D 6.54 X 6.55 um
5D3 6.25 X 6.25 um
D800 4.87 X 4.88 um
700D 4.30 X 4.3 um










3.5D3和D800在高ISO時 , D800縮圖與5D3比較 , 誰的畫質優 ?
這個是很多人的觀念問題,並不是只有一個方向差異或改變,往往是牽一髮動全身。


單位畫素提高,主要是增加對於投影畫面解析,同時可以增加動態範圍,也就是可以對於訊號獲得光階程細化,再來對於BAYAER結構本身是一個畫素只獲得一個位置色彩資訊,其他色彩是透過旁邊,所以畫面中高畫素可以提高色彩解析。

可以參考




diffusionless wrote:
例如說,以6D 20MP畫素,本身畫素密度是相當7.8MP的APS-C感光元件,所以假設在同樣距離下拍,兩者成像才會是同樣大小狀況。

但是這時候是和前面狀況一樣,7.8MP畫面變成只是6D裁切畫面,那如果要獲的同樣畫面時候,就得退後或著用短焦距來拍。
此時再比較同樣物體,APS-C就要放大1.6X,也就是原本背景值狀況要被放大1.6XC來檢視。...(恕刪)

若單考慮片幅大小,即同畫素密度,同比較大小下,因APSC需比ff多放大1.6倍
變成看起來較差,若大家都以同一放大率(例如大家像都於放大同一倍數)來比較
即ff那圖是大過apsc的,這情況下,看起來大家差不多
只是一個大一點,一個小一點
有錯請指正

但密度的問題仍困擾著
主要是在電腦螢幕下看的情況下
同樣ff,如d800與5d3
同一畫面
d800無疑因高畫素有較高解析
放上螢幕上看應會較5d3為佳
但100%檢視下,因畫素高,變成放大率高過5d3
因而看起來較差
若同一放大率便沒問題了

另外我以為鏡頭解析力不夠畫素密度這一點
是由於我不論是自己用dc拍的,或在網上下載的
在100%檢視下大都是糊糊的
現在想,會不會是元件色彩排列,令影像不夠清晰
結果越高畫素,100%檢視下即放大得越多
變成越差
從而令有這一個關於鏡頭解析力的錯誤觀點?
宅男乙 wrote:
一個畫素的電路, 並...(恕刪)
一生何求 wrote:
若單考慮片幅大小,即...(恕刪)

這個問題很簡單,您只是被這個<100%檢視>迷惑!



想想什麼叫做<100%>
是指一個照片畫素對一個顯示器畫素,這個就是所謂100%。




顯示器100%狀況是怎樣,如果顯示器是1500X1000(方便談論),而照片畫素也是1500X1000,這樣是1:1,假設感光元件36X24mm,而顯示器是360X240mm。

這時候就會有一個是PIXEL放大,一個是真實影像尺寸放大,所以畫面放大是(1500/1500)x(360/36)=10X
假設照片畫素變成3000X2000時候,那麼就變成(3000/1500)X(360/36)=20X。









也就是並不是100%是原始影像尺寸,原始尺吋就是感光元件成像尺寸。

不管D800或5D3,他們真實物理尺寸都是一樣。
只是D800在同樣這個面積內用7360X4912的取樣,所以如果是這個畫素數目=>趨近無窮大,那麼就可以完全把鏡頭,在這個上面成像完全解析。
但這個時候用100%顯示,就會變成放大無限大。



所以並不是畫素提高,然後您在100%看起來是更銳利!


而是一個畫面解析力已經是由鏡頭決定,只能放大相當程度還可以覺得銳利,並不是畫素來增加解析力,他只是解析投影在上面的影像。





diffusionless wrote:
這個問題很簡單,您只...(恕刪)

謝謝你的解答
現在搞清楚了
那麼正常看照片都不用放太大
足夠便可以
除非用mbpr等高解析屏幕,則可用較高百分比
(但實際相片的放大率可能跟同一尺寸普通解像屏幕一樣,只是所謂百分比不同)
正常下較大倍數檢視如100%
我想僅適用於看細節
尤其高畫素相片
簡單而言,模糊跟看不看到的選擇

舉例如影尺子
低畫素相片可能分不清微小的刻度
但高畫素的可以
在縮圖下可能不太看到2者刻度的分別
但一放大,如100%便很清楚
低畫素的可能2條刻度糊在一起
至於高畫素那邊,雖然銳利度可能因放大而有所下降
但2條刻度可以顯示出是分開的
我想這就是高畫素在高放大下顯示或檢視的好處

————————————————————————
我又想到,既然不同片幅有各自的最佳放大率
或放大率的容忍度
不太知正式用語是什麼
意指在同一畫質考慮下,不同片幅有其最大放大率
再放大其畫質會低於參考值或界線

在相片印刷方面,假如用300dpi
不同相片大小便有了一個最少畫素值
越大的要越高畫素
但又基於上述最大放大率的觀點
變相不同片幅有其最大相片印刷大小,不論其畫素高低
若我沒理解錯誤的話
若從印刷而言,那便出現最高畫素問題
即是同片幅同一放大率同一印刷dpi
超過一定畫素後再高的是沒有大用的
或對改善印刷畫質沒實質用途

這是想說,既然放大率對畫質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某程度上來說,高畫素雖能更反映鏡頭的解析
但實際無論在屏幕或印刷都受放大率限制
以致過高畫素(密度)在正常用途上不大
如手機相機有過千萬像素,單計畫素可沖印某大小相片
但實際因過高的放大率,沖印出來的相質素差劣
在屏幕上放大看也一樣
那要這麼高畫素來幹什麼?
除非每人都是用2k呀4k屏幕
宅男乙 wrote:
一個畫素的電路, 並...(恕刪)

一生何求 wrote:
謝謝你的解答現在搞清...(恕刪)

所以我才有想有APSC縮小照片的畫質可以媲美FF的想法
不過 , 畫值可以用縮的
高ISO的噪點好像縮了也沒有太多作用
而且太高ISO還會色偏
S家都有出一台12MP的FF了
快點出台新的小於10MP的APSC機種出來

希億元 wrote:
所以我才有想有APS...(恕刪)

所謂縮小是指選擇相機上的M、S像素,還是透過軟體縮圖呢?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