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n1206 wrote:
即使同樣裁切,
我們可以看到在同樣一棵樹的取景下,FF比APS-C有更多一點的涵蓋範圍
...(恕刪)
這邊有一點疑問,第二行的結果、以及下面的示意圖,應該是在使用不同焦段後拍攝到同樣的景物,才有的結果吧?
而第一句話的"裁切",是指我可能都用了50mm拍東西,把FF拍的中央部分在後製中擷取下來,和APS來比
這樣的情形之下,應該是沒有所謂的多一點的涵蓋範圍
再考慮畫素好了,如果感光元件的畫素一樣,那裁切下來的FF照片,總像素就比APS少,效果、細節可能就…
不知道我這樣的疑問方向正不正確
(其實有一個更大的疑問 在各相機畫素提昇的情形下 同樣面積下塞了更多感光元件 對畫質、細節影響的到底是如何呢)
「第三-四張 我們取其中一棵樹說明
FF除了感光元件大以外,為何說有較多細節,即使同樣裁切,
我們可以看到在同樣一棵樹的取景下,FF比APS-C有更多一點的涵蓋範圍,
此時回到平面(拍攝完都是平面),在樹的邊邊1mm FF就比APS-C有更多細節,而整體呢?
同理,若是拍攝人像,以鼻梁來說,FF就比APS-C有更多細節,想像一下,
整個臉孔會增加多少的立體感,多少的細節,多少畫質,
即使是同樣空間裁切,裁切同樣畫素,每個人也可以看出差異的FF與APS-C不同,
這也是眾多人勸敗FF卻說不出來的東西,層次感深度的不同」
不知道是不是我會錯意
似乎
您認為景物上的每一點(例如某片樹葉葉尖)都會有光線到達感光元件上每一個點、或較多的點
這樣拍出來就會變全白或是整個糊掉了(沒對到焦)
應該是景物上的一個點就對應到感光元件上的一個點才對
會這樣認為是因為
照片裁切了,其實等同於CMOS的邊緣感光元件記錄下來的資訊不要了
而示意圖就不應再出現樹的光線到達FF CMOS的邊緣
chccang wrote:
其實有一個更大的疑問 在各相機畫素提昇的情形下 同樣面積下塞了更多感光元件 對畫質、細節影響的到底是如何呢...(恕刪)
關於這個部分
你應該是指密度大小的影響吧?
隨著技術不斷進步
材質不斷更新
拼命在濾光片和微鏡頭上下功夫
所以像素密度也不斷向上飆
但以同一個世代的感光元件技術來說
自然是密度越高吃光越重~
因為像素密度越高
每一個像素的受光面積也跟著變小了....
自然對成像有影響~
APSC和全幅的景深差異當然不用說
換FF後花了好一段時間才適應過來....
這點其實也有好有壞啦!
FF淺焦散景容易營造
APSC焦深有時候也是種方便~
解放L鏡??
我不這麼認為耶
我總覺得
等CANON花招沒得玩的時候
就會把EF-S也搞出幾個紅圈的 (白色方點紅圈鏡=_=")
其實APSC裝L鏡
反而把畫質較差的邊緣部分切掉了

只不過現有的L鏡在APSC上沒那麼方便而已...
24-70mm 這焦段還OK吧?
如果改成39-112mm....你想用嗎?

總之
EF-S可以輕鬆裝上10mm
等效焦長16mm
何苦要為了一個紅圈硬是把廣角端搞到16mm?
還沒FF的24mm廣......
解放L鏡之前
要不要先解放自己的思考模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