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hard7083 wrote:
主觀的東西自然是不能用客觀的角度去評論他啊...(恕刪)
t老大說可以
(t:任何東西都可量化)我已經不敢跟他說話了
他先離題後又說我沒禮貌~不知道沒禮貌能不能如他所說一切都可量化

(可是他又罵買高價鏡頭的人蠢了....這禮貌很囧 ~~~幸好我高檔鏡頭85L不適用早脫手了XDDD)
我認識很多攝友
其中也不乏"講不聽"的硬頸朋友
但時日一久~一年兩年了~~他們自己有機緣遇到了摸過了~
自然就懂當初盲點在哪了
現在說破了嘴~還是夏蟲語冰
不適用的東西
市場自然會淘汰他
例如CANON 17-85IS前後的價格直直落就是一例
至於買高價鏡頭的蠢不蠢
又把所有東西歸類到商業陰謀
只能說未免看得太狹隘了
而且有國際標準(ISO6723-1983)。
鏡頭的CCI值,表示其在標準光源( D55:5503K日光)和標準日光型彩色軟片(由Agfa, Fuji, Kodak, 拍立得等廠提供之數據平均計算)條件下之色彩還原性能。
標準日光型彩色軟片光譜如下

CCI可由鏡頭穿透光譜計算而得,ISO推薦最佳色貢獻指數為 ISO/CCI 0/5/4,允差範圍
為(-4~+3, -2~0, -2~2)。鏡頭的CCI離標準值愈遠,色偏愈嚴重。鏡頭發色與鏡片材質
及鍍膜有極大關係。舉例而言,高折射率材料有利於矯正單色像差,但其對藍光部份透明度
較差,而使畫面呈現偏黃現像。應用鍍膜技術可修正透光光譜,以矯正色偏。
以上是在軟片條件下的規範,不知今日是否有標準的CCD或CMOS規格?
個人猜測,以今日數位調控如此簡單的環境,鏡頭的CCI值的要求或許不像以前緊緻,但仍
應有限制之範圍。色偏太過,後製程序麻煩,寬容度亦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