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Canon來一台820萬畫素的APS-C您會想買嗎?純閒聊

你找一台中古350D就是800萬素的
魯獅 wrote:
也就是擁有Canon 1DsIII/5DII全幅畫質的APS-C機種。...(恕刪)

這篇討論我忽然發現魯大您的問題有個盲點~
即便APSC的感光元件「畫素密度」做到跟FF機相同,它畫質也不可能會「等於」FF機!
(以使用相同處理器為前提)

為什麼?

因為在相同取景下,FF機不但擁有相同的畫素密度,還擁有更高(約2.25倍)的解析度~
先不管景深,壓縮感的差異,以拍出相同取景的照片為前提
APS-C機的畫質怎麼可能會跟FF機相同!?

lfjadsflk wrote:
這篇討論我忽然發現魯...(恕刪)

他常常再發這種文章你沒發現嗎...可以搜尋一他過去發表的
通通都是在說要把畫素降低來提升畫質
哀......該怎麼說呢.......
APS-C的解像力就是如此
妳要更好的畫質
就拍最大張
之後再縮圖
就這樣
紅塵紛紛情難了,風雲變幻醉一場 慢慢長途尋真我,千杯難倒一酒湘 癡心躊斷緞愁腸,豪情傲劍渡河江
不太懂一 一這篇重點是什麼...
雖然是閒聊..
基本上應該沒人要買
這種馬賽克Sensor. 用820萬像素
是不太合當前潮流..

如果是用 三層全色Sensor 820萬*3

我會買@_@"!~
taiwan23175 wrote:
他常常再發這種文章你沒發現嗎...可以搜尋一他過去發表的
通通都是在說要把畫素降低來提升畫質...(恕刪)

其實我以前也是認為把畫素降低畫質會比較好,不過那主要是以小DC跟手機為前提,
而且以前的技術不夠好,畫素密度的增加趕不上畫質的提升,反而製造了更多雜訊~

但拜最近技術的突破,背照式感光元件與高ISO處理能力的提升...等等,
以往低畫素感光元件的優勢已經不再明顯~
G12畫素雖然降低,但是其畫素密度仍遠高於一般DSLR,所以可用高ISO其實也沒提昇多少~
(高ISO抹雜訊技術提昇的影響搞不好還更大一點~)
更何況是畫素密度遠低於小DC的DSLR...



dean720721 wrote:
如果是用 三層全色Sensor 820萬*3

我會買@_@"!~...(恕刪)

反正就閒聊嘛~
有沒有重點其實也還好啦,至少讓人注意到一些原本沒注意到的事情也不錯啊~

至於三層全色Sensor,也許你可以等Sigma SD1出來再看看~
(解析度:4800 * 3200 * 3 )

lfjadsflk wrote:
這篇討論我忽然發現魯...(恕刪)

非常同意您的看法,同一時代的數位相機,基本上片幅的大小已決定了畫質的優劣。
魯獅 wrote:
售價約台幣18000~20000元。

1.8~2.0郝元太貴了~
若能壓低到1.0郝元,說不定市場接受度很高
因為有許多人是為了背單眼的氣勢而去買單眼

lfjadsflk wrote:
其實我以前也是認為把...(恕刪)


lfjadsflk 兄:

說的對極!

1.實際上,CANON並不是因為畫素而降低其他部分性能,就算推出1MP的相機也不會有8-10FPS能力,畫素限制速度只在於廠商可以容許定位方式。

2.並不是同一個畫素密度=畫質結果,就像D700的畫素密度=~D1X左右,但一個畫面D700是用12MP去紀錄,D1X是用5MP去紀錄,所以就算相對畫質乾淨,但紀錄資訊數目就差很多。
也就是面對是在畫質雖好,但解析力是不同,大片幅在此對於超高解析力貢獻,也是老早從底片機就知道。


3.大部分一些構思最大障礙在於實際市場,公司一直以來的產品策略造成,成本其他反而不是太大問題,否則其他家為何可以做到一些動作,在於當canon這樣策略,得到是良好銷售結果。
特別是數位影像週期短,要不斷推新,消費者胃口是不會滿足,只是這些代價肯定要從現在或未來等其他方式獲取。



其實魯大多從廠商角度想事情,就會很輕鬆去面對,現在產品真正關鍵大都不是硬體技術限制,而市場策略問題,同樣策略的廠商通常是發生產品末端時期無其他開發而通常只能拼產量,像是一些電池市場。

所以才會發生像cns三家互卡的默契一樣,而不是台灣自殺式銷售法。
lfjadsflk wrote:
因為在相同取景下,FF機不但擁有相同的畫素密度,還擁有更高(約2.25倍)的解析度~
先不管景深,壓縮感的差異,以拍出相同取景的照片為前提,
APS-C機的畫質怎麼可能會跟FF機相同!?(恕刪)


其實畫素密度就等於是解析度.
同尺寸CMOS/CCD畫素高=畫素密度高=解析度高.

FF和APS-C的畫素密度一樣=畫質一樣(同時期產品).

也就是說,同一片晶圓,裁切成FF尺寸和裁成APS-C尺寸,您說它拍出來的畫質會有差嗎?
相同密度CMOS/CCD,在FF可以拍得更寬廣範圍的取景,比較APS-C來說.

例如站在同一個地方,把一顆50mm鏡頭(任何鏡頭都會是一樣的結果)分別裝在相同密度CMOS/CCD 的FF和APS-C機身上,所得照片,APS-C一定是FF的40%畫面範圍而已.
魯獅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lu_s/
畫質我覺得應該是密度而不是感光元件大小決定,一個單位面積可放多少晝素應該有個極限(最佳畫素跟最大畫素是不一樣),5dII的密度較低(再加上新的製程及技術)所以畫質好,apc-c 1800萬畫素我覺得應該是極限了!
如果以現在新的製程技術820萬的APS-C感光元件畫質應該非常好才對(密度跟現在的5dII相當)
NIKON就很在意這方面!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