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itfer wrote: 1.在逆光的場景, 某些角度容易產生光暈.

這些都遠不及你鏡頭前的保護鏡或uv

2.因使用了半透明反光鏡, 會將鏡頭的進光量分光減少一些. 相對的, 要得到正常的曝光量, 是會犧牲一點點快門,光圈或ISO. 實際上是機身內部做了些曝光補償調整, 表面上看起來曝光量才不受影響.

進光量分光減少一些 ... 這些都遠不及你鏡頭前的保護鏡或uv, 你知道你鏡頭前那塊uv其實已經讓你的F2.8悄悄變成F3.2

現在高動態範圍的cmos原生ISO都嘛200起跳, 快門絕對夠

3.增加清潔的困難度. 相機機身入塵是不可避免的問題. 不僅在更換鏡頭時會入塵, 在使用變焦鏡頭伸縮變焦時更容易入塵. 一般數位單眼相機的CMOS, 平常在快門簾的保護下都會入塵了. 而固定的半透明反光鏡在沒有保護下, 更會容易沾上灰塵而影響畫質. 如果要清潔的話, 除了CMOS外, 還多了較為脆弱的半透明反光鏡(兩面). 如果不小心刮傷或弄破半透明反光鏡就不妙了

它還是有快門簾
一般光學觀景窗裡面無法清除的入塵, 大多是反光鏡彈起所造成

鏡頭後蓋的灰塵落在鏡頭後玉 => 灰塵落在第一層阻擋=反光鏡 => 反光鏡經常快速彈起落下 => 整個機身鏡室灰塵飛揚
SONY的半透明反光鏡只是反射一點光給對焦模組,
跟以前的CANON半透明反光鏡只是剛好長的很像而已,
所以不要再說半透明反光鏡是CANON發明SONY發揚光大,
兩者只是都有半透明反光鏡的構造,但用途完全不同。

SONY a33這種,是EVIL。
cookiegau wrote:
其實,大家都知道Canon 5DII使用人數很多,特別是藝術相關人員,
它有很好的畫質、有漂亮的色澤、有很大的後製空間...
但卻對焦緩慢、偶而不準、沒有什麼數位功能,只是傳統相機數位化而已!
不過,卻創作出許許多多令人感動、讚嘆的經典畫面...


作品會好,那是因為使用的人強,
不是因為機器「對焦緩慢、偶而不準、沒有什麼數位功能,只是傳統相機數位化」的設計。
我只聽過攝影師在罵:X的,焦沒對到,重來!
倒沒聽過哪個攝影師在雀躍:太好了,焦沒對到,這肯定是令人感動、讚嘆的經典畫面....

cookiegau wrote:
為什麼?為什麼那些數位功能只在入門款的機身上?拿來實驗嗎?
另外,一台造價如超跑的Hasselblad,沒有自動對焦,沒有自動測光,
專業商攝上使用普遍的程度,並不受價格和缺少的人性化功能影響...
為什麼?這群人不追求更人性化的數位功能?...


我也算是這專業領域的一份子吧,讓我來告訴你,
商業攝影或拍廣告片,有足夠的時間和燈光可以控制,
當年我看客戶拍個產品影片,光打光就花了六小時,拍攝一個鏡頭再加兩個小時,
反正慢慢的多拍幾組,過TC時候再挑選就好了,
所以對這種專業人士來說,功能多不多無所謂,反正畫質第一,
但對多數家用的用戶,拍小孩子的時候,
是可以慢慢調整他的表情再拍嗎?是可以等光線打對了再拍嗎?

cookiegau wrote:
因為花俏的許多數位功能是讓一般人拍照使用,提高記錄影像的成功率而已
藝術從業人員追求的是影像創作,並不是那限縮他創造空間的數位功能
所以越高階的器材留給使用者的創作空間越大,可以使用的手法越多...


如果Canon把自己定位在「只給專業人士使用」,那我沒話說,但真的你相信這是Canon的定位嗎?
真要專業,現在業界(拍片)還是把光學的底片當第一首選(超過3/4的院線電影和正規廣告都是用底片拍的)。

cookiegau wrote:
相機的功能並非越多越好,而是怎麼用?是不是用得到?
功能開啟的時候是不是限縮了你表現題材時的可能性?
小弟覺得並非將5DIII加上更多數位功能才是終極目標...


你想太多了,會因為功能開啓而限縮自己的人,往往不是因為器材,而是自己的腦袋,
面對這樣的人,給他精簡器材,也一樣被限縮,
專業人士絕對懂得做適當取捨的,就像好的廚師那樣,越多廚具和食材,他越能從中玩出新的花樣。
你有聽過哪個好廚師抱怨廚具食材太多了,所以做不好菜嗎?

另外,業界一些人改用7D拍攝,無非就是5D2格數不夠,快一點pen鏡頭時,會有殘影,
所以您認為5D3攝影不需要增加到60格嗎?這不是增加更多的數位功能嗎?
kast4201 wrote:
SONY a33這種,是EVIL

跟我的認知不太一樣....
http://www.flickr.com/photo.gne?id=
T.A.F. wrote:
(恕刪)...拍飛機拍鳥的還真沒幾個人敢冒險拿SONY的...(恕刪)


又一個品牌迷思的傢伙.....
不管啥品牌、神機or弱機.....,都只是讓你的腦袋拍出好照片的工具而已

自n百年前照相機發明以來 已經有數不清攝影大師,
他們手中的相機連最普通的DC都比不上,但是還是能拍出好照片,還是一個大師級人物



我的5D用了五年多了

我的剛性需求就是高ISO的優良畫值,錄影其次

我習慣隔代升級

十月份要去九寨溝

這個就是平民的我,對5D3引領期盼的理由

至少對我自己夠充分

我不是Canon的股東,但是我有買一些股票

如果撇開器材,用股東的角度來看

至少我覺得Canon到目前為止的市場全面營運策略,我還蠻認同的

說真的,股東在意的,就是公司有沒有賺錢,

沒有賺錢的時候,才會有時間來討論消費者有怎樣意見與看法....

有機會可以去看看Canon在上海舉辦的世博會,或許可以對這公司的體質多一點了解
我的故鄉火星照片---- http://www.flickr.com/kerocheng

R6.2 wrote:
今年個人覺得蠻有誠意的,今天好不容易搶到8-15L,前陣子也有購入1.4xII
要不是上市價格太誇張不然手上小小白IS現在會是胖白...
明年可能還有200-400L,還有今年後半年發表的新產品(恕刪)


200-400 L 這一管小弟也是滿有興趣的^^

EOS 1D X+EF 16-35mm F2.8L II+EF 24-70mm F2.8L II+EF 70-200mm F4L IS

luckyfullhouse wrote:
又一個品牌迷思的傢伙...(恕刪)


哎呀!我這種說法居然會被認為是品牌迷失耶!我的意思是要好好依照拍照主題慎選你要的工具。一般人要拍些普普照,任何品牌都沒關係,有難度的主題,還是找有充足支援的廠牌跟相機吧!
應該是去年搶先發表60D
結果被罵到翻掉…

今年不願再做領頭羊吧~

麥克順 wrote:
cookiegau ...(恕刪)


人類因為開始畜牧,逐漸沒有狩獵的能力
人類因為交通方便,逐漸沒有長途跋涉的能力

因為相機自動對焦的進步,讓愛好攝影的人逐漸沒有手持對焦的能力
因為網路搜尋的進步,讓人們漸漸少了記憶的能力...

手邊的工具多了,是不是會影響創造力,我想因人而異
手邊的工具改良,是時代進步品質提升的必要性

工具好壞的定義,我覺得是個人使用的習慣和對工具的信任感
還有就是看別人創作,和自己實際操作,會有不小的差距。

不同的產品規格賣給不同需求的使用者
每個族群都有自己覺得理想中的工具

想表達是說,不可能一台相機適合天下人
提昇自己的技能應該比寄望科技(廠商)的進步更重要...
http://www.flickr.com/photos/musicboy/sets/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