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system wrote:
另一個常見的誤解是「全片幅的景深可以比較淺」這是錯的.
經過鏡頭投射在平面上的影像(包括景深)是一樣的, 但是接收
的範圍不同. 例如同樣(參數)的鏡頭, FF可以拍到全身, 但M43
就拍不到全身, 但景深一樣. 如此而已....
有誤請指教~...(恕刪)
結論大錯特錯!
請看
寫給新手:景深概論 冼鏡光
請看"不同片幅但類似構圖的景深"部份
通常都是拿不同片幅相機拍相同構圖(視角)來比景深
相同構圖代表,所有被攝物與相機相對距離固定,所以鏡頭不可能不換
所以「全片幅的景深可以比較淺」
結論下方的說明好像也不對,已有網友po國外測試圖
朕姓馬 wrote:
結論大錯特錯!請看寫...(恕刪)
本篇冼老師的文章應該是很多攝影人的入門心法之一。
早期我也拜讀過,而且只要這種片幅比較文一出來,談到景深的部份,
也總是會有熱心的攝友提出冼老師的這篇大作。
因為老師文末有寫「未經本人同意不得轉載轉貼片段」所以先前沒有提出來。
老師是用很嚴謹的過程來定義景深的形成,其實影響的不是焦段,而是「視角」。
最後一段有關視角的論點我是相當讚同的!
但是因為本篇標題也寫說是供新手參考,
其實冼老師的文章告訴我們每一位新手,景深的深淺都是錯覺,
其實是因為「焦段的不同→使得視角不同→使得景深的深淺看起來不同」,
而非「焦段的不同→景深的深淺不同」如此簡單而已,
這個心得我相信得玩過好幾顆長、短焦鏡並且好一段時間才能感受得到。
只不過,我所言的其實與冼老師的第二段所述關於不同片幅但類似構圖的景深,
它的結論在相同鏡頭光圈、相同構圖,大片幅機型的景深比小片幅機型的景深來得淺,是相同的意思。
本樓不正是在討論這點嗎?應該不到大錯特錯的程度吧@@
不過也很感謝您幫忙提出更有力的佐證啦

l111210 wrote:
我很肯定第三張是5D2拍的 從環境看來
拍攝時應該是室內光源 從景深看來光圈應該沒有開很大
室內光源+光圈不大 = 勢必要拉高ISO
依我的判斷室內要拍出原PO這種亮度
ISO最起碼要800乃至1600以上
ISO在這麼高的情況下還能保持畫面的純淨度
只有全幅才能作到...(恕刪)
1,2是M4/3 GF2 + 25 f/1.4
3,4是FF 5D2 + 24-70 f/2.8
l111210很厲害, 把答案全講對了
連ISO都很準,第三張ISO 1600
第四張因為在菜市場陰影處拍的,
很難抓角度,至少我盡力讓它準焦了
當我只有M4/3時, 我就發揮它120%的功力
當我出脫M4/3系統了, 回頭看看以前的照片
其實M4/3沒那麼差, FF也不用太神話,
算是印證了攝影還是靠機體後面的腦袋最重要
有人說這篇是廢文.....
我想我又不是要參加攝影比賽,各位攝影大師請當飯後茶點看看
別太認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