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拍攝室內運動,繼續投資C家還是狠下心轉S家

ds1441 wrote:
可以像單反如C家AI servo這種連續高速打對焦點,

長焦拍攝不管對像前中後如何移動相對距離都可以連續抓焦拍攝嗎?

我記得以前無反在講運動都是泛焦按連拍比張數這個等級,

我拍小孩的A7是5年前2013的機器
就已經有相位對焦感測點
那幾張是全幅機用135mm開光圈2.8連續對焦拍的
景深很淺應該沒有偷泛焦的機會
您可以點大圖看拍攝資訊和檢視焦點
在A7之前我用的是5D2
A7除了反應時滯有點困擾
在對焦速度和可靠度上5D2不是對手

如果說五年前的無反拍的照片讓您訝異
您應該不難想像五年後的機器會進化到何種程度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我們知道XD但其他人不知道阿XDD沒看這串還有人推5D3 XD
拜託我賣機之前還把快門組全部換掉才賣WWW我萬萬沒想到不到4萬的快門數
可以讓反光鏡組爛成這樣....對C家1D之外的機子感到失望
相機就如同車子,你的能量,將決定他的力量
熱血休旅 wrote:
我們知道XD但其他...(恕刪)

其實很多講彼此是沒有矛盾,只是在於強調重點。


DSLR本身現階段來說,從按下快門到合焦的整體動作,還是比較快,或著說是滑順,因為作動設計相對簡單,對焦和曝光是分開,是單純100%相位對焦,不管是 AF-C或AF-S,使用超音波馬達。


其中比較大問題是在於增加反光鏡這個機構,增加機械性偏差、副反光鏡遮蔽時間差、磨損姓影響與對焦點分布限制。



像是熱血休旅兄所談到,反光鏡室架構耐用性,是從過去5D時代延續過來的討論,以前 5D是連反光鏡的緩衝器都沒有
所以對於後續對焦使用穩定性會有所質疑,這個過去個人也是這樣主張,只是CANON也不斷修正反光鏡磨損與穩定性問題。

因為即使是1系列使用高耐用架構,對於精準度要求的用戶,也是使用一段時間,需要針對機身鏡做校正。

只是對於CANON這樣產品設計方式,就算現在還是心有戚戚焉。








相對之下,無反系統的A9 A73、因為是直接把相位對焦作在感光元件位置,因此去除掉上面反光鏡系統限制,他可以輕鬆做到全畫面對焦點,天羅地網分布。
但是相對鏡頭驅動與相機對焦系統是比較複雜,對焦系統依據對焦模式,其對比度對焦和巷位對焦比例。

同樣像鏡頭,也會有超音波馬達與線性步進馬達兩種分別對焦相位對焦與對比對焦。




目前感覺A9還是有較大遲滯時間,這個是一些DSLR使用者最明顯感受。






















樓主還是買5D4好了
或是等A73上市再去玩看看符不符合自己的需求
不然屆時買了A73然後一直抱怨5D4比較好那就痛苦了
diffusionless wrote:
其實很多講彼此是沒有...(恕刪)


AF與快門延遲, 有人做過測試,

77D vs A9

Pre focus 下, 是 0.068 vs 0.038 sec
連 Full auto AF, 是 0.09 vs 0.231 sec

https://www.imaging-resource.com/PRODS/canon-77d/canon-77dA6.HTM
https://www.imaging-resource.com/PRODS/sony-a9/sony-a9A6.HTM

問題好像複雜化了.

人家的問題, 給予的答案不一定適合自己

有餘錢就買支 70-200 2.8, 有空就磨練一下技術

技術經驗提升了, 就自然知那 0.0幾秒差別重要, 還是其他東西更重要






panda5104 wrote:
身為一個半職業的運...(恕刪)


一次到位的預算無法摸到邊阿...
等看看A73吧!!!


widther wrote:
東西好不好用,跟習慣...(恕刪)


習慣是還好再學習就好~人生就是一直在學習啊!!!

我是不太推薦5D4當運動拍攝相機,因為buffer不夠大,不過對我而言,它是一台功能非常均衡的好相機,要拍各類題材都沒甚麼困難,相關相片可參考我的flickr相簿。要說的是,拍運動沒有那麼複雜困難,5D4對焦也沒那麼不堪,希望一些沒用過的人不要只會打嘴砲批評而已!
世大運是我第一次拍運動賽事,使用5D4及副廠的小光圈長焦鏡頭拍,因為經驗不足,自己對成果也不是很滿意所以只是當成紀錄照,為了佐證才上傳flickr來當樣本,過一陣子就會刪除!

ISO3200也是可以看到腿毛!
樣本1 by Jeremy Huang, 於 Flickr

因為不知誰會冠軍,所以是用比較廣角拍攝,不過在這種光線不是很充足且又有點背光的情況,追焦效果也還算不錯
樣本2 by Jeremy Huang, 於 Flickr

女子組的比賽
樣本3 by Jeremy Huang, 於 Flickr

女子韻律體操
樣本4 by Jeremy Huang, 於 Flickr
不要太看得起人類的眼睛,
人類從工業革命就開始漸漸輸機器了…

人類的眼睛要產生視覺影像需要時間,
視覺影像傳送到大腦需要時間,
大腦分析影像做出決定需要時間,
大腦訊息傳送到器官做出反應需要時間,
環境變化時…視覺影像還會暫留一段時間,

計算到0.0幾秒那個時候都早已經超過人類的極限了…
交給機器連拍碰運氣比較快啦…!
沒什鏡頭包袱的很多都快要跳了
畢竟中階快打爆人家頂規
這已經不是技術層次的差異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