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ffusionless wrote:
個人相信CANON肯定有在準備35mm無反
但這個謠言目前看起來很多疑點!
同時更新 CANON EOS高階望遠鏡兩顆、EOS R、高階、EOS R鏡頭、EF-M
其中一開始就打28-70/2,作 F2.0鏡頭可能比許多人想像中是差很多。
但先假設CANON可以做到,問題是那樣打算怎樣組合大三元系統,假設CANON很強已經可以做F2鏡群。
那麼推出24-105KIT、24-105 F4L、28-70/2.8,請問最高階是28-70/2的話,那這樣局面不是很奇怪。
如果是24-70/2,至少邏輯性比較高,但是把三種不同等級鏡頭一起出目的是甚麼?

再來是35mm F1.8IS,這個是代表CANON不打算作機身防手震嗎?
目前無反的趨勢是鏡頭和機身防手震都存在,但是望遠端才會作鏡頭防手震,這樣可以降低鏡頭大小與光學的影響。
而且看起來是CANON打算放掉EOS M,這樣是明智,但是這樣新接環的規格就很重要,似乎沒有這方面資訊流出?


Rumor 就只有兩隻RF變焦鏡頭
RF 28-70mm F2L USM
RF 24-105mm F4L USM
哪來的第三隻?

如果Canon要放掉EOS M的話
會再出這一隻大光圈定焦鏡EF-M 32mm F1.4嗎?
而且CANON光是靠EOS M就奪下日本無反銷售冠軍
與傳言的 Full Frame EOS R又有明確的等級之分
請問甚麼原因讓你覺得EOS M會被砍掉?

澎澎的拔拔 wrote:
比較令人存疑的是28-70 F2,這個鏡頭即使做得出來它的大小與重量應該很難配在無反上面,更何況高昂售價的鏡頭卻要用在中階定位的機身....(恕刪)

Sony在最高端的用戶數也是從零開始的
但他們還是推出了400/2.8這種只敢接單生產的鏡頭

不過做就對了,至少推出了就有機會打出天下
28-70/2這種規格,可以說嘴可以討論就值得推出
跟N現在的保守路線來說,鏡頭部分有看頭就能搶到不少焦點

picture123 wrote:
canon 該不會又是 9 個 或 11 個對焦點, 而且只有中央可用 -:)

看在 eye tracking 功能, 及 sony 成熟的無反發展經驗 以及對 canon 擠牙膏心態的抗議
不認為 C 會端出多高規格機身 他還要兼顧單反市場啊
第一代機要買 真的要有愛啊 我是不會跳回 C...(恕刪)

看來N家目前在螫場戰役中趨於下風,CMOS掌握在索尼手裡,鏡頭光學與產品定位又比不過CANON.

然後又要砍掉舊卡口,真是前景堪憂啊 !

yameme wrote:
9/25 Panasonic...(恕刪)

一個月內出四台FF
真的是史上最大混戰了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web101tw wrote:
Rumor 就只有...(恕刪)


從邏輯來判斷就知道!


CANON的命名規律性是很好。

如果35mm無反是使用原本EOS M,那麼就不會叫eos R, 而還是叫EOS M。
就像CANON EOS,35mm叫做EF,APS-C用叫做EF-S。



所以假設今天是EOS、EOS M、EOS R三個接環規格,那EOS M就是被放生,就像當初CANON放生FD接還一樣。


另外有些人用卡口內移動感光元件來達到,要理解感光元件的焦平面位置是遠比底片高,所以這個定位點用可以移動式,就現在來說是不僅是增加機身體積與重量,而且會出現比移焦還麻煩的問題。



diffusionless wrote:
另外有些人用卡口內移動感光元件來達到,要理解感光元件的焦平面位置是遠比底片高,所以這個定位點用可以移動式,就現在來說是不僅是增加機身體積與重量,而且會出現比移焦還麻煩的問題。


會不會canon的無反是跟sigma的無反一樣只是拿掉反光鏡,然後一樣EOS口接原本鏡頭...Orz
澎澎的拔拔 wrote:
比較令人存疑的是28-70 F2,這個鏡頭即使做得出來它的大小與重量應該很難配在無反上面,更何況高昂售價的鏡頭卻要用在中階定位的機身...(恕刪)

個人對這隻也是存疑
但我希望他是真的
F2 的光圈是 F2.8的兩倍
面積比是2倍
線性比是 √2 倍
理論上重量比(體積比)就是 √2 ^3 = 2.8284 倍
如果以騰龍28-70 f2.8 550g為參考基準
這顆RF 28-70mm F2L USM的重量
理論值約為 1.556 kg左右
就看Canon有沒有黑科技
把他做到1.2kg以下
diffusionless wrote:
另外有些人用卡口內移動感光元件來達到,要理解感光元件的焦平面位置是遠比底片高,所以這個定位點用可以移動式,就現在來說是不僅是增加機身體積與重量,而且會出現比移焦還麻煩的問題。


這個CR兩個大疑點
1.24(28)-70/2的變焦鏡
面對比F2.8多8倍的球面相差
重量絕不是騰龍28-75/2.8的550g*2那麼簡單
我覺得兩公斤都算輕的

2.高階機用可動法蘭距不可行
小弟轉接經驗不算少
這些轉接經驗告訴我不管用哪種方法
維持焦平面精準都不是件容易的是情
若連固定式的轉接環要維持焦平面精確都不容易了
做成可動的幾乎是不可能了事
現有的LMEA7就是可動焦平面想維持精確度極為困難的例子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