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數年前不甚認識如何影相,到今天有一定認識,全因在過程中發掘到自己喜愛的樂趣。起初我由完全不知什麼是無反?什麼是單反?什麼是全幅?什麼是殘幅?⋯⋯完全沒有概念。對我而言,能夠影到相的便是相機(手機除外)。但自己一心只想學正宗的影相,因此第一次買相機便買了部佳能50D來玩,但影來影去都只識用Auto Mode,這同玩傻瓜機無分別,久而久之更漸漸對攝影也失了興趣。後來因為不甘心,又再次立起心肝一定要學影相,之後見新力牌好似幾好,便買了部A6300來玩,A-mode依然是用得最多,但也慢慢開始認識玩手動。無疑新力牌的自動對焦能力及影像清晰度確是非常驚人,但這卻不是自己杯茶,因為初心是想學影相,不是想靠電子儀器去作紀錄。
後來在書本上發現,原來自己的相機是可以配轉接環配上手動老鏡去影相,這對我而言真是天大的驚人發現,因此便立刻走上二手店鋪看老鏡,並連續數月不斷上網爬文,認識各國不同時代的經典銘鏡和特色。一開始我只敢入手平價的日本大牌老頭,買回來後自己不斷作出比較嘗試,參考別人的照片是如何拍,日系鏡如:Canon,Nikon,Minolta,Contax⋯,總之每個牌子都買枝返來慢慢試玩,試到認為最合自己心水最喜愛的之後,便再買另一焦段再試,買的老鏡至緊要光圈夠大。玩過日頭後,發覺原來歐美的世界更大更吸引,因此開始鑽研德國大牌:徠卡、蔡司、海爾、施乃德、羅莉、羅敦,還有法國愛琴、美國柯達、烏龍鯊等⋯後來毒癮更加深,到最近愛上了玩電影鏡頭,淺嘗輒止地認識了德高望重的四大家族ACDK,同時又入手不同片幅的相機去玩轉接,當然小不免要兼修Lightroom和PS的修圖軟件。
因為要有能力發揮出不同牌子鏡頭的特色,所以學懂影相也會變得是自然之事,尤其要操控老頭,光圈、快門、ISO的三角關、EV+-操控係要玩得熟悉,對焦也要精準快捷(看菲林年代的體育記者戰地記者,他們全都是用手動影相的,沒有什麼是不可能!)。與此同時,自己也會在不知不覺間充實了對各國大廠生產相機光學產品的發展認識。
有人說攝影是一種信仰說得無錯,沒有信仰目標便沒有動力,更不能啟動原來潛藏著的能力。持什麼的信仰不緊要,最重要是問自己喜愛的是什麼?
現世代因市場導向,各牌子每年都會推出新機,追新機是永遠也追不了的。若能細心比較一下,新機和早幾年已出的相機又有何分別?除了在電子功能上會有明顯進步外,傳統的光學質素又不見得會有很大差別,這對我這一些手動友來說,鏡頭會比相機更為重要(除非是對自己的手動能力及視力已沒有信心)。新款皇牌相機始終會有一天要退役,但一代經典銘鏡卻是可以保存下來。
阿郎仔 wrote:
我用的第一台無反是Sony nex3
可能是這台讓我太失望了
小弟也是從FM2和RB67一路走過來的
2008年一入手GF1(比NEX3早出一年但性能甩NEX3好幾條街)
我就知道單反被無反淘汰只是早晚的事
現在市場上已經坐實了這個觀點
沒必要再走回頭路
建議您去三創走走摸摸
看看哪家的機器順眼順手
對岸無忌這篇文也不錯可以參考
佳能EOS R5 与SONY 机身操控上的差异
如果還想摸單反或底片
也可以收台EOS1v或中幅哈蘇
現在的價錢都是白菜價
繼續享受旗艦的操控和蔡頭的畫質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