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on的的佳記日記------再續前文之上高地(2020年11月10日更新)



假日雜鳥

上個週末適逢復活節假期,本地遊人超多,而剛好一些旅遊景點正是些公園,所以真是熱鬧非常。

旁邊不少鳥友都有收獲,但自己的運氣就總差了那麼的一點點,唯有以呆胞兄所說的“賞鳥賞自然”

來安慰自己吧。




01.公園內遊人比平時多了很多,主角又爽約,幸有普鳥紅耳鵯Red-whiskered Bulbul作伴,這張

背景底色也不錯。




02.紅耳浴罷,飛上枝頭準備梳理羽毛。




03.早上在山頭等黃眉,黃眉來了,不過卻是黃眉柳鶯Yellow-browed Warbler。




04.鷯哥Hill Myna一改平日豪邁的作風,竟然靜悄悄地出現在頭上橫枝。




05.可能是要將公園巨聲美譽讓與這位噪鵑小姐Common Koel。




06.等了大約兩個小時,鶲是有來的,就是這隻黃眉姬鶲雌鳥(?)。




07.到場的還有這隻大山雀Great Tit。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我和八聲有個約會

得到這個重要鳥訊後,儘管星期六那天整天下著雨,也禁不住去赴這個約會。既然是重要的約會,

自然要提前到場準備,地點雖然有上蓋,但仍擋不住器材被雨粉沾濕的情況。牠十分準時地到來,

先聽到牠招牌式的8音節叫聲,不久就見牠羽毛半濕的蹲在前面的橫枝上。




01.牠就是八聲杜鵑Plaintivle Cuckoo雄鳥。




02.見牠濕漉漉的仍冒雨赴會,我那說到唇邊的光線太暗的怨言就只好吞回肚裡。




03.《圖鑑》資料顯示,八聲是不常見的夏候鳥,所以自開始鳥攝的一年多內,我只拍過(雌鳥)

一次,而且距離還是超遠的。




04.八聲跟噪鵑同屬杜鵑科,牠們有著相同的特點:嘴尖且稍向下彎、尾長而闊成楔形,以及叫聲

超大。八聲叫聲響度略低於噪鵑,而且也沒有後者的叫得像失控似的。




05.拍了接近半小時,牠停下來的時間不是太長,沒有枝葉遮擋的機會就更少,這張算是整輯中最

理想的了。

由於下雨的關係,照片效果太差,所以趁翌日晴天再去補考,可惜兩個小時過去了,莫說牠的影子,

就算是牠的叫聲也聽不見。看來只好以這輯不完美的照片,為這次美好的聚會劃上句號。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杜鵑啼血

開春至今,在公園或山間經常聽到“胡可胡可”的鳥鳴,而且一聲比一聲淒厲。這是噪鵑

Common Koel的叫聲,忽然憶起粵劇《胡不歸》歌詞中提到“杜鵑啼血”這句。




01.開始鳥攝至今,只拍過杜鵑科的兩種鳥,分別是八聲杜鵑及噪鵑。兩鳥都叫得很厲害,

尤其以後者為甚,簡直可以用“聲嘶力竭”來形容牠的賣力程度。




02.每次在山上見牠時,總有大量樹枝阻隔。幸運的是當日陽光普照,令牠的黑羽毛泛著閃

閃的藍色。看來有點像西方惡魔的形象---全身漆黑及一對血紅的眼睛。




03.在吼叫之前,頸部明顯隆起,像不像武林高手在運功?




04.張開嘴巴,內裡也是血紅色的。




05.說牠賣力地叫是有圖為證的,真怕牠的下巴會掉下來。

傳說杜鵑晝夜在悲鳴,甚至會啼至出血方才停止。

唐白居易《琵琶行》: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

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

酒還獨傾......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哎呀!太滑了

又一個在山上等待的日子,見鳥友那些藍得好比墨水的仙鶲照,而自己就只有幾簍“白

果”,我暗對那開始炙人的艷陽起誓:明天要早點起床,要多點上山,要多點......




01.對於我的誓言,這對麻雀Eurasian Tree Sparrow一於少理,只顧埋頭做牠們愛做的

事。





02.哎呀!太滑了。





03.咦!莫非是所謂的“蝴蝶效應”?





04.嗯,若果真是我的那個誓言影響了麻雀伉儷的大事,我願衷心向您們致歉。





05.不過,看來將勤補拙的麻雀伉儷是無暇追究的。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相信近日上廢墟山的鳥友對這句話必定特別有感受。由於自己鳥攝年資尚淺,今天剛好在山上遇到

資深鳥友,我問去年同期是否也有眾多鳥友來此?答案是否定的。雖然此山是本澳著名的世遺景點,

但誰也沒有想到遊人如鯽的小山崗竟然有這麼多的過境鳥。




01.看了鳥友的仙鶲美照,令我也多上山訪仙了。這輯是上週拍的,但一直識別不出到底是何種鶲,

所以就留至現在才貼出來。




02.曾請求港台兩地鳥友幫忙識別,由於照片效果太差,致令增加識別的難度。收到的回覆是,

這應該是隻藍喉仙鶲Blue-throated Flycatcher雌鳥,或許甚至是其中的Glaucicomans亞種,

即被一派學者稱為中華仙鶲雌鳥。




03.經台灣鳥友指正,原來根據《中國觀鳥年報-中國鳥類名錄1.1》/2010年,中華仙鶲Chinese Blue

Flycatcher已經是個獨立種了。




04.納悶的是自己技術太爛,大好機會來到時竟然拍了這些朦照。




05.然而,從“訪仙”這方面來看,仙女也是仙,朦照亦是個記錄,就隨緣吧。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黃眉白眉也是鶲

最近鳥況似乎又再升溫,相信都是拜些過境鳥所賜。按各鳥友所拍得的美照,這些過境旅客都是

鶲科的。鶲的特徵是:嘴扁平,嘴基闊,而且嘴側有剛毛,以及大部分鶲都是雌雄異色的。除了

少部分之外,大多數鶲都在濃密樹蔭中活動,而且很多時候靜寂無聲,所以是很難發現蹤影的。

由於近年原生樹林被砍伐,中國南部鶲類數量在減少中。




01.這隻是黃眉姬鶲Narcissus Flycatcher雄鳥。




02.這隻黃眉的喉部橙紅,也有鳥友拍過黃色喉部的亞種elisae。




03.根據《香港鳥類圖鑑》,黃眉屬稀少的春秋季過境鳥,而5月之後就會北上。留意牠的黃眉及

翼上色帶的形狀。




04.上週回鄉間小住數天,由於不想帶太多重裝備,所以只有7D+456。某天晨運時,見樹上有隻似曾

相識的小傢伙。初時以為這又是隻黃眉。然而,怎麼牠的眉變白了,而且翼上色帶的形狀也有差異。




05.原來這隻是白眉姬鶲Yellow-rumped Flycatcher雄鳥,按《圖鑑》所示,白眉是春秋兩季時的過境

鳥,而且數量屬罕見。此外,還注明“雄性在香港較為罕見,大多數的觀察紀錄為雌鳥或幼鳥”。

咦!那我不是中獎了。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拍鶲的苦與樂

雖然自己拍得的朦照跟鳥友的美照差了一大截,但趁著這個過境鳥熱潮,也確實拍了幾種鶲(奇怪這

批過境鳥似乎都是鶲科的)。前文提過鶲的習性,如不常發聲及喜在樹蔭中活動,這就增加了拍攝的

難度。又由於鶲類多是雌雄異色的,而且部分的亞成鳥羽毛顏色更完全不像成鳥,所以在識別時,真是

將圖鑑翻完又翻,仍是未能確認到底是哪種鶲?幸好得到港台兩地鳥友幫忙識別,否則這些鶲就永遠

得不到正名了。




01.其實拍了這隻已有幾天,從外觀特徵(嘴扁平、嘴基闊及嘴側長剛毛),初步斷定是隻鶲。




02.由於樹蔭濃密,照片質量很差,但這張可看到牠的背部。除了有著橙黃色的喉及胸之外,牠翼上

有色帶,而且部分飛羽有白色邊緣。




03.這張還可隱約看到白色的短眉。




04.快將圖鑑也翻爛了,可惜仍未找出牠的大名。




05.幸得鳥友仗義幫忙,才得知牠是隻鴝姬鶲Mugimaki Flycatcher。然而,圖鑑上的雄鳥雖有橙色的

喉部,但背部卻是黑色的,而雌鳥的喉則是黃色的。正在納悶之際,碰巧在東方鳥會圖庫找到支持,

原來牠的雄性亞成鳥正是這個模樣的。因此,這隻應該是鴝姬鶲雄性亞成鳥。

其實鳥類識別與鳥攝一樣,同樣是需要耐心及下苦功的。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迷鳥銹胸藍姬鶲

在鳥友的幫忙下,終於識別出手上最後的一種鶲。在拍攝這次過境鳥(似乎都是鶲)的過程,我學習了

很多關於鳥類的知識。又因為這一批鶲,更覺得自己對鳥類認識的不足。




01.這種鶲又是喜歡在樹蔭中活動,拍攝條件自然不佳。




02.從牠的羽毛顏色較不亮麗來看,估計牠是隻雌鳥。




03.得到鳥友的相助,將識別範圍鎖定在銹胸藍姬鶲Slaty-backed Flycatcher雌鳥及灰藍姬鶲Slaty Blue

Flycatcher雌鳥兩種鳥上。


"">

04.而灰藍姬鶲的喉及胸不是同一顏色的,而且胸部有一條淺色而垂直的中央斑紋。




05.從這張朦照可看到這隻是沒有這兩項特徵的,所以這隻應是銹胸藍姬鶲。據圖鑑資料顯示,銹胸

屬罕見迷鳥,而且圖鑑中的照片全部都是雌鳥,足見拍得這鳥的機會不高。

今早窗外傳來愉快的鳥聲,自己就按捺不住又上了山,拖著因扭傷而變成像條粽子的腳轉了一圈,那些

鶲似乎已不在,是否這股過境熱潮已過?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快高長大

繁殖季節開始以來,見大部分留鳥都在你追我逐,為爭取繁殖機會各顯神通。一些不只產一次卵的

鳥兒的雛鳥甚至已開始學飛,期望牠們能快早長大。




01.賞鳥通常以成鳥為對象,因為成鳥的羽毛顏色一般都較亮麗,所以自己對幼鳥認識就更少。




02.面對這隻嘴角尚帶黃色的幼鳥時,心裡就在盤算牠到底是隻甚麼鳥?幸好不久牠就飛往另一棵

樹,而親鳥即就地餵食。從識別親鳥得知牠原來是隻白喉紅臀鵯Sooty-headed Bulbul;留意牠的

較淺色的臀部。




03.當幼鳥開始學飛,親鳥會帶幼鳥到捕獵場所(我稱之為食物場)的附近,實行即捕即餵。既有

親鳥在場,識別幼鳥的難度就減少。




04.雖然這隻幼鳥有點眼熟,但總是跟平時見慣的成鳥有點差異。其實牠是隻大山雀Great Tit幼鳥。




05.看看大山雀成鳥,就可知成幼鳥的差異了。雖說虎父無犬子,但幼虎就像隻小貓似的,一點霸氣也

沒有。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古雅的名稱---伯勞

開始鳥攝不久即接觸到伯勞這種鳥,稍後牠的名字就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崇拜強者?),原因之一

是牠的名稱。總覺得伯勞兩字很是古雅,不像是現代命名的風格。直至一年後的今天,剛拍了一種

未拍過的伯勞,所以在網路找尋資料,並順便查了牠的名稱的歷史。原來伯勞這名稱最少有過千年

歷史,並在明代由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考證了當時伯勞的幾個名稱。成語“勞燕分飛”(出自公元

464~549年《玊台新詠》中《東飛伯勞歌》)中的勞即指伯勞。果然如我所料,伯勞這名稱真夠

古雅。




01.各位鳥友都知道葡韻的幾位老朋友,當中的棕背伯勞更是無人不識。然而,這隻伯勞似乎比那隻

葡韻棕背還要“老朋友”,簡直是位超合作的模特兒。咦!這隻的顏色有點不對。




02.原來這隻是紅尾伯勞Brown Shrike;記得數個月前曾在北區公園拍過一隻,不過當時照片效果

太差。




03.幸得鳥友指正,原來這隻就是指名亞種cristatus。




04.紅尾沒有棕背那麼多的黑色,外觀似乎更漂亮。




05.很難想像這個毛茸茸的傢伙竟然會將獵物掛在樹枝上曝曬,難怪古人因牠這種曝屍的習性,就連

牠的叫聲也被視為不祥之兆。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