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zhu wrote:
OMG我感觉完全是在...(恕刪)
版大問的是發色的定義,根本也沒問到鏡頭的性能,好像是您先劈頭就講到鏡頭還有數據。
發色是指以一顆鏡頭對於顏色的詮釋方式。依照不同鏡頭,相機,底片或數位,拍攝環境,沖洗方式和顯示器自然看起來也不同。有人說數位時代談論發色並無意思,也許如此但無論如何一個鏡頭的個性還是存在著,能不能數據化也是其次。
被行銷慫恿購買昂貴鏡頭雖然不聰明(也不是所有買貴的鏡頭的人都是如此),不過依照MTF圖和數據來買鏡頭也不見得多高明,一個東西的價值從來就不曾限於數據。
參與討論因該以更寬大的心態,無須言語上抹滅否定別人的看法和價值觀,彷彿和自己觀點不同的就是錯誤,就是敵人。這點我認為是沒有必要的,也是01最需要改進的地方。
POLYBIOS wrote:
常看別人分享鏡頭,老...(恕刪)
簡單的打個比方
今天有一朵花放在那邊,而您只能旁人轉述花的模樣.
這個"轉述"的狀況就是發色與味道如何如何.
"聽別人說"這朵花超艷麗-->發色豔麗的鏡頭與感光元件
"聽別人說"這朵花細節雅緻-->描寫能力強的鏡頭與感光元件
"聽別人說"這朵花只有黑白兩色-->只能感應黑白的感光元件
科學一點的說,鏡頭與感光元件都是一種濾鏡/過濾器(Filter).
您得到的影像是最原始的物件經過鏡頭的轉述與感光元件的轉述,數位處理的轉述而來.
而既然是轉述,就會有三種狀況:
(1)缺東缺西
(2)加油添醋
(3)平實陳述
這些狀況是可以發生在色譜上與空間頻率上的.
而這些變化差異形成了原始影像經過這些過濾器,最終轉述出來的影像與您肉眼(眼睛與大腦也是Filter喔)對於原始影像的感知,大腦解譯結果的差異,就是常見所謂的發色與味道了.
所以鏡頭與感光元件對於影像的詮釋結果您喜不喜歡
白話翻譯出來就是您喜不喜歡這組鏡頭與感光元件的發色.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例如說Nikon的50/1.8D和50/1.4D
前者顏色比較冷調後者反之
又或者說機身的比較 CCD比較銳利顏色飽和CMOS反之
總之發色的變數太多,尤其是數位時代色溫色調調一調就有很多風格
進去PS裡面什麼叫發色 什麼叫飽和度 ?
http://www.wretch.cc/blog/michael12348
kcfang wrote:
版大問的是發色的定義...(恕刪)
參與討論因該以更寬大的心態,無須言語上抹滅否定別人的看法和價值觀,彷彿和自己觀點不同的就是錯誤,就是敵人。這點我認為是沒有必要的,也是01最需要改進的地方。
非常 同意 您的 說法!!!
非常 同意 您的 說法!!!
非常 同意 您的 說法!!!
非常 同意 您的 說法!!!
非常 同意 您的 說法!!!
沒什對錯, 解析度 可能可以數據化或用圖表看出來, 不過所謂發色.....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官體驗......似乎無法有統一的說法!! 但銀鹽時代比較不好調整還原眼睛看到的色彩, 但數位後就比較容易..............如果 能有大大 把所謂 菜頭味 canon 味 nikon味 萊卡味 的發色 都弄些照片來比較, 或許比較容易讓大家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