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ml640707 wrote:
APS-H搭載多顆D...(恕刪)
1D不是那片APS-H感光元件才威,給他一片APSC感光元件一樣電人到牆壁上
!連拍10FPS本身沒有什麼問題,電子快門輕鬆做到,如果要用機械快門也可以,就讓她速度達到每秒可以動個10次就好!(就像SONY一些做法)
對焦能力不是看FPS,之前網路測試NIKON D3S速度也可以達到11FPS,但實際上對焦速度還是略差1D4!
1D 的10FPS,不是動10次而已!
理想下,高速機追求是在這樣速率下,利用反光鏡高速緩衝效果,快速將一瞬間對焦物影像傳到AF SENSOR上,接著處理運算,控制鏡頭移動鏡片,然後在一次開合時,再獲得一次數據作運算修正鏡片移動,如此反覆動作,否則就不用特別發展AF技術,光是機械式快門移動10FPS或反光鏡移動和AF技術沒什關係!
暴力對比度對焦,對比度是種收尋對比變化動作,再小片幅像個山一樣很容易可以知道現在是在上山還是下山,再隨著技術進步就可以達到快速對焦!
大片幅就像現在用望遠端鏡頭去對焦一樣,突然速度慢很多,因為對比變化不明顯,像個山丘!
這種通常是需要改變對焦馬達控制方式才有機會快速進化,但真的這樣採用,以前所有CANON鏡頭等於是和SONY NEX一樣,被廢武功!
adasha1980 wrote:
如果你要說的是邊角失...(恕刪)
adasha1980兄:
之前達叔就試過轉到M4/3都還會有一圈黑,有疑問可以問他!
數未和底片基本差別就是,數位幾乎只能接到近垂直的光,而底片則是沒有這樣困擾,那麼對於一鏡頭在設計時候,越往邊緣光線斜射問題,再底片可以但數位就不行,那不是單純邊緣失光那樣簡單!
M9不是指是一個RF機+一般的CCD而已!
但為何M9用M鏡可以,就如前面所說,那是LEICA是去改感光元件的微透鏡部份(就是一般再增加單位畫素的進光量),形成越往外的微透鏡片偏折越厲害,這樣過來的斜射光還可以接收到!
作統一方向尺寸的微透鏡簡單許多,但若要去修正區塊就很麻煩!
其實用點簡單幾何就來看看縮小鏡後鉅差異!
以135成像圈43mm,一般DSLR鏡後距大概是42到47左右,以現在CANON EOS 44mm來說明!
另外參考NEX鏡後鉅為18mm。

可以看出來鏡後距變短後,邊緣光角度有多偏折!
而Contax G 29mm LEICA M 27.8mm,則是介於EOS和NEX這之間,也就是說M9在這樣鏡後距都還要改!
這也是為何SONY那兩顆效果差而且又大顆!
要小顆通常辦法都是增加高折射率玻璃使用可以達到縮小,在過去都是要加入一些重金屬氧化物達到(很多都是非環保材料),而且這些高折射通常也都帶有高色散率問題,所以整體鏡頭設計比想像麻煩多!
鏡後距一但再縮減,要用更高折射率玻璃,以及面對更多聯合光學或感光角度修正等各式問題!
不是簡單要不要做,而是實際上就是很困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