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Canon 似乎是有意區別 FF 與 APS-C 在高 iso 上的畫質

看完整篇真的受教了..學術有專攻
事情本身...對就是對 不對就是不對

希望可以對於熱愛攝影的人教導正確的觀念
最後煩請大大有更白話的表達方式解釋..片幅..畫質..還有感光元件..iso做一篇解說

中時報導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113000493.html
台灣終於出現第一個「攝影系」!高雄市的東方設計學院獲教育部同意,一○二年度開始成立四年制「攝影學位學程」,兩年後正式成為國內第一個「攝影學系」,畢業後授與學士學位。這是台灣高等教育體系中,攝影首次獨立成為專門科系。

攝影人中,有人稱自己是科班的?真叫人納悶,他是到國外修的?因此大家都是攝影門外漢而已,只能說有些人經驗比較豐富而已.

因此論攝影,儘量以簡單易懂的方式,讓人家明白就好,就拿晶圓來說吧!版上有幾位是真正的晶圓設計師?真正了解晶圓上CMOS的配置,晶圓是圓型的,而CMOS是方型的,怎麼切,都會有一部份感光單元被裁切掉,難道在設計時能將這些會被裁切掉的部份空置不放感光單元?我是沒看過CMOS的晶圓,但卻看過一般的IC單元,如圖:




因此,一個相同畫素密度的CMOS,要裁成FF或APS-C或其它規格都是可以的.如圖示

魯獅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lu_s/
2008年5DII上市之前,我就覺得,以目前的CMOS技術,其感光能力最佳畫質表現,全幅機應在2500萬畫素以下,APS-C應在1000萬畫素以下,因此APS-C超過1000萬畫素以上的機種我都不買,用過400D和40D之後就換2110萬畫素的5DII.

畫素越高,對於鏡頭的解像能夠詮釋更多,即解析會越佳,但得端視該鏡頭的解像力是否夠高,要不然高畫素也是徒勞無功而已.

高畫素代表可以輸出更大的圖片,對照片解析越佳.

只是現今CMOS的感光能力只有如此而已,全幅約2500萬畫素,可以詮釋大部份的鏡頭解像,畫質表現也不錯,也就是說,畫質和解析取得一個不錯的平衡點;高過於此,解析越來越佳,但畫質卻逐漸變差.

咱們攝影人買相機,先考慮清楚自己要的是甚麼,需要經常大圖輸出嗎?拿我來說吧!最大圖就月曆而已,2110萬畫素夠用了,要是我是專拍廣告牆看版的商攝,那麼我會去買120數位機背,不會去買Nikon D800.

魯獅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lu_s/

魯獅 wrote:
中時報導http:/...(恕刪)

魯大:

您熱心分享,幫助一些新手與心得分享等各方面,其實很多人也都有看到。
不過這裡並不是要推什麼D800或怎樣,只是談觀念為何還會繼續推高畫素。
當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敗家本就心理重於實務需求。
魯獅 wrote:
全幅約2500萬畫素,可以詮釋大部份的鏡頭解像...(恕刪)


大部分感光元件並不像過去底片那樣,大除了sigma Foveon X3是RGB一起外,也就是大部分並不是獲得各位置真實色彩資訊,而是根據自己與週遭演算獲得。


下面兩個是同畫素。
單色解析
色彩解析
可以看出來也色彩解析度和黑白是相差很大,也就是越高頻狀況越差 。





再來就是,大部分相機為了降低MOIRE問題使用OLPF(optical low pass filter),本身就是根據感光元件解析捨棄那些影像細節,越低畫素其實需要過濾掉越多。


當初會有D800與D800E也是因為如此
局部裁切差異




魯獅 wrote:
要是我是專拍廣告牆看版的商攝,那麼我會去買120數位機背,不會去買Nikon D800....(恕刪)

很湊巧,其實正是因為這部份效應,也打從銷售以來受到許多這方面測試,也因此才熱銷。
當然大感光元件還是影像解析優勢,只是價錢問題?






個人只是談觀念,如果您學習景深有模糊圓概念,其實就應該知道問題所在。
就像PHASE ONE  IQ 180一樣,假設您用100%去看,絕對會覺得IQ160比較利,影像品質比較好。

要知道不管IQ 180 或 IQ 160她們都實際上都是645全片幅大小沒有改變物理尺寸。
只是塞進不同畫素而已。
也就是像IQ180為10328 x 7760,IQ160 8984 x 6732,假設一個螢幕格式是1024X768,那麼等於是前面IQ180會變成放大10倍,IQ160會放大8.7倍。


也就是原本IQ180已經單位畫素變小些,訊號就會下降些,但是您又放大更大。





另外要注意,感光元件越大,本身同時也會增加發熱產生的背景雜訊問題,這個是數位元件和底片之間發展差異其中來源,也就是即使同樣畫素密度,本身背景雜訊也是不同,這個也是在談裁切時候要注意。
補充一下,拉高像素確實可以提高整個系統(機身+鏡頭)的解像力
可以參考一下Zeiss的說明 Page 22起

不要再說什麼鏡頭跟不上機身所以沒用了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魯獅 wrote:
...難道在設計時能將這些會被裁切掉的部份空置不放感光單元?...(恕刪)

你如果開蛋糕店 會為了賣一個8吋蛋糕 拿12吋的蛋糕來切嗎?

你照片你面一格一格的就是一個元件單元
晶圓在曬圖的時候 就是一格一格的曬
在邊緣無法完整曬入的IC部位 只能打掉
要當裁切線的部分 不會有人多花錢下去做沉積電路後再切掉
蝕刻跟沉積也都要花錢
微利擠壓擠的就變成錢

CMOS也不是光拿晶圓拿來切一切就了事
IC的大小 裁切線的位置 厚度要疊幾層 早從曬圖前就做好決定

照魯大這種做法 台積電早就倒了

diffusionless wrote:
有點傻眼?恕小弟無禮...(恕刪)


折射(refraction)跟反射(reflection)不太一樣,可能是筆誤喔
小弟想請教一個笨問題...

電腦螢幕最高解析度只有 1920X1200的話

是適合多少畫素的照片?

忘了說....螢幕是 24吋的

魯獅 wrote:
因此,一個相同畫素密度的CMOS,要裁成FF或APS-C或其它規格都是可以的


一個晶片是在設計之初就已決定它的晶片大小
裁切"一定"要根據這個大小來切

一個製做好的, 滿是全幅感光元件的晶圓, 是不可能在後期把其中一個FF感光元件利用裁切切出四個M43的

魯獅的技術文章全憑自己空想, 很危險!!

ssword wrote:
一個晶片是在設計之初就已決定它的晶片大小

一般IC晶片是這樣沒錯,若沒依照其規格裁切,這IC就沒用了,因為一顆不完整的IC就失去其功能了.

諸位是否想過,這CMOS可非一般IC,它是由很多獨立的感光單元組成的,要以蛋糕切法,還是西瓜切法都行,無論切多大,還是切多小,只要經過封裝,就能應用在任何尺寸的機子上使用了,也許,Nikon的1600萬畫素D5100DX機身和D8OO的3600萬畫素FX機身用的是同一片CMOS晶圓裁切的也說不定喔.

魯獅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lu_s/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