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數位相機的規格洋洋灑灑列下來都是一大串,每個位階的消費者在意的"重點"可能都不太一樣,
就連專業評測網站挑剔的點也是因機而異,所以廠商基於"運作正常就別搬石頭砸自己的腳"的
保守(險)心態,當然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
若費盡心思大幅更動機身結構設計,只為了加個機身內閃,然後反而因"效果不佳"或"不能跳燈"
而被罵翻,
那廠商何必浪費RD資源與寶貴時間,去搞一個weak point讓人家來攻擊呢!?
而且,坦白講,挑剔中高階機身的重點,一向是在於對焦丶連拍丶sensor丶防滴麈丶機身剛性&可靠度,
至於是否有弄個雞肋內閃…其實根本沒去注意,neither deal maker,nor deal breaker;
但假如是隨身DC…若是沒弄個方便的內閃(甚至因此捨棄熱靴...一樣被駡),
那可能就成為deal breaker,因為DC的"方便性"是列在採購的最高優先考量重點!
就我自己的立場而言,當然不可能去"反對"任何位階的機身弄個內閃,
但專業機身沒有的話…根本不會在意(鏡頭含hood超過10cm,陰影就會成為大問題了).
fxben wrote:
…或許是deal maker...(恕刪)
贊同。
如果全幅機少一個內閃,可以省3000,我也會很樂意接受。沒必要的東西,不做上去。
另外,閃光燈是另一門學問,如果有興趣的人可以瞭解一下功率大小對色溫、光質的影響。好的閃光燈,要有足夠的電力、電容來輔助,一般機身已經夠複雜了,容不下大電容,所以大多仰賴外閃,可以額外針對閃光燈的需求設計(不容的出力、需要多少電力、多大的電容)。專業的棚燈還有的是外置電容的設計。
攝影不是光靠閃光燈,還有環境光,現在機身功能都很強,適當的ISO配合合適光圈大小、曝光時間,要控制進光跟整體氛圍,有不少「手段」,不一定靠閃光燈 -- 更何況內閃出力很小,有效範圍小到大部分時間你不會想用。
螢幕其實不是不做大,而是不能做大,DSLR整個背板就那幾公分的距離,轉盤按鈕吃掉之後剩下的就那小小的空間塞LCD...
不能完全這樣講。不是「不能」,是「不想」,而且這一類相機使用者很多人用不到。
現在的背板配置跟 LCD 大小無關,跟沿用先前的設計、板子有關。要把 LCD 變大,整個板子要重新設計,但是使用者用不到,那就是浪費+沒賣點了。
各位應該知道 Canon 不是第一天做相機,產品線上分得很清楚,某個等級以上的相機,有其使用群,開發前都是先做過市場調查的。
另,別拿名詞來挑撥。名詞只是一個說法,用來區分而已。
Wiki上有很清楚的說明。
7D, 7D2, 5D, 5D2, 5D3, 5DSR, 5DS, 6D 屬於「進階機種」
1D, 1Ds, 1D2, 1DS2, 1D2N, 1DS2, 1D4, 1DX, 1DC 屬於「專業機種」
我買不起他數位的「專業機種」,但是有他底片的旗艦機 EOS-1vhs,數位機興起的時代,大家拋棄底片機時代便宜入手的,他的訴求就是針對記者、運動賽事,所以以連拍取勝。
沒必要的東西不做上去,一來成本及實用上(例如電力)考量,二來使用者需求導向,三來市場競爭上會不會是優勢。
所以我才說,如果哪一天螢幕可以轉、螢幕變大會是競爭優勢,那就會跟進了。不是必然不會發生的事。

先刻意將全幅機的內閃拿掉
再讓大眾理解成是高階機才為了專業度.一體性或其他要素才拿掉內閃
這樣就能多賣些閃燈

不然坦白說
單以一般24-105左右的旅遊鏡來說
只要不裝遮光罩
望遠端都還是能補得到光
我自己就是用有內閃的Nikon D750搭配Sigma 24-105 F4 Art(先前是搭配Nikon 24-120 F4)
遮光罩裝上打內閃的確會擋到
但拿掉真的不影響
我不太會去主動認定機身內的任一軟硬體是雞肋
因為那也許只是你用不到
卻不代表其他使用者不會用不到
內閃沒那麼不可或缺
但沒閃燈又臨時需要補光時
它的確還是能有些用途
至於防滴防塵
我覺得如果廠商明顯標榜這點
那不管有無內閃
相信它們都做過相當測試
畢竟Canon跟Nikon都是相當程度的大廠
而且它不像防水手機一樣
有人會刻意拿去浸水測試
單反機身的防水部份大家頂多就是下雨天看雨勢決定是否要再多撐一會
應該很少有人是風雨無阻來場機身性能的極限測試(我真的沒看過有人會身上穿雨衣 然後拿著防滴防塵的機身加鏡頭在雨中猛拍的)
所以我不覺得拿掉內閃會是因為顧慮到這點
不過我倒是覺得輕量化是可能的(即便拿掉它之後的重量可能也不甚明顯)
畢竟全幅機重量都還是偏重
實際上也的確很多使用者重視機身或鏡頭的重量
想要畫質.手感
又希望能夠盡量輕便好攜帶
如果能少一點重量 & 成本
廠商何樂而不為!?
abcdefghitw wrote:
Canon全片幅相...(恕刪)
其實,很多問題並不是單純可不可以做,或著可不可以用,而是廠商想不想做!
也就是內閃確實會影響防塵肪滴難度,也確實會影響觀景窗五菱鏡空間。
這樣邏輯就會延伸,因此,沒有內閃6D做到和1DX的防塵防滴能力嗎?
或著比其他系統有內閃的全幅都好嗎?
NIKON系統因為可以把內閃作為搖閃,增加一些使用價值,但是內閃使用頻率確實也會不高。
以手上NIKON D800E或以前NIKON機身來說,內閃用到不多,都是會另外買一個外閃。
但是在一些裝況不想帶外閃,就出現過內閃使用。
內閃就是一個大部分謹慎攝影不會出現,但是緊急或生活需要時,你才會想起如果有內閃還是比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