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chanhk wrote:我的 EF50/1.4 亦都是準焦率較低,我猜想可能這顆的 USM 設計比較舊。其餘鏡頭未發現問題 而且EF50/1.4光圈全開靠近邊角的成像軟軟的要縮到f/2.2左右才比較OK想到一個問題:用這種光圈全開邊角解析力不佳的鏡頭搭配無反相機對焦點設在很邊角的地方會不會因為鏡頭解析力不佳而難以準焦啊?
wonly wrote:用這種光圈全開邊角解析力不佳的鏡頭搭配無反相機對焦點設在很邊角的地方會不會因為鏡頭解析力不佳而難以準焦啊? 有可能,但是因為邊角已經不佳你很難判斷是對焦問題還是鏡頭問題另外,我覺得超大光圈鏡頭沒價值的點在於如果拍風景光圈全開但是邊緣糊糊的,你覺得這照片能用嗎?也就是說這個最大光圈只有中間可以用,那這個超大光圈也就剩下宣示用途(我廠商做得到,但是實不實用是你家的事),你拍照也不能把主體放旁邊因為拍出來就是死但是超大光圈也有優點,就是最佳解像力光圈(我不稱為畫質,這非常籠統)可以降低,假設最大光圈2.8的鏡頭,最佳光圈值可能是4,但是如果是1.4的光圈,最佳光圈值可能2.8就達到了
kachanhk wrote:我的 EF50/1.4 亦都是準焦率較低,我猜想可能這顆的 USM 設計比較舊。 如果是設計很單純的對焦系統,這個現象不應該發生排除這些因素,要準焦才是應該的不是嗎?我用伺服馬達系統來說明伺服馬達有個編碼器,和馬達軸心是同軸的,當控制器下命令給馬達我要轉幾圈時如果沒編碼器時控制器會不知道馬達實際上轉了幾圈,但是有編碼器就能知道,如果加上光學尺連沒到正確位置都知道,控制器會強迫馬達轉動讓物件到達正確位置,會裝上光學尺的都是需要精密定位的設備,例如SMT機,精密雷射雕刻與切割機等等在相機對焦系統上,鏡頭的對焦確認機制(就是CDAF與PDAF系統)就是光學尺,所以鏡頭馬達不需要使用伺服馬達,只要使用步進馬達就可以,以相位差對焦系統來說,只要相位不重疊就繼續叫鏡頭的對焦馬達轉動,轉到AF系統發現相位重疊為止,如果這樣設計是 """ 不可能 """ 發生焦點前後移(對無反系統來說),除非已經超過鏡頭的對焦行程,所以CANON的對焦系統應該不是這樣設計,不然就是我說的EF時代的BUG(別忘了鏡頭本身也能寫入移焦參數)再來是使用步進馬達的特點,步進馬達的步數越多精度越高,你可以理解成一步等於多少度,換成鏡頭的對焦環轉動角度就能理解,所以步進馬達的步數對於對焦馬達來說很重要個人認為能不能準焦和是不是使用USM沒直接關係CANON為啥使用步進馬達我猜可能是因為USM會產生噪音,我RP接上EF 20-35 USM鏡頭去錄影可以錄到USM馬達運作的聲音,像機關槍那樣答答答的,這我也很那悶,超音波是在人耳可聽範圍之外(20Hz~20kHz),相機的麥克風收音範圍頂多也只是那樣,除非這噪音是透過電路系統進來,不然應該錄不到才對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Canon的相位對焦系統是開迴路系統,在單次對焦的場景下,鏡頭完成對焦鏡片位移之後,對焦系統不會再次檢核影像是否已經合焦。這樣的好處是對焦非常迅速,對焦系統檢測相位然後發訊號給馬達系統讓對焦鏡片移動到定位,這樣就完成對焦,所以說檢測快,馬達快(USM),帶動鏡片位移快,整體對焦就快。Canon應該也非常有自信對焦系統、馬達系統和鏡片系統的精度非常高,所以不需要再次檢核合焦。但缺點是只要有一些零件上的磨耗,像是轉軸、齒輪、滑軌等零件使用久了材料被磨掉一點,產生一些間隙,那對焦系統所計算的對焦鏡片移動量就會和實際的移動量不同,對焦系統要A位移量,結果鏡片的位移量是A+B,B小的話還看不出來,B大的話就會被認為是移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