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覺得商家與消費者的立場本來就是相對的,所以絕對不可能看法一致的,
並不是說樓主發文不對,相反的樓主不願意公布商家就是不錯的作法,
畢竟上來發文可能只是抒發情緒,並沒有必要攻堅商家的必要,人家也是要養家活口的。
我自己也是做生意的(不是賣相機的
),也許各行各業做法都不一樣,但是生意的本質是一樣的。
社會上有很多人並不是做生意的,所以買東西絕對會以消費者的立場來看,
這個很正常,但是一定會覺得很多事很奇怪,其實在我們看來再正常不過了。
以版主開發票這個例子來看好了,
開發票絕對是必要的,畢竟政府有很多的建設需要稅收。
而且對商家來說,你開不開發票對我來說有差嗎?
你不開我賣你便宜,你要開另加稅金,反正是繳給政府又不是繳給我

但是為什麼台灣的社會上還是一堆商家不主動開立發票?
重點在於台灣的消費者,一昧的重視價格,不深刻了解產品,

31F的matt1692大大就說得很好,台灣的消費者只重視把產品用最低的價格購入,
到最後只為了比價而比價,其他的好像都不重要了,
舉個例,買東西品質很重要,售後服務也很重要,
但是品質不是每個人都看得懂,就像買相機的也不見得每個人都像站內的大大一樣,
對相機了解的很透撤,就算要研究,也要花很多時間及精力,
售後服務也是要到東西壞了才會需要用到,
所以台灣的消費者大部分都是找價格最便宜的,反正你說那麼多我也不懂,
如果再懶一點的人不想多跑幾家比價,就直接使出殺價大法。
所以商家不是笨蛋,你要便宜我就給你便宜,如果仿間都報未稅價,
那我就一定要報未稅價,反正消費者一問價格哪管你含不含稅,
你的價格比較高那我再問看看,很少人會細問是未稅價還是含稅價,
就算知道是含稅價,可能還會加一句,不要開發票會不會比較便宜?
如果你是商家,你要不要報未稅價?
既然未稅價都報了,那成交後發票自然而然就不重要了
反正消費者只要價格ok就好了,
所以造成台灣有很多的商家不主動開發票,
尤其是高單價的東西,一加上5%那可是很嚇人的~
想當初我買DV $40000的稅金是$2000,
如果大家都是報未稅價$40000,有個商家報價$42000含稅你看會不會有人跟他買。
再來是利潤的問題,開一家店的成本是很高的,
人事、管銷、水電、房租(最高的)、售後服務(沒錯這也是成本之一)
很多人以為進價就是成本,這是不對的,
不要看到貿易商的報價就以為商家賺得很多,
所以4萬的東西賺$200的確是沒辦法過活,一下就倒了,

但是有時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就像55F的eagleeagle說的
利潤來源不同,先用低價吸引消費者上門,反正總可以賺到你的錢。
單眼相機是冷門市場,真正的利潤來源是消費機,
因為會買單眼的大多數都是行家,機身加鏡頭也不過就那幾樣,
就算不是內行,要了解也不需多久的時間,自然價格就會比較死豬肉價。
消費機就不同了,型號廠牌一堆,
光是研究完,下一代的產品就出來了,
這才是商家的利潤來源,
不信你去相機街問看看,每一家會做特價的廠牌及型號都不同。
你可能Canon比我便宜,但是我的Nikon比你便宜。
所以買東西花12萬絕對不會是大爺,
如果商家12萬只賺你$200,
但是$2000的東西賺你$1200
你覺得哪個產品商家會給你更好的服務?
你花多少錢跟商家有甚麼關係?
商家的利潤才是至高原則,
對商家來說,你花12萬根本沒什麼,
為了賺你的$200,還要冒著12萬的器材被你弄壞的風險,
他會給你好臉色看嗎?
當然很多人看到這段話絕對會不以為然,
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是消費者,
我只是把商家的心態說出來罷了,
很多人會覺得乾脆讓他倒,
但是這是不可能的,他要倒早就倒了,他一定有他的生財之道
他不倒的話,也不會因為你一個人他就倒了。
我看到很多人說,沒有人拿槍押著他出來做生意,
其實越多人做生意,對消費著是越有利的,
想想如果Canon相機只有一家在賣,那價格不就都由他訂了,
哪來的市場價呢?(這就是為什麼美國有反托拉斯法)
商家與消費者應該是互利的,
消費者是商家的衣食父母,
商家是消費者的物流來源,
互惠互利,不要再有消費者至上的想法了(這是商家該有的,不是消費者)
商家也要拿出良好的服務態度,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提升。
給大家做個參考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