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ffusionless wrote:
alphachao ...(恕刪)
還要考量到光路的問題吧,以前底片時代邊斜射光對底片來說根本沒影響
又不是說像萊卡那樣搞一片這樣人人買不起的CMOS:



而就鏡頭的成像來看,最近發現一個有趣的產品"New Petzval"
他很大方的把成像後的曲率給示意出來



而這是他官網上示意出現代鏡頭的曲率



以光學理論上來看,EF的鏡頭配上APS-C機身絕對可以得到一樣的結果
而EF-s的鏡頭成像圈也只有到APS-C大小,根本就跟EF鏡接到全幅上的結果沒兩樣
邊角斜射光一樣照吃,而且也沒見過EF-s鏡出過L鏡的,畫質立足點就不公平了



所以就這一些論點看並不是APS-C本身差
而是廠商就市場分割與民眾規格上的迷思,故意營造出來的結果而以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edbass wrote:
以光學理論上來看,EF的鏡頭配上APS-C機身絕對可以得到一樣的結果
而EF-s的鏡頭成像圈也只有到APS-C大小,根本就跟EF鏡接到全幅上的結果沒兩樣
邊角斜射光一樣照吃,而且也沒見過EF-s鏡出過L鏡的,畫質立足點就不公平了



所以就這一些論點看並不是APS-C本身差
而是廠商就市場分割與民眾規格上的迷思,故意營造出來的結果而以(恕刪)


所以理論講那麼多

現實就是 APS-C 畫質比較差

因為專用鏡沒出 L 版而已??


筆戰那麼多 也不會改變現實

既然 APS-C 產品定位在較小台 價格較低廉 用在合適的使用情境就好

像是我用的微單 EOS M 輕巧 畫質相對於類似體積重量的相機 相對很好

價格是 5D3 的五分之一 還含鏡頭呢...很滿意 畫質和輕巧來說 C/P 很高呢!
玩攝影嗎?歡迎來 iCanon 交流喔! http://www.icanon.asia
舉個例,一個是研究生文憑,一個是大學文憑,一個中學,一個小學,同做一道1+1=?,我想用時應該都差不多的。接著做100+100=?,那體現出來,小學的一定慢。再256*256=?,這樣差異更體現出來了。所以我想說的是,硬體上肯定是有差別的了,只是看用的人和用來做什麼,如果只是簡單的用來拍拍,那兩種機機差不多,但要用來做專業性的東西,那當然是全幅的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出拍攝者水平,當然也不可否認有時用APS-C是方便的。
這雷同於只是打打word, 逛逛facebook, 聊聊skype,
卻買個8核心 32G RAM電腦來用,
為什麼要買這麼好?
因為無法預期自己未來需不需要去做啥高速運算的工程阿

雷同只是騎單車去買菜, 逛逛河岸公園
卻買個環法賽等級的高檔碳纖維公路車
為什麼要買這麼好?
因為無法預期自己未來會不會去參加環法賽

但一般FF高檔相機不貴啦, 有錢就上了 不用想太多
像是一堆人買上千萬的跑車, 只是跑跑台灣這種限速馬路而已, 沒人說他們怎樣吧

binglien wrote:
所以理論講那麼多現實...(恕刪)
個人平日只帶m4/3配科14mm到處跑,所以片幅情結對我來說還好
而自己也不是那種Pixel peeper,只是說有時候興趣會推使自己去了解更多
一不小心找到的資料有時候會推翻自己過去的觀念,然後就會手養上來打嘴砲這樣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diffusionless wrote:
請先有個概念,拍攝大約46度視角來說
35mm系統要用50mm鏡頭,中片幅大約90mm左右,4X5"大約150mm鏡頭。
也就是起始投影成像的大小就有狠大差異,這才是這些底片解析細節等差異來源。
底片滷化顆粒是根據iso設定通常是一樣密度,會有特殊高解析的,就是那些特低iso的底片。


只是現在顯示器上關係,您看到同樣畫面,實際上曝光成像的大小是不一樣!

另外也和很多人想法不同,其實成像圈越小的鏡頭解析力,通常是越高!
並不是aps或小片幅系統鏡頭比較差,較差原因是來自上面影像放大率差異。恕刪)


我有2個問題想問一問,
1. 不同系統用不同焦距鏡頭來得到同一視角的畫面,不同焦距鏡頭要達同樣質素是否有不同?雖然大家的成像圈並不同。

2.其實成像圈越小的鏡頭解析力,通常是越高
這句話我認為改做“其實成像圈越小的鏡頭,其解析力要求是越高”會較清晰。
看完你給的連結,我覺得是因為成像圈越小的鏡頭,為成像畫面較小的系統用;基於放大率問題,對於鏡頭的解析力要求會比大成像圈鏡頭來得高。但基於廠家定位或商業因素、技術問題,可能就變成現在EF﹣S鏡與L鏡之分野,EF﹣S鏡要做到L級別,解析力其實可能比某些L鏡還高,這不合乎道理…雖則或者比非L EF鏡好也有可能
所以廠商未必會就APS及較小片幅系統鏡推出成像質素高的鏡,解析力要提高,成本也較高。

並不是aps或小片幅系統鏡頭比較差,較差原因是來自上面影像放大率差異。
即是說鏡頭儘管不是比較差,但因片幅差異所做成的放大率差異做成APS的成像像較差?
好像人家說同一顆L鏡在APS﹣C及全幅上都不一樣,就是放大率問題?

魯獅 wrote:
相機廠先把CMOS畫素提高,再來進一步研發更優的感光能力,另一方面提高鏡頭的解像力,如此一步一步慢慢來,才有進步的感覺,也才能讓咱們消費者一次又一次掏腰包出來換新器材呀!..(恕刪)


中肯!
魯獅 wrote:
我是覺得,鏡頭解像力追不上aps-c的畫素密度是無所謂的...(恕刪)


鏡頭解像力追不上CMOS密度是有很大的影響的

數位鏡頭在135系統發展很慢
不過在配合數位機背的發展
從3000萬像素到8000萬像素
這幾年
120新的數位鏡頭
Rodenstock和Schneider的鏡頭都已發展到第三代了
解像力達 100 lp/mm
目的是為了應付即將到來的1億萬像素的數位機背

鏡頭的影響比較請參考這篇翻譯
http://www.alpa.tw/viewthread.php?tid=629&extra=page%3D1

新的Rodenstock 90SW 鏡頭(第三代數位鏡頭)
原廠簡介
http://www.rodenstock-photo.com/en/main/news/hr-digaron-sw-156-f-90-mm/
IQ4 150MP、Phaseone XT、Phaseone台灣推廣大使、行雲流水攝影藝廊館長

陳阿伯 wrote:
小弟認為差異最大的應該是高ISO的純淨度(恕刪)



你少說了一樣,還有價錢
同一鏡頭17-40mm/F4L USM,兩機設定相同,自動對焦,2秒拍,三腳架,同一時間拍攝,沒有後製,由
DPP resized.









看來還是全片幅畫質優於APS-C.
========================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