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MA 50MM F1.4 ART的01評測文(人氣81000,蓋了59樓)50L開箱文(人氣13000,卻蓋了83樓)T大好強,每次開箱都熱烈迴響...小弟從KENT大身上真的學到很多,希望KENT大繼續分享^^
T大的開箱文愈來愈好看了,私心期待下一隻L鏡的開箱(220L?)K大的評論超棒,在入手S5014A之前我還要持續與50L的對焦穩定度奮戰(我只用f1.2)要比光圈全開銳度其實我的 fujifilm X-E1+XF35mmf1.4比1ds2+50L要銳很多但50L的色澤氛圍這種非理性分析的感受,就是讓人喜愛不已啊...之前貼在別棟大樓的照片搬來參考一下:Canon 1DsMKII+50mm f1.2LFujifilm X-E1+XF35mm f1.4R
好產品會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倒是很驚訝版大在這時間點入手50L照之前sigma 35 上市後的經驗看來50L 很快會跟35L 一樣, 2手價格會往下修正(沒法, 窮啊, 小弟只能關注2手品)anywaysigma 的ART鏡 已經建立起新的CP 值標竿了(應該說對得起它的價格~)是好事啊~~銳利度 確實是一般人第一眼拿來分辨鏡頭的的好壞但絕不是最重要的不然都去買macro鏡就好了拿焦段接近的135L 跟100L 對比就知是不能互相取代的而色調表現卻是最難量化/形容的頂多就說是偏暖/偏冷/對比高/對比低 這類形容詞但又有些搞後製的人 也不care 啊...有人因為銳利度換鏡頭有人因為光斑換鏡頭有人因為紫邊換鏡頭有人因為變形換鏡頭有人因為對焦穩定度換鏡頭有人因為重量換鏡頭 (或整個系統打掉重練 )...反正就挑符合自己需求的鏡頭就對的神鬼戰士G大 wrote:我可以貼一些50L拍...(恕刪)
modachu wrote:非常感謝kent大,...(恕刪) 好的測試文確實很不好寫,要注意的也很多但AF有沒有調準相對不是那麼重要(尤其在實驗室測試時)因為要嚴謹一定都是用手動對焦,即使是對比對焦的機種也一樣我覺得很重要但很多文章缺乏的是光學知識常常測試照拍出了一個現象,但卻判讀或解釋錯誤
嗚~ 看到T大的開箱真讓人流口水~真心希望S 50 1.4 A 大熱賣..... 50L大降價,讓我抱一顆回家但現在有C 35 F2 IS及C 85 1.8焦段,所以50焦段還不急~timy312 wrote:在SIGMA 50m...(恕刪)
知足即是富貴 wrote:買喜歡的鏡頭~拍喜歡...(恕刪) Kent兄在您的大作里有提到50L比S50A反差更佳, 我覺得此點有待討論。首先我們在針對鏡頭談論反差, 自然是談論micro contrast或者local contrast.整張圖片的contrast和鏡頭無關。但是即使如Zeiss 的Dr. Nasse的科普文《How to read MTF curves》中,提到micro contrast也未給出直觀的讀取方法。而且和空間頻率不一樣,拍攝圖像的紋理頻率不一樣,mirco contrast與mtf曲線表現的對應關係也不同。某些情況下, 圖像的micro contrast人眼也未必能直接看出區別。但是一隻好鏡,如果10lp/mm,20lp/mm,40,60,乃至80的mtf數值都很高,且很連續,那麼它的micro contrast 表現和解析力都會很好。 但往往這事並不是那麼理想, sharpness 和 micro contrast 之間不得不做一些取捨。Nasse提到上世紀60年代, 10lp/mm這樣的 low spatial frequency 的mtf值往往並不高,但是有比較好的edge definition,這些鏡頭在黑白攝影中有不少是傾向於這麼校正的。 但是隨著彩色攝影和后制技術的提升, 更不用說現在的數碼時代, 鏡頭的校正不再往 contrast rendition過度傾斜了。回到這兩支鏡頭, 對於S50A, 它的解析度很強, 雖然我們知道解析度和micro contrast很難同時取得極致, 但這不意味著高解析度的鏡頭的micro contrast就一定差, sigma的社長接受採訪時候甚至還特彆強調了為了提升S50A 的micro contrast的表現, 他們還刻意校正了鏡頭設計, 不然這支S50A的銳度還可以更高。至於50L與S50A 的反差能力對比,實驗室里可以做,但是過程太麻煩,你需要不同的spatial frequency 的反差邊緣來測試, 而結果對於人眼又不是很直觀的體現(很可能你感受到的是解析度的區別而已), 而在如此發達的數碼后制技術上, 實際上鏡頭mirco constast的提升,是否能和軟體的 unsharp mask 濾鏡區別開來還是個問題。所以也有不少行業內的人士認為 micro contrast rendition的問題實際上有點過於強調了。零零碎碎說了這麼多, 如有謬誤, 懇請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