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訊多少主要由CMOS的畫素密度和影像處理技術決定 (有錯請指教)
500D 和 5D2 的影像處理技術都是用 digic4
若用500D時把image size調小
讓500D的畫素密度小於等於5D2

請問這時兩者還會有很大差別嗎?

手上沒有器材無法作實測....
有人做過類似的實驗嗎?

leisi wrote:
雜訊多少主要由CMO...(恕刪)



像素密度影響的是CMOS的發熱量

靠縮圖躁訊是減少了
但相對解像力就跟著掉了
leisi wrote:
雜訊多少主要由CMO...(恕刪)


5D的解釋度也不到1300萬
若能可以把500D降image size來換5D的雜訊 感覺也不錯 (先不討論片幅)

再者
鏡頭解釋度也有限制

光 通過鏡頭後會有折射和繞射
繞射的效應很小
一般不會察覺
但當機身過了某一個畫素密度之後
繞射效應會被拍到
使成像模糊
(有玩天文攝影的人應該對此有深刻體會: 星點再不是點,變得很肥大)

L鏡可以解釋到 1800萬畫素 APS-C 的畫素密度嗎?
這我不知道
但若不行
縮圖來拍攝又有何妨?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