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經十年的等待!最受C家用戶推崇的變焦人像鏡皇Canon EF 24-70mm f/2.8L USM II在上個月總算正式開賣了,就算你平常只玩消費型相機,Canon大三元的威名想必各位多少也曾聽過,而各家大三元鏡頭不外乎就是16-35mm、24-70mm、70-200mm這三個焦段,另一個重點就是它們皆擁有f/2.8的恆定光圈,而最晚進行改版的卻是Canon EF 24-70mm f/2.8 USM L,雖然這支變焦鏡皇在專業攝影師或是業餘玩家的口中都有極高的評價,但隨著時間的累積「光學技術」也會隨之進步,尤其是當前後代鏡頭一起比較時,差異也就更明顯了。
二代鏡皇Canon EF 24-70mm f/2.8L USM II從二月發表到現在足足讓玩家等了半年以上的時間,想必大家對這顆新鏡的表現一定很好奇,尤其是開放光圈與影像邊緣的畫質、還有色散抑制及抗耀光的能力,小編在文中都有細部的比較,搭配的機身為當家全幅機皇EOS-1D X,若你尚在觀望這顆新鏡的話,不妨參考本篇的測試內容。首先我們來看一下Canon EF 24-70mm f/2.8L USM II的幾張拍攝樣本。
★ Canon EF 24-70mm f/2.8L USM II‧拍攝樣本(RAW經DPP轉JPG,相片風格標準:銳利度4、飽和度1、對比度1,鏡頭調整:邊緣失光修正100、色差校正100) |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4.5、1/125s、ISO 640、70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4.5、1/125s、ISO 1250、35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4、1/400s、ISO 100、70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5、1/125s、ISO 1000、70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10、1/320s、ISO 100、70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5、1/160s、ISO 12800、70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2.8、1/2000s、ISO 100、70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2.8、1/500s、ISO 100、70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2.8、1/2000s、ISO 100、70mm。
★ Canon EF 24-70mm f/2.8L USM 一代與二代規格比較 |
EF 24-70mm f/2.8L USM | EF 24-70mm f/2.8L USM II | |
特殊塗膜 | 無 | 氟塗膜 |
鏡片組 | 13群16枚 | 13群18枚 |
特殊鏡片 | 1枚UD鏡片、2枚非球面鏡片 | 1枚超級UD鏡片、2枚UD鏡片、3枚非球面鏡片 |
光圈葉片 | 8枚(圓形光圈) | 9枚(圓形光圈) |
最小光圈 | f/22 | f/22 |
防塵防水滴設計 | 支援 | 支援 |
對焦馬達驅動 | 環型超音波馬達 | 環型超音波馬達 |
全時手動對焦 | 支援 | 支援 |
最近對焦距離 | 0.38m | 0.38m |
最高放大倍率 | 0.29x | 0.21x |
濾鏡尺寸 | 77mm | 82mm |
尺寸 | 123.5mm x 83.2mm | 113 x 88.5mm |
重量 | 950g | 805g |
其中紅字的部份就是該鏡較突出的部分,二代鏡在前玉及後端的鏡面均加上了特殊氟塗膜,具有高度防污的特性;使用超級UD(超級超低色散)鏡片,在面對反差過大的場景時,更能抑制色散情形;光圈葉片從8片增加至9片,雖然都屬於圓形光圈但這也會影響到星芒的樣式,等下可以看到一、二代鏡的星芒差異。二代鏡讓我感到最惋惜的就是放大倍率居然縮水了,從遠本的0.29x退步到0.21x,難怪用70mm進行特寫時視野會有差異;鏡頭口徑增大至82mm,無疑也是提昇進光量加強畫質,看EF 16-35mm f/2.8L USM II推出時所獲得的好評便可略知一二;最後就是體積及重量的改變,二代鏡在體積上並未減去多少,不過重量倒是少了145公克,長時間拍攝下來還是會有影響。
★ Canon EF 24-70mm f/2.8L USM 一代與二代的外觀差異 |

(左)EF 24-70mm f/2.8L USM 一代鏡、(右)EF 24-70mm f/2.8L USM II 二代鏡。在遮光罩反裝時兩者的辨識度就很高了,一代鏡有壯碩的遮光罩可以保護鏡身,不過它也很佔空間,我有的時候甚至會懶得帶遮光罩行動。

上圖可見到二代鏡的鏡身長度不論是變焦前或是變焦後,都比一代鏡要來得短,對攝影工作者而言,短小精幹的鏡頭一直是大家所期待的,假以時日若Canon也出個24-70 f/2.8電動變焦餅乾鏡、畫質又不會太差的話,那肯定是賣翻天,但可能還得再努力十年以上吧


聽到不少玩家抱怨二代鏡遮光罩的造型跟一代鏡怎麼差那麼多,原有的霸氣都沒了...


鏡頭正面的文字呈現方式也跟過去不同,光這樣看77mm與82mm口徑好像不是差很多的樣子。
★ Canon EF 24-70mm f/2.8L USM 一代與二代的畫質差異 |
為了滿足各位網友的期待,我拿了一代鏡來跟二代鏡進行PK!有開放光圈與縮光圈的較量、中央及邊緣畫質的PK、星芒造型的比較,共計有五組可以參考且皆有原始大圖可下載,測試期間全程上腳架並維持相同光圈值與焦段,另外裁切區域皆以當時的對焦點為主。
▼以下第一組是24mm廣角端,開放光圈與縮光圈時中央及邊緣畫質的較量。

附加壓縮檔: 原圖打包下載 (RAW經DPP轉JPG)
1. f/2.8的中央畫質:二代鏡在「古寺」兩字以及下方黑體字的清晰度明顯勝出一代鏡。
2. f/2.8的邊緣畫質:可以看得出來兩鏡的邊緣畫質都有衰退的跡象,但二代鏡的表現還是好一些。
3. f/10的中央畫質:縮光圈之後,兩鏡的差異就沒那麼大了,表現不分軒輊。
4. f/10的邊緣畫質:邊緣畫質也差不多,勝負沒那麼明顯。
▼以下第二組是70mm望遠端,開放光圈與縮光圈時中央及邊緣畫質的較量。這在裡要說明一下兩者的焦段與對焦距離皆相同,但為什麼一代鏡看起來比較近呢?這就是前面曾提過的放大倍率差異,一代鏡為0.29x、二代鏡是0.21x。

附加壓縮檔: 原圖打包下載 (RAW經DPP轉JPG)
1. f/2.8光圈全開比較:二代鏡在主體邊緣的銳利度稍高一些。
2. f/10縮光圈比較:當光圈縮到f/10的時候,二代鏡在雄蕊的細節上又更豐富。
▼以下第三組是28mm廣角端的表現,士林官邸老蔣的洋房雖然漂亮,但要趁著觀光團參觀的離峰空檔才拍的到,不然前面都會是人頭...

附加壓縮檔: 原圖打包下載 (RAW經DPP轉JPG)
1. f/8的中央畫質:請各位留意白色窗台與下方石柱部分的銳利度,二代鏡就是贏在這些細節處。
2. f/8的邊緣畫質:這部分的差異並不明顯,僅供各位參考。
▼以下第四組是50mm中焦段的表現,我選在漁人碼頭福容大飯店的對面取景。

附加壓縮檔: 原圖打包下載 (RAW經DPP轉JPG)
1. f/10的中央畫質:跟前面測試的部分結果一樣,因為都縮到f/10了,所以畫質差異有限。
2. f/10的中央畫質:接著我裁切有文字的區塊,比較能明辨清晰、銳利與否,而這時二代鏡就勝出了。
▼以下第五組是縮光圈星芒樣式的差異,因為這顆鏡頭的用途很廣,可以拍人也可以拍風景,而夜景也是常見的題材,相信也有不少人對二代鏡的星芒樣式感到好奇。

附加壓縮檔: 原圖打包下載 (RAW經DPP轉JPG)
兩鏡的光圈均縮至f/14,一代鏡的星芒僅有8道,二代鏡的星芒卻有18道,整整差了一倍以上,氣勢感覺就是不一樣!!!
★ Canon EF 24-70mm f/2.8L USM II 外觀詳介 |

從外觀來看一代鏡給我的感覺比較外放、而二代鏡就較為內斂些,部分玩家覺得二代鏡的質感不如一代,但我只能說看照片是不準的,同樣使用金屬材質打造,二代鏡的觸感及外觀設計與EF 100mm F2.8L IS USM很相似;變焦環及對焦環的面積明顯比過去要寬得多,且也有助於提昇操作手感。

鏡頭前端與後端的鏡片上均加入高抗污的氟塗膜(Fluorine Coating),目的就是為了避免灰塵、油垢或是指紋吸附在上面,也能減少清潔鏡頭的頻率。對於玩家而言,這種頂級鏡一定會另外安裝UV保護鏡在上面,不然前玉刮傷了可是會欲哭無淚的;但鏡頭口徑從77mm升級至82mm,想延用一代鏡的濾鏡可就無望了。

二代鏡亦有對焦指示窗可得知當下的對焦距離,而二代鏡的最近對焦距離同一代鏡為0.38m,內建USM環型超音波馬達使鏡頭在自動對焦時不僅快速且寧靜。

設有自動對焦與手動對焦的切換鍵,順道一提Canon的單眼相機或是要切換AF/MF的話,都只能透過鏡頭上的開關,不像Nikon或Sony可選擇由機身或鏡頭切換。EF 24-70mm f/2.8L USM II亦支援全時手動對焦,也就是說在AF模式完成自動對焦後,還是可以轉動對焦環將焦距調整到理想的位置。

EF 24-70mm f/2.8L USM II搭配的EW-88C遮光罩,其造型跟24-105的EW-83H遮光罩還真是相像,兩者內裡同樣植有絨毛可避免光線在鏡頭內產生繞射情形,但EW-88C的外觀塗裝可是跟鏡身同步的唷,並非像過去單純作消光處理而已。

更貼心的小地方就是EW-88C有LOCK鈕,這樣的好處就是可避免在搶拍時遮光罩因碰撞而發生脫落情形。

EF 24-70mm f/2.8L USM II採內對焦、外變焦的設計,雖然變焦(Zoom in)時鏡頭會伸出,可是鏡頭並不會旋轉,所以各位不用擔心遮光罩或是使用偏光鏡時會造成不便。

外變焦的鏡頭最擾人的就是垂頭問題,尤其是EF 24-70mm f/2.8L USM II這類口徑大又偏重的大光圈變焦鏡,所以EF 24-70mm f/2.8L USM II特別設計了LOCK鍵,當鏡頭未使用時可將它鎖定,避免外出時鏡頭在相機包內反覆伸縮,久而久之出現疲乏的情形。

雖然這張圖有點多餘,但還是要驗明正身讓大家知道EF 24-70mm f/2.8L USM II是正港日本製造的


後端鏡面亦有加入氟塗膜,功效前面已提過所以不再贅述,外圍有橡膠墊圈可藉此達到防塵、防滴的目的。

本篇所有的拍攝樣本皆是搭配EOS-1D X機身來作業,務求能發揮EF 24-70mm f/2.8L USM II的最佳解像力。

接下來會有EF 24-70mm f/2.8L USM II一支獨秀的測試,包括有廣角變形可修正的幅度、各級光圈下的色差/色散情形、抗耀光能力、散景表現...等等,最後就是使用心得及大量的拍攝樣本,請各位再花點耐心看下去吧!
★ Canon EF 24-70mm f/2.8L USM II 變形校正 |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6.3、1/125s、ISO 250、24mm(變形修正:關),24mm廣角端時難免會有桶狀變形產生,但這時該怎麼解呢?記得拍RAW檔就對了...因為原廠DPP軟體內的「鏡頭調整」附有「變形修正」功能,能改善這種問題。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6.3、1/125s、ISO 250、24mm(變形修正:開),將RAW檔匯入DPP並將變形修正開啟後,可說是完全修正桶狀變形的問題,且並未犧牲掉太多的周邊影像,要套用EF 24-70mm f/2.8L USM II的「鏡頭調整」功能有個前提,那就是線上更新鏡頭資料,另外原廠DPP軟體是免費且隨機附贈的,國外官網隨時也有程式更新檔攻下載,這點十分的便利。另外支援RAW編修功能的機身其實已經可以在機身上做變形校正的處理了,例如60D、7D、5D3、1D X這幾款EOS機身。
★ Canon EF 24-70mm f/2.8L USM II 色差校正 |

附加壓縮檔: 原圖打包下載
上圖主要是在比較JPG與RAW之間的色差校正情況,因為我手中這台EOS-1D X並無匯入EF 24-70mm f/2.8L USM II的鏡頭資料,所以我是拍攝RAW+JPG想說利用DPP的「鏡頭調整」功能來抑制色差的情形,但沒想到事實與我想像的有出入!因為機身直出的JPG紫邊問題最輕微,反倒是RAW轉JPG的紫邊看起來還比較明顯,更尷尬的是啟用「色差校正」後...居然看不出來有任何改善,真的讓我傻眼...但RAW轉出來的畫質明顯比JPG要好就是了。其實上面這張帶略有「紫邊」的照片是我找好久才找出來的,因為EF 24-70mm f/2.8L USM II就算機身未啟用色差校正,也不太容易出現色散,接著請繼續看到下面各級光圈的色散情形。
★ Canon EF 24-70mm f/2.8L USM II 各級光圈下的色散情形 |

附加壓縮檔: 原圖打包下載 (RAW經DPP開啟色差校正轉JPG)
測試的主題小編已盡可能的選擇帶有高反差的金屬材質,但我發現EF 24-70mm f/2.8L USM II對抗色散真是很有一套,看來新加入的超級超低色散鏡片真有它的價值;大家在使用大光圈鏡頭時,最在意的就是開放光圈下所產生的紫邊可能會影響畫質,尤其是逆光人像這類題材。上圖在f/2.8只見輕微紫邊,當光圈縮到f/4時肉眼已經察覺不出來了,歡迎下載大圖參考其他部位。

附加壓縮檔: 原圖打包下載 (機身直出JPG)
不正常的耀光或是光斑對某些人來說是一種缺陷美,像我自己就偏愛這類型的照片,但缺點就是會降低影像的飽和度及對比度,過去站在傳統的攝影角度來看,可能會被視為品質不佳的鏡頭,因為交件時客戶不一定能理解你想表達的意境,近幾年才被廣泛應用在平面攝影上,有些人因拍不出來類似的效果還會刻意用繪圖軟體後製。上圖我將鏡頭直對著太陽,從f/2.8開始拍直到f/16以後,畫面左下角才有稍微明顯的光斑,至於耀光問題從f/2.8-22都沒遇到,但不代表這顆鏡頭永遠不會發生這類的情形,還是要看運氣的!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22、1/160s、ISO 800、70mm。
以上面這張為例,在星芒附近所產生的白霧情形就可稱為「耀光」,但看起來還算是輕微。
★ Canon EF 24-70mm f/2.8L USM II 各級光圈散景表現 |

附加壓縮檔: 原圖打包下載 (機身直出JPG)
以上是各級光圈的散景表現,沒什麼好討論的...單純就是拍了分享給大家看看而已,不要鞭我

★ Canon EF 24-70mm f/2.8L USM II 使用心得 |

鏡皇配上機皇若沒繳出什麼精采大作似乎有點失禮,但真要請各位多包涵了...因為這次拍的東西還是以小品類居多,主要就是讓大家瞭解新舊款的EF 24-70mm f/2.8L USM差異有多少,還有改善了那些地方;以EF 24-70mm f/2.8L USM II在廣角端拍攝時原以為有輕微移焦的情形,因為檢視JPG總覺得糊糊的,但最後我以RAW透過DPP轉為JPG重新檢視時才發現是檔案格式的問題,RAW轉出的JPG跟機身直出的JPG銳利度也差太多了。以鏡身的質感來說一、二代都不錯,我自己則是沒有特別的喜惡,這點我不會列入採購前的考量;不過二代鏡的體積跟重量都比一代鏡要出色,這點倒是有加分。再來是遮光罩的樣式,一代鏡裝上EW-83F遮光罩後雖然氣勢不凡,但要帶出門總不是那麼方便(對我來說),等於是多了一顆鏡頭的寬度,若是我的話寧願選二代鏡的遮光罩,這年頭還是實際點!二代鏡新增的鏡頭鎖很實用,能盡量避免垂頭的問題出現;至於對焦的速度及寧靜度應該是平分秋色,因為我並不是兩鏡的長期使用者,要在一兩週之內評斷這點也有些牽強,總之二代鏡配上EOS-1D X時,常常會讓我誤以為切到了MF,因為它對焦的速度快到讓我沒感覺,尤其在對焦距離相差不遠時。
接著就是畫質的部份了,首先我要強烈建議EF 24-70mm f/2.8L USM II一定要拍RAW檔才能發揮它真正的實力,且在f/2.8光圈全開時比一代鏡更加銳利,對這有要求的朋友可以放心掏錢了!不過光圈縮至f/8以後差異就不再明顯了,但這種恆定光圈的變焦鏡其價值就在開放光圈時的優異畫質不是嗎?另外在單獨測試EF 24-70mm f/2.8L USM II時也發現它抑制色散的能力實在很出色,喜歡拍攝逆光人像題材的朋友也不用擔心了,二代鏡絕對有能力擔此重任。當光線在特別的角度射入鏡頭時,多少還是會有產生耀光及光斑,只是機率比平價鏡頭要來得低且不明顯,要不要避開就看個人囉;最後就是星芒的的樣式,二代鏡看起來真的比較討喜,但購入前需考慮的點可能不只這項,畢竟二代鏡的公司貨價格足足比一代鏡貴了近三萬元,而究竟這樣的差價值不值得也得看個人需求,至少Canon EF 24-70mm f/2.8L USM II在畫質及光學素質上都有顯著的進步,剩下要衡量的就是自己需不需要了,不然一代鏡現在還是很威的


★ Canon EF 24-70mm f/2.8L USM II‧拍攝樣本(RAW經DPP轉JPG,相片風格標準:銳利度4、飽和度1、對比度1,鏡頭調整:邊緣失光修正100、色差校正100) |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8、1/500s、ISO 100、70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10、1/250s、ISO 100、70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2.8、1/320s、ISO 100、70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5.6、1/1000s、ISO 100、44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10、1/125s、ISO 100、31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4、1/125s、ISO 400、70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10、1/160s、ISO 400、67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3.5、1/100s、ISO 100、63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4、1/160s、ISO 2000、59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13、1/160s、ISO 200、24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4、1/500s、ISO 100、70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5、1/250s、ISO 100、70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4、1/500s、ISO 100、70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5、1/160s、ISO 100、70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8、1/125s、ISO 100、70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5、1/250s、ISO 100、70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10、1/125s、ISO 125、55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5、1/160s、ISO 1600、24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4、1/800s、ISO 100、70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8、1/160s、ISO 4000、24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4、1/125s、ISO 100、70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8、1/125s、ISO 250、65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2.8、1/1000s、ISO 100、44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2.8、1/2000s、ISO 100、70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4、1/800s、ISO 100、70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2.8、1/125s、ISO 125、70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4、1/320s、ISO 100、70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2.8、1/250s、ISO 800、70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5、1/160s、ISO 125、42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5、1/1000s、ISO 100、41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5、1/320s、ISO 100、61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8、1/250s、ISO 100、35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2.8、1/200s、ISO 100、70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5、1/800s、ISO 100、7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