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5D3經常使用大光圈鏡頭,原廠的對焦屏很難看清楚是否準焦,如果我更換裂像對焦屏,中央點有裂像的位置一定是可以準確分別出是否準焦的,可是周邊對焦點沒有裂像,那周邊的對焦點也可以比較容易看出是不是準焦嗎?因為有裂像的都只有中央一小塊

低一檔次的6D都可以買原廠的EG-S自行更換,可是5D3居然沒有,真奇怪
文章關鍵字
請善用LV放大10倍手動對焦這個功能.你就不會糾結於裂像屏了.
小弟我以前用列像對焦屏
個人覺得不好用
因為列像會有線
有時候反而看不清楚
根本會干擾對焦.....

seer_far wrote:
我用5D3經常使用...(恕刪)
xxooxxcc wrote:
小弟我以前用列像對...(恕刪)


以前用過一年多的裂像對焦屏
如果你是慢拍的使用者,還OK,因為可以慢慢調,找合適的參考點。
如果經常有快速對焦的機會,可能不太適合
個人經驗是
1. 你的標的物不見得剛好有線條可以參考,或是可參考的線條太小,不易觀察。當然有人會建議找旁邊的參考點。
2. 裂像旁的微菱對焦,如果背景稍微複雜,或是光線不太亮,也很難用來判斷是否合焦。
基本上磨砂對焦屏+觀景窗放大器,個人是比較喜歡和習慣的方式(目前正使用中)
這只是個人的經驗,僅提供參考,也許有其他前輩可以使用裂像對焦很順手。

seer_far wrote:
我用5D3經常使用...(恕刪)


回答樓主另一個問題,標的物不在中間的對焦問題
如果用裂像對焦屏,通常是先對焦再構圖,因為裂像只在中央
但是對於大光圈拍攝會有個問題,就是這樣的先對焦再構圖,已經有可能讓標的物(非中央)在景深外,因為大光圈鏡頭的景深非常淺
以前在使用85/1.4 & 100/2 都曾有這樣的困擾。
個人經驗,可能是功力差造成,僅供參考。
樓上分享的大大都太客氣了,您們說的裂像缺點都是事實,不然怎會有今天的AF性能不斷演進.

一定有人會說"以前的大師如何如何",以前大師難尋好嗎,能好好掌握85/1.2或200/2就有一定身價了作品也少有人有財力放到3-40吋來展示,那像現在人人坐在電腦前按個鍵就要看原圖、基本上花了相機/鏡頭購買費用,快門可以按到滿意為止

回到主題,裂像對焦區有大有小,磨砂區也有粗有細;早期的裂像圈直徑大、磨砂粗,容易對焦也容易不能對焦(光圈小於一定值就開始暗一半),越新的紋路越細越能容忍小光圈,但有焦和沒焦的差別越不明顯;那些標榜lasermatte的超亮對焦屏,基本上是給視力2.0的人用的吧(個人偏見

而裂像雖然理論上是有直線就能對,但除非你熟知物体實際樣貌(例如翻拍書本、或拍一支尺,你知道它是100%直線),否則裂像區裡上下直線要接到那個位置算是還原現實?例如拍一面牆,用磚縫來對焦,怎知縫本來就是直的沒有歪一點?那要調到上下錯位多少是100%合焦呢?現代觀景窗倍率最大就是1DX的0.76X,這對於精密對焦還是不夠的.所以有觀景窗放大鏡的誕生,以及現代DSLR會建置LV 10倍放大.

大部份現代機原廠並沒準備讓user自行更換對焦屏,結構設計並不user friendly,雖可以照影片教學拆,焉知裝回去沒有誤差?而對焦環節中差一點就差很多了;何況市售非原廠裂像屏大都是用EOS1D系列去改的,各廠或同廠不同型號機身,對焦屏厚度難道都一致?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