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non 在 2020 年 Q3 同步推出的兩款 EOS 無反相機 R5 及 R6,其規格與性能在當時可說是大殺四方,R6 更被玩家戲稱為「微型化」的 EOS-1D X Mark III,畢竟採用相同感光元件且連拍最高也有 20fps 的水準,因此受到不少消費者的青睞,也在這個時候吸引不少出走的用戶回「佳」。相隔兩年多的時間 R6m2 這次不僅將畫素提升至 24MP,同時對焦系統也同步進化,包括 0.3 秒的合焦速度、40fps 電子連拍、AF 增至 4897 點、偵測對象更豐富且人物追蹤也更加精準;錄影方面也提供 6K 60p HDMI RAW 外錄,以及 4K 60p(6K 超取樣)、FHD 180p 高速影片,接下來讓我們從 R6m2 與 R6 的外型差異開始看起!

/// 外觀比較|R6m2 vs. R6
- 左:R6M2 / 右:R6
- 機頂
- 機背
- 傳輸埠
- 機底
R6m2 與 R6 的外型如果不看銘牌的話還真不容易辨別出前後代,特別是它倆的體積也幾乎相同,軍艦部我覺得是最明顯的差異了,R6m2 的軍艦部比較立體突出,造型也更傾向 R5,R6 的造型則是跟過去的 RP 比較接近;機頂則是將電源開關與 Lock 鍵整合在一起,同時新增「拍照/錄影」快速切換撥桿,再來智慧熱靴的加入也代表 R6m2 能搭配更應用更多新世代配件。
R6m2 機背的按鍵佈局與前代大同小異,最有感的改變莫過於對焦搖桿的造型,下面單機介紹時也會特寫帶到;至於傳輸埠還是維持前代的配置,記憶卡也同樣提供雙槽 SDXC UHS-II,機底沒啥大學問這裡就不贅述了。
。
/// Canon EOS R6m2 外觀與特色介紹

R6m2 機身採用輕巧鎂合金機身打造,正面看上去蒙皮覆蓋的面積不算少,但相較於更高階的 R5 來說 R6m2 還是在銘牌下方的區塊留了一手,我想這就是產品定位所帶來的差別待遇吧?!正面左下方的按鍵同樣提供自訂,預設功能是「景深預覽」但我覺得適合用來切換 ONE SHOT 或 AI SERVO。關機同時快門簾可同步下降來保護感光元件,降低換鏡時感光元件入塵的機率,特別是遇到沙塵暴或風雨交加的戶外環境時。

R6m2 的體積為 138.4 ×98.4 × 88.4(mm),加上電池與記憶卡的重量來到 670 公克,若算淨重的話則是 588 公克,平均下來重量比前代要輕了 10 公克,體積方面 R6m2 只有高度比前代多了 1mm 左右,可說是無感的差異。以吉姆 183/ 80 的身材為例實際拍攝握持時,小尾指也不會有懸空的困擾,且手指能牢牢的勾在握把上。

前代 R6 的性能雖然突出但唯獨那 20MP 讓不少佳粉感到惋惜,畢竟有裁切需求時就有可能顯得不夠用,又或許是怕壓縮到 EOS R(30.3MP)的客群,因此當時直上 R5 的玩家也大有人在特別是職業用戶;R6m2 這回搭載全新開發的 24MP 全片幅 CMOS,雖然 R3 的畫素也是 24MP 但它可是堆疊背照式 CMOS,製程與傳統 CMOS 可是大大不同,當然開發成本也有明顯的落差,搭配的 DIGIC X 影像處理引擎,同樣也有針對 R6m2 的需求進行優化,另外 R6m2 也內建 5 軸機身防手震,搭配 IS 鏡頭最高快門補償可來到 5 軸 8 級,
- 機頂一覽
- 按鍵佈局
- 轉盤優化
- 智慧熱靴
- 拍照/錄影切換
過去 R5/R6 的左肩撥桿是電源開關,而 R6m2 將此改為「拍照/錄影」的切換撥桿,這也是 R3 之外第二款支援快速切換動靜態的機型,像是 R5 必須用「MODE 鍵+ INFO」才能切換動靜態作業確實是比較繁瑣;也因為這個撥桿讓 R6m2 的動靜態曝光及設定可以完全切開設定,錄影時不需被拍照的參數綁定,這點我覺得很重要也更符合動靜態作業的及時切換需求。
電源開關移到右肩的同時也加入「Lock」功能在其中,如有 Lock 需求的話撥過去馬上就能鎖定,這比過去的 Lock 單鍵操作更有效率,被誤觸的機率也較小;曝光模式轉盤則是一如既往,雖然新增了多年前在隨身機上就曾有的「創意濾鏡」,但還是沒有對手陣營的「創意風格」或「軟片模擬」那麼香~這也是我覺得 Canon 近幾年最容易被低估的項目,雖然 Canon 的直出色調是出了名的討喜且利於後製,但個人風格就不是那麼鮮明,畢竟習慣機身直出 JPG 的玩家也大有人在,畢竟懂不懂後製是一回事,有沒有時間後製又是另一回事了。
- 機背
- 翻轉螢幕
- R6M2搖桿
- R6搖桿
R6m2 與 R6 的機背螢幕同為 3 吋 162 萬點,其觸控反應更是相當優秀,支援多角度側翻多年下來已成為 EOS R System 的招牌,不過其它家也漸漸趕上這個趨勢且更加以優化,不僅可以縱向傾斜高低翻轉也可以側翻自拍,藉此同時滿足拍照與錄影的需求。機背按鍵的佈局維持不變,但搖桿的造型確有明顯的出入,從過去的下凹變成類似蘑菇頭的樣式,其帶來的手感更是截然不同,前代 R6 或 R5 的對焦搖桿按久了其實會不太舒服,但 R6m2 則是改善了這部分的問題。

機身右側的雙卡槽支援 SDXC UHS-II,印象第一台 EOS 全幅無反 EOS R 推出時,僅支援單記憶卡也成為它的硬傷,隨著 R5 / R6 問世也修正了這個情況,Canon 職業用戶不再只有單槽無反機身的選項。


在 R6m2 的機身左列可以看到 3.5mm 的麥克風與耳機監聽孔,再來還有電子快門線與 USB-C 插槽,這裡的 USB-C 與過去同樣僅支援 PD 快充,好在隨著時代進步與高階智慧型手機的競爭下,目前 PD 快充頭已相當普及甚至許多高階車款也開始內建 PD 快充頭了,支援 PD 快充的行動電源也算好取得,隨時幫愛機充電已不再是難事,但想到過去 EOS R 剛推出時的窘境實在讓吉姆難以忘懷,明明插了一晚的 USB 卻還是沒電,壓根沒想到有 PD 快充的門檻。
R6m2 這次並未隨著改款而變更 HDMI 介面,因為近年在 EOS R System 機身上常見的 Mini HDMI(C)與 Micro HDMI(D)插頭都不如傳統 HDMI Type-A 那樣耐(粗)用,特別是線頭不小心被拉扯到時 Micro HDMI(D)有八九成的機率會直接斷訊,因為內部已經受損了,所以每次用 Canon 無反搭配監視器作業時都得格外小心,深怕一不小心又弄掛一條 HDMI。
- 機底一覽
- LP-E6NH鋰電池
R6m2 毫無意外的維持日本製造,事隔多年現在日製相機還真的跟日製壓縮機一樣稀少啊 XD,Canon 也是少數堅持日製機身的品牌,目前 EOS R System 機型也是清一色 MADE IN JAPAN。從 R5 / R6 開始加入的 LP-E6NH 新型鋰電池在 R6m2 身上有更出色的表現,用 EVF 取景的話續航力是 320 張 / 機背螢幕取景續航力為 580 張,反觀前代 R6 此時的續航力分別為 250 張與 350 張。
/// 感光度比較|R6M2 vs. R6

R6m2 與 R6 的有效畫素分別為 24MP 與 20MP,而雙機的標準感光度都在 ISO 100~25600,可擴展至 ISO 50~204800,照常理來說畫素越高對於雜訊控制的難度也越高,不過 R6m2 這塊感光元件的表現倒是出乎我意料。雙機測試時的曝光條件與設定均相同,受限於版位因此我只比較 IS0 400~204800,同樣搭配 Canon RF 70-200mm f/2.8L IS USM 這顆大三元進行拍攝,目測我認為 R6m2 的雜訊抑制表現比 R6 要高出一級,R6m2 的工作感光度可達 ISO 6400,堪用值大概落在 ISO 12800,ISO 25600 開始細節就沒了。
- R6m2|400
- 800
- 1.6k
- 3.2k
- 6.4k
- 12.8k
- 25.6k
- 51.2k
- 102.4k
- 204.8k
- R6|400
- 800
- 1.6k
- 3.2k
- 6.4k
- 12.8k
- 25.6k
- 51.2k
- 102.4k
- 204.8k
/// 動態範圍表現|±3 EV

這兩、三週北部的天氣真的爛炸了...之前完全沒想到 LR CC 居然會支援 R6m2 的 RAW 檔,等到我發現時已經來不及了...外頭的天氣就是這麼爛...加減拍一組讓大家看看 ±3 EV 拉回後的表現。
/// 膚色比較||R6M2 vs. R6
這裡做個簡單的膚色比較,雖然是相同曝光參數、相同光源的環境,但因為沒有固定白平衡加上對照組僅有這一組,各位就加減看看吧!這時的相片風格檔為「標準」。/// 全電子快門的變形測試|1/8000s + 高速連拍

R6m2 的快門機制分為「機械快門、電子前簾、電子快門」這三種,前兩者的最高快門速度受限 1/8000s,但面對高速移動的目標時不會產生變形,且支援高速同步能觸發閃燈;切換成「電子快門」時,最高快門可來到 1/16000s,這時影像訊號的寫入是從感光元件的上到下,但如果目標移動速度太快時,就會導致寫入不同步,進而產生變形現象。
以下除了 R6m2 之外我也找來 R6 同步進行比較,雙機都是啟用「電子快門」,並在 1/8000s 的條件下進行高速連拍,可以發現原本筆直的色筆出現誇張的變形,但同樣的情況在準機皇 R3 身上就顯得輕微許多,有興趣可以再看看去年 EOS R3 的評測報告。
/// 數位變焦|1x / 2x / 4x 比較

當我看到 R6m2 加入「數位變焦」這功能還挺驚訝的,因為我原以為是裁切沒想到真的是「數位變焦」...而且就是沒有經過特別處理或強化的「數位變焦」,言下之意就是會破壞原有的畫質,雖然畫素能維持在 24MP 但品質卻是差強人意,以下兩組飛羽與風景的測試結果供各位參考。
/// 新店打鳥|12fps(白鷺鷥) / 40fps(夜鷺)

這天去新店蹲點主要是為了等「魚鷹」,但我們之間的緣分只分為「遠距離目擊」跟「超遠距離目擊」...這兩種,遠距離目擊時完全沒想到牠會俯衝抓魚,但就只抓了那麼一次就掰了,然後我這次能借到的遠砲只有 RF600mm f/11 IS STM,比較理想的 RF100-500mm f/4.5-7.1L IS USM 則是沒機會用到,折衷的選擇 跟 RF100-400mm f/5.6-8 IS USM 後續也拿不到,也就是說這次飛羽跟運動題材我只有 RF600mm f/11 IS STM 跟 RF 70-200mm f/2.8L IS USM 在硬撐,前者光圈超小超吃天氣,後者雖然貴為大三元但無法搭配加倍鏡作業,200mm 打鳥實在是力不從心。

▲Canon EOS R6m2 600mm ISO3200 f/11.0 1/1000s
等不到近距離的魚鷹只好拍拍這區多不勝數的「白鷺鷥」,以上圖這種飛行姿態與路線來說,「連拍 + AI SERVO」開下去命中率少多都有八九成,剩下的就是快門速度夠不夠的問題,對焦要抓絕對是抓得住,這時使用的是 12fps 機械連拍。

▲Canon EOS R6m2 600mm ISO3200 f/11.0 1/1000s
這隻飛行版夜鷺也是魚鷹之外的選擇,拍攝時的機身設定為「電子連拍 Hi+」+「AI SERVO」+「偵測主體:動物」,偵測到鳥類時 R6m2 也會盡可能的找尋鳥類眼睛進行追焦。這次 R6m2 在動物偵測這方面似乎特別強調支援「馬匹」,我想應該是為了拍攝馬術相關運動吧?!但過去我以為馬兒就跟貓狗一樣只要動物都能抓,實際用前代 R6 測試時才知道要辨識成功並不容易,但可能也要真的有拍馬兒需求的用戶才會有感吧?!
/// 光線充足 + 逆光場景|人物偵測 + AI SERVO
其實像上面影片這樣走動抓拍人物的瞬間對 R6m2 來說已經沒啥挑戰了,不過這次 R6m2 倒是首次加入了「左眼或右眼」的指定對焦選項,像是影片中的 Sunny 就習慣拍右臉,這時便可以設定「眼睛偵測:右眼優先」,如此一來就可以保證萬無一失。

▲Canon EOS R6m2 115mm ISO3200 f/2.8 1/2000s
以上是 110 張機械連拍以 12fps 的速度記錄的成果,快門速度控制在 1/2000s,光圈固定在 f/2.8,其準焦的成功率也在九成以上,且因為 R6m2 具備 Canon 獨家的 DAF II 雙向素對焦系統,對焦點數量多且範圍涵蓋整個畫面,幾乎沒有機會 miss 掉。
這個場景我自認為是挺極端的環境,因為它是完完全全的大逆光,加上我還讓 Sunny 戴上口罩,目的就是要增加臉部辨識的難度,其實從對焦框的變化來看,還是可以發現它的反應沒有像前一組順光時流暢,且多數是對到臉而非鎖定眼睛,但不論是正面或背面基本上對焦都能保持在頭部。

▲Canon EOS R6m2 70mm ISO500 f/2.8 1/2000s
以上是 290 張逆光連拍的成果,其實因為逆光偏暗的緣故我也很難張張去確認合焦與否,大概保守估計成功率大概在八成以上,其實從景深的變化就能略知一二。
/// 滑板追焦+持續變焦|人物偵測 + AI SERVO + 12fps
這次原本打算找有顏值又會玩舞板的麻豆來當主角,但這種專業人才並不好找且時間敲太短的也沒人想接只好假日找女兒 Zoe 上場代打,測試當下設定為「機械連拍 Hi+」+「AI SERVO」+「偵測主體:人物」,同時值得留意的包括對焦的同時我也持續在進行變焦,因此這對 R6m2 的對焦系統更是一大考驗。

▲Canon EOS R6m2 147mm ISO400 f/2.8 1/2500s
當天拍攝最有趣的就是當我每次拍完時 Zoe 都會過來問我 o 不 ok?要不要再一次?真的是相當敬業的義工,而 R6m2 的表現也沒讓我失望,其實每次拍攝的成功率都在九成以上,要不是為了搭配監視器作業我想只要拍一趟就夠了,因為 R6m2 接上監看螢幕時訊號就會被轉移,無法再透過 EVF 或機背螢幕取景,而當下因為順光會刺眼所以不得以只能選半逆光的場景來拍攝。
/// 足球追焦|人物偵測 + AI SERVO + 40fps

▲Canon EOS R6m2 200mm ISO320 f/2.8 1/2000s
過去 R6 僅有區域自動對焦這個選項且大小範圍都無法自訂,不過 R6m2 新增的「彈性區域自動對焦」可就不同,不僅長寬都可以調整且有三組可以自訂,像我在拍足球賽時就特別將對焦區域設成長方形,方便鎖定單一人物藉此減少跑焦的機率。這場足球因為想多抓拍一些精彩過人或進球畫面,所以我選擇 40fps 的電子連拍,原本準備用 RF600mm f/11 IS STM 來定生死,到現場才發現是踢半場這時才能放心派出 RF 70-200mm f/2.8L IS USM,不然那天的光線用 f/11 這麼小的光圈拍肯定是做白工,因為快門速度不足以凝結踢球瞬間。

▲Canon EOS R6m2 200mm ISO500 f/2.8 1/2500s
當天的足球拍攝快門速度我幾乎都維持在 1/2000s 以上,至於光圈就是 f/2.8 開下去就對了,反正畫質不用煩惱求個淺景深跟準焦率就對了,這名 37 號球員一個 move 就踢進網了,而從「踢完球→轉身背對→敵隊球員跟上」這段時間,對焦都能持續鎖在 37 號球員身上,這也能展現 R6m2 優異的對焦性能。
/// R6m2 vs. R6|4K 60fps 果凍效應比較
▲R6M2 果凍效應測試 | ▲R6 果凍效應測試 |
/// 4K 60fps + FHD 180fps|影片實戰
R6m2 可錄製 4K 60p(6K 超取樣)與 FHD 180fps 的高格率影片,以 4K 60p 錄製時也不用擔心裁切的問題,同時額外提供 1.6x 裁切的錄影選項,如果 4K 無法滿足的話還可透過 Ninja 這類的外錄器擷取 6K 10bit /3.7K 12bit RAW 的影片。除了支援 Canon Log 3/HDR PQ 之外,這次 R6m2 終於加入影片工作者敲碗已久的「偽色顯示」、「斑馬紋顯示」與「呼吸效應補償功能」,不過呼吸效應補償支援與否還是得看鏡頭支不支援,若不支援的話可能得更新鏡頭韌體。
首次加入「預錄功能」,也就是說可記錄下「錄影鍵」按下前的前 3 秒或 5 秒,減少錯過精彩畫面的瞬間,畢竟抓拍不是這麼容易,例如鳥兒起飛又或是射門破網的瞬間;不過「預錄功能」也會帶來一些限制,最有感的我想就是「機身防手震」不能用...錄影途中畫面的外框也會呈現紅色作為錄影中的提示。
|4K 60p 影片範例:全程手持|
|FHD 180p 影片範例:全程手持|
/// Canon EOS R6m2 使用心得與結語

才兩年半不到就迎接大改款的 R6m2 就時間軸來看手腳的確是快了點,或許是原廠的既定排程又或許是不想讓 Sony A7M4 專美於前,畢竟 A7M4 在畫素量佔了上風且同步加入新世代介面,競爭力的確提升了不少。全新 R6m2 這回提升了畫素量與對焦性能,同時錄影規格也跟著強化,就產品定位上來看 R6m2 更適合擔起飛羽與運動拍攝的重任,畢竟 R6m2 光是機械連拍就有 12fps 的水準,開啟電子連拍後更有驚人的 40fps,雖然抗變形比不上堆疊背照式 CMOS 的 R3,不過總有機會用數量來換取成功率,這也是同級對手中少見的規格。
除了連拍性能的提升,全新 R6m2 這次針對人物偵測的精準度也同步提升,其實早在過去 Canon 的人臉、人眼對焦表現就相當出色,這次 R6m2 除了臉部、眼部以外就連人體的軀幹也能進行判別;加上 DAF II 雙像素對焦系統的加持,自動對焦區域高達 1053 個,這讓 R6m2 不論在追蹤人物、動物或車輛時都能牢牢的抓住目標,這也是我過去常說的「黏」,這也是 DAF II 對焦系統的特性,基本上只要目標被鎖定外在干擾有限的情況下,幾乎都能使命必達完成拍攝任務。

動物偵測首次加入馬匹偵測(賽馬、斑馬及小馬等)及有人騎的馬匹,我找了有人跟馬兒同框的照片進行測試,人眼跟馬眼的確都能同時被偵測到且可以透過搖桿切換眼睛,至於車輛優先的部分,除了汽機車之外也有火車、飛機的辨識能力;且可以透過之前 R7/R10 出現的 RAW 預拍功能以 30fps 搶拍 0.5 秒前的畫面,更有利於攝影時捕捉鳥兒起飛或捉補獵物的瞬間,不過這必須事後轉成 JPG 且無法批次處理,這點倒是有點麻煩。
錄影規格這次雖然維持 4K 60p 的影片畫質,不過可是採用 6K 超取樣且無裁切的設定,另外也不再有 30 分鐘的連續錄製上限,想用最高畫質錄製 40 分鐘或更長的影片也不成問題;相較於 A7M4 的 1080p 120p 慢動作來說,R6m2 則是提供了 1080p 180p 的選擇,也就是說可取得 6 倍慢動作的影片。如有 Ninja 這類外錄器的話,甚至還可錄製 6K/10bit RAW (59.94p) 或 3.7K/12bit RAW (59.94p) 的影片檔,後製彈性與寬容度更優於 Canon Log 3,但前提是你的硬體設備得要夠給力!
最後像是「深度合成」、「單張 HDR」、「全景拍攝」這次跟 R6m2 同時新增的功能,因為篇幅與時間的關係實在無法一一為各位做介紹,如果有任何問題也歡迎提出,我也會竭盡所能的為大家解答,最後就是優缺點的整理與大量的實拍,最後的福利社別錯過了!

值得讚賞的部份:
◎ 鎂合金機身且支援防塵防滴
◎ 內建三具指令轉盤且對焦搖桿改為香菇頭手感更好
◎ 內建 5 軸 防手震,搭配 IS 鏡頭最高可達 8 級
◎ ISO 6400 還可視為工作感光度,整體表現比前代要好上一級
◎ 4,897個手動選擇自動對焦位置 / 最多1,053個自動選擇自動對焦區域
◎ 支援 -6.5EV 暗部對焦(需搭配 RF 50mm f/1.2L)
◎ 支援人物(臉部 / 眼部 / 軀幹)/ 車輛優先「汽車、機車、火車、飛機」追蹤對焦
◎ 動物偵測新增支援馬匹(賽馬、斑馬及小馬等)及有人騎的馬匹
◎ 電子連拍 40 fps / 機械連拍 12fps
◎ JPG 連拍最多 1000 張或更多 / RAW + JPG 連拍 110 張
◎ 4K 60p(6K 超取樣)錄製無 30 分鐘限制,還支援 FHD 180p 高格率拍攝
◎ 可預錄「開始錄影」前 3 秒或 5 秒前的片段,亦能保留 Action 打板前的動作
◎ 支援 6K 10bit /3.7K 12bit RAW 外部錄製
◎ SDXC UHS-II 雙卡槽
可以改進的部份:
◎ 螢幕側翻時還是會卡到左側的傳輸線
◎ Micro HDMI 介面的線材真的不耐用,希望未來有機會換回標準 HDMI
|

Canon EOS R6m2 50mm ISO400 f/1.2 1/160s

Canon EOS R6m2 600mm ISO500 f/11.0 1/500s

Canon EOS R6m2 142mm ISO100 f/2.8 1/640s

Canon EOS R6m2 50mm ISO100 f/1.4 1/4000s

Canon EOS R6m2 142mm ISO100 f/2.8 1/1250s

Canon EOS R6m2 600mm ISO3200 f/11.0 1/800s

Canon EOS R6m2 50mm ISO400 f/1.2 1/160s

Canon EOS R6m2 24mm ISO160 f/5.6 1/60s

Canon EOS R6m2 600mm ISO2500 f/11.0 1/1600s

Canon EOS R6m2 50mm ISO800 f/1.2 1/200s

Canon EOS R6m2 200mm ISO100 f/2.8 1/1600s

Canon EOS R6m2 600mm ISO2500 f/11.0 1/1600s

Canon EOS R6m2 70mm ISO400 f/2.8 1/200s

Canon EOS R6m2 24mm ISO160 f/5.6 1/80s

Canon EOS R6m2 600mm ISO3200 f/11.0 1/250s

Canon EOS R6m2 50mm ISO320 f/1.2 1/80s

Canon EOS R6m2 600mm ISO3200 f/11.0 1/200s

Canon EOS R6m2 24mm ISO100 f/8.0 1/400s

Canon EOS R6m2 61mm ISO320 f/2.8 1/60s

Canon EOS R6m2 600mm ISO2000 f/11.0 1/500s

Canon EOS R6m2 100mm ISO100 f/2.8 1/3200s

Canon EOS R6m2 50mm ISO800 f/1.2 1/40s

Canon EOS R6m2 600mm ISO1000 f/11.0 1/1000s

Canon EOS R6m2 70mm ISO1000 f/2.8 1/100s

Canon EOS R6m2 50mm ISO400 f/1.2 1/160s

Canon EOS R6m2 200mm ISO100 f/8.0 1/250s

Canon EOS R6m2 600mm ISO3200 f/11.0 1/800s

Canon EOS R6m2 50mm ISO100 f/1.4 1/3200s

Canon EOS R6m2 153mm ISO100 f/2.8 1/2000s

Canon EOS R6m2 600mm ISO2500 f/11.0 1/800s

Canon EOS R6m2 50mm ISO400 f/1.2 1/100s

Canon EOS R6m2 70mm ISO100 f/2.8 1/2000s

Canon EOS R6m2 600mm ISO3200 f/11.0 1/160s

Canon EOS R6m2 50mm ISO100 f/1.4 1/3200s

Canon EOS R6m2 600mm ISO3200 f/11.0 1/1600s

Canon EOS R6m2 200mm ISO100 f/2.8 1/800s

Canon EOS R6m2 50mm ISO100 f/1.2 1/400s

Canon EOS R6m2 70mm ISO100 f/5.6 1/500s

Canon EOS R6m2 600mm ISO1250 f/11.0 1/1250s

Canon EOS R6m2 600mm ISO500 f/11.0 1/500s

Canon EOS R6m2 50mm ISO800 f/1.2 1/40s

Canon EOS R6m2 600mm ISO640 f/11.0 1/2000s

Canon EOS R6m2 92mm ISO100 f/2.8 1/1000s

Canon EOS R6m2 50mm ISO400 f/1.2 1/320s

Canon EOS R6m2 24mm ISO100 f/8.0 1/200s

Canon EOS R6m2 600mm ISO1000 f/11.0 1/1250s

Canon EOS R6m2 50mm ISO100 f/1.4 1/250s

Canon EOS R6m2 600mm ISO400 f/11.0 1/500s

Canon EOS R6m2 600mm ISO1000 f/11.0 1/320s

Canon EOS R6m2 50mm ISO400 f/1.2 1/250s

Canon EOS R6m2 26mm ISO100 f/6.3 1/500s

Canon EOS R6m2 70mm ISO100 f/2.8 1/200s

Canon EOS R6m2 50mm ISO100 f/1.4 1/4000s

Canon EOS R6m2 600mm ISO2000 f/11.0 1/160s

Canon EOS R6m2 62mm ISO100 f/2.8 1/1000s

Canon EOS R6m2 50mm ISO400 f/1.2 1/200s

Canon EOS R6m2 600mm ISO2000 f/11.0 1/500s

Canon EOS R6m2 600mm ISO2000 f/11.0 1/250s

Canon EOS R6m2 50mm ISO400 f/1.2 1/1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