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快問快答




◎X-E1好像是接觸X系列第二台機器,是嗎?


其實是第三台啦~第一台是X100,第二台是2012年初自己買的X10(是呀,我又拖稿了),然後是現在的X-E1。

應該很少人知道,我第一台數位相機就是Fujifilm的S602跟Olympus的C-730ux,所以其實我對這兩個廠牌有很深的情感跟期待在。




◎那麼這次這台X-E1怎麼來的呢?


噢,X-E1黑色搭配18-55mm的組合是請人幫我借的,銀色搭配18mm跟35mm定焦的部份是學弟Lance買的。




◎用X-E1的經驗,還是讓你跟X100一樣又愛又恨嗎?


其實沒有像X100那麼誇張的大好觀感跟大壞觀感了。不過還是有一些我認為是機器本身的特性,很需要適應。

事實上我使用起來感覺比較輕鬆愉快的是X10,那又是另外一段故事了。




◎那麼,有什麼對X-E1的好觀感呢?


新增了兩個負片的Pro Neg軟片模擬(X-PRO1就有了),然後模擬RAP的Astia也很棒,整體來講可說是顏色相當不錯吧。

那個Q按鈕我也覺得很不錯,可以蠻快的調整選項。黑色X-E1本身的外型質感不錯,鏡頭外觀也相當好,我非常喜歡。

認真要講,XF系統的鏡頭這個質感、這個定價、這樣的畫質表現,我完全沒有可以挑剔的地方。




◎那有沒有不夠喜歡X-E1的呢?


成也Q按鈕,敗也Q按鈕。那個調整的選單沒辦法像GXR Direct、OLYMPUS Super Menu那樣即時看到調整的結果,說實在蠻可惜的。

無反光鏡的族群比較沒有那麼硬派,可以看到預覽效果的話會可親很多。



當然對焦速度也是值得討論的,XF 18-55mm速度上ok,不過往望遠端拉近以後失敗的機率會比較高速度也變慢。如果在低光源或者低對比度的情況下,對焦失敗的機率會提昇很多。

還有一件事情很重要,搭配XF 18-55mm的時候,非常耗電,我在想或許是LM線性馬達的關係,也可能是防手振耗電。很奇怪的是我在論壇還沒看到人反應這件事情,我一顆滿電的電池只能拍200張上下而已,第一次出門還只拍177張。




◎那麼定焦系列的對焦速度呢?


由於我用的35mm跟18mm,這兩顆鏡頭都沒有使用LM線性馬達的關係,它們的對焦聲音相當大,而且也沒18-55mm那麼快,真的用起來的話恐怕會非常需要使用者的耐性去適應。




◎在無反光鏡內的速度怎麼樣呢?


要下個簡短結語的話,就是個「堪用」的速度,要說快稱不上整個M43系統跟NEX改良過的混合對焦;要說準確度,也不是說慢慢對就一定準

就是個剛剛好及格的學生而已。




◎要不要談談X-E1的操作?


我第一次帶出去台南拍的時候,第一印象老實說非常很喜歡X-E1。

我以前習慣用左眼看觀景窗,後來改用右眼,不過有個困擾是常常會卡到右手的操作,X-E1的觀景窗在最左邊可以減輕這樣的狀況。

另外也可以不離開觀景窗直接用右手調整曝光補償,PSAM也沒什麼問題,跟以前用底片相機狀況很類似。

我也很喜歡X-E1兩百三十六萬的EVF,明亮且精細,是很棒的觀看體驗。




◎關於所謂發色呢?有什麼想法?


其實是想問跟Olympus的比較是吧?剛剛對焦那題就感覺想問了,哈。

Fujifilm不愧是底片廠,不管是小相機或者是XF系統,整體的顏色都讓人喜歡,X-E1的底片模擬我覺得也發揮出那幾種底片的特色。



不過有兩點我覺得可以提出來。X-E1在室內人造光源的自動白平衡比X100黃一些,有些人不喜歡,我自己是覺得那樣比X100更有當時的氣氛一些。

另外一點,X-E1在綠色或者是帶有一點紅色黃色的場景表現很好,不過藍天我覺得是表現比較弱的一環。

也不是說不藍,X-E1的顏色舒服,只是說不特別的「跳」跟「鮮」。




◎你用了E-M5超過半年,要不要針對剛剛的所謂「發色」比較一下?


我覺得X-E1的顏色比較「溫柔婉約」,E-M5的顏色比較青春,洋溢活力。

詳細的或許在後續文章內說吧!




◎文章的規劃大概如何?


大致上會是一個五到六篇的連載,會抽出一些篇幅介紹鏡頭。


◎要不要用一句話分別描述一下X-E1跟E-M5呢?


XE-1是「不妥協的遺憾」;E-M5則是「完美的妥協」

剩下的,我們就在稍後的文章慢慢說吧!



索引:
(一)快問快答
(二)intro
(三)關於X-E1的二三事
(四)Colourful Days
(五)XF 18-55mm
(六)XF 18mm & XF 35mm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文章關鍵字
二、intro

簡短的用快問快答對X-E1稍作介紹後,我們今天這篇文章來介紹X-E1的外觀吧!



Fujifilm X-E1是一台外型蠻典雅的相機,雖然跟X-PRO1外觀比起來略有改變。

最主要的改變就是直接拿掉Hybird VF混合式的觀景窗改採用電子觀景窗。



跟X-PRO1相同的也採用X-Tran的CMOS,這個新排列的感光元件也帶來不少畫質的增進,我們在後續的文章可以好好來探討這件事情。



前方有個切換對焦的小開關。

這個設計我覺得還算不錯,因為對焦性能的限制,偶爾需要利用手動對焦來應付難以對焦的場景,剛好MF手動對焦跟單點自動對焦是在兩端。



這點我認為做的比X100好,因為X100是AF-S居中,上面則是MF,而下面則是AF-C。

當你從單點自動對焦切換成MF的時候,要切回來很容易過頭。不過X-E1沒這個困擾,直接扳到兩端就是一般最常用的狀況。



X-E1跟X-PRO1雖然是方正的磚塊相機,不過在蒙皮部分下了點功夫,利用稍微突出的部份增加握持感受,雖然不比SLR的握把深,但已經算很不錯的握持感受了。



機頂的配置。

我這回主要使用的鏡頭是XF 18-55mm。



大致上上方右側周邊的配置,是快門鈕、快門速度跟曝光補償的獨立按鈕。

快門鈕由於可以使用傳統的機械快門線,所以預留了螺紋,因此也蠻多人會利用它來加裝快門增高鈕,讓快門按鈕的面積大一點更方便使用。



外接閃光燈座是Fujifilm自己的TTL接點,如果要使用單點閃燈的話,需要在選單裡面打開選單才可以使用。



機身背面的配置。



主要由右手大拇指來操作的右側按鈕區塊。

你或許會有點疑問,為什麼像X-E1這樣的相機還有Macro模式?這不是小DC才有的嗎?

是的,開啟Macro模式不會增加放大率,也無法拉近任何對焦距離,但是原本的自動對焦行程是從最近距離到無限遠,開啟的話可以讓對焦行程控制在最近距離到一公尺左右,增加近拍的準確度跟對焦速度。

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是Q 按鈕,這個按鈕是X-PRO1導入的,按下後可以有類似RICOH的DIRECT或者OLYMPUS的SUPER MENU類似的選單。


但很可惜的是,在Q按鈕調整選項的時候,無法看到任何Live VIew的變化



只能單純的調整選項。我為什麼說很可惜呢?因為當你透過MENU按鈕調整白平衡或者底片效果的時候,螢幕Live View可以看出差異,每一個調整都會在螢幕反應出來畫面。



LCD上方則是電子觀景窗與內建閃光燈的切換開關。



內建閃光燈彈出的樣子。



X-E1因為使用EVF電子觀景窗,所以就沒有跟X100/X-PRO1一樣的混合式觀景窗,外觀上是看不出來有觀景窗的樣子。



LCD左側的按鈕,主要是一些獨立的功能按鈕,由上而下依序為播放照片、連拍模式、側光與自動對焦點(自動對焦點也可以選擇大小增進準確度)

我們可以看到其實X-E1是個需要雙手操作的思考,主要的原因在於LCD的左側也分布了許多相當重要的按鈕,必須利用左手來操作,而右手則負責按下快門跟快門補償這類的動作。



我非常喜歡X-E1的電子觀景窗,規格是236萬像素的OLED EVF。

這個電子觀景窗非常細緻,觀看感非常舒服,我相信用手動對焦的時候會很有幫助,儘管我大部分都採用自動對焦,眼睛卻會不自覺的湊上去想用EVF取景,原因有二。

一個是位置在相機的最左上方,很適合右眼湊上去觀看;二來觀看感覺非常好,畫面很細緻,賞心悅目。



相比起令人欣賞而且驚艷的EVF,LCD就僅只是堪用的地步。

LCD的規格是46萬畫素,顏色也比較淡些,不過作為取景已經相當足夠使用。



拿一下X-E1的背帶講一下,上背帶的時候最好也把相機盒裝裡面保護的軟皮套上,不然很容易扣環刮傷相機的烤漆。



X-E1的接口包含了MIC麥克風、Mini HDMI跟USB。



我很少講相機的電力問題,對我來講一般實在不是太大的問題,但X-E1是個例外,所以不得不特別拿出來講。

X-E1的CIPA規格是可以拍攝350張,但我用X-E1的這段期間,充滿電帶出門拍,一顆電池完全無法完成一天的拍攝量,第一次是177張,第二次是200張左右,如果有意購買並且在旅行中使用的人,我建議一定要準備第二顆電池,不然就會跟我一樣在最重要的時候沒電,只能望著美景興嘆。



對於X-E1的外觀介紹,我認為X-E1非常可惜並且沒有利用到無反光鏡優勢的兩個設計。

一個是Q按鈕的一片黑介面,一個則是為了跟Leica M機看齊而略大的體積。

Live View的即時預覽白平衡、底片色調效果是非常直覺而且也更讓一般人增加拍照成功率的特性,X-E1這樣的Q按鈕介面,反倒是刻意把現代的好用科技拉回去過去DSLR需要憑藉經驗的拍攝。

可惜之一。



另外一個自然是體積。

Fujifilm其實是很刻意的要跟Leica M看齊,你可以找來X-PRO1的外型跟Leica M8/M9相比,大小可以說是接近一樣的。不過這其實也可惜了一件事情,當初無反光鏡有一部分原因是為了體積縮減而產生的,我們可以在許多廠商的發表看出這點。

但Fujifilm反其道而行,反而跟原本的磚頭差不多。X-E1盡管已經縮減了不少體積,但是整體來說還是相當龐大,不管是對比NEX、EOS M、Micro 4/3都一樣。

可惜之二。

不過這只是我個人覺得可惜的地方,如果X-E1可以在更精鍊一點,可以在復古中帶入新科技(Q 按鈕不用瞎子摸象),我會認為這是非常完美的相機。

只是,就差了個兩三點。

簡單說一下X-E1的第一印象。

按這裡檢視網頁



儘管如此,X-E1還是有不少優點,我們可以在下一篇先來探討一下關於X-E1的操作。

那麼,下一篇見了!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三、關於X-E1的二三事

這篇文章,我們先來談談關於X-E1的一些基礎,比方像是跟一般數位相機不同的操作、選單選項,當然也來討論一下X-E1的對焦速度跟準確度。

[與X100的相見歡]

不過首先,我們還是先來看看外觀上的部分好了,我想拿X100來比對一些不同的地方。

其實一比較你應該就會發現Fujifilm的相機體積上都不是特別小巧精緻,即便是不需要交換鏡頭的X100,也沒有因為不需要卡口而少了厚度。



在操作上,就外觀來說,跟機械式底片相機類似的光圈先決與手動模式是相當類似的,雖然X-E1的體積比較大一點,我個人覺得兩台相機都是兩手操作會比較適合的相機。

在一些按鈕的配置上,X-E1有修正位置的排列,也移除掉RAW按鈕,增加了Q按鈕。我覺得比較大的改變選單的部份,比方說像是Auto ISO的改進,兩台相機比較起來,會有點覺得X100有一點「欸?確實有一點還在摸索跟實驗的原形機的感覺」



[關於操作]

XF系統對我來說最吸引人的部份其實並不是復古的外觀跟近似底片機械相機的操作,反倒是系統裡面的每一支鏡頭,焦段的配置也好,光學的品質也好,包含價格都很讓人稱許。

相對來說,機身的設計會對中階以上的攝影愛好者會比較可親。

簡單說來,我認為這些復古的外觀跟操作倒不是為了操作文青跟潮這兩件事情,而是很純粹的想往老相機去靠攏。但當時的相機是有很多限制的,反而以無反光鏡相機所訴求的族群來說並不是非常恰當。



儘管X-E1體積有些像個大磚塊,而且也沒有握把的機制,但蒙皮還是做了很棒的配置,這讓你在使用XF 18-55mm這樣的大鏡頭的同時還能維持不錯的握持可靠度。



大多數的時候,我們在使用X-E1的時候,右手大概是這樣的一個狀況。

食指放置在快門鈕上,而拇指在上方的轉盤跟機背的按鈕中隨機應變。



我們可以看到拇指在上方的操作大概是如此,大多數時候我們需要撥動的是是最右側的曝光補償轉盤。



剛剛都在解釋右手的部份,左手的話除了握持鏡頭以外,有一個控制也是相當重要的,從X100起,以致X-PRO1跟X-E1都一樣。

光圈環跟機械底片相機類似,都是在鏡頭上面,所以我們必須仰賴左手來操作這個部分。



我簡單的錄製一小段影片來說明X-E1在PSAM的設定跟調整。



[關於選單]

X-E1的選單配置可說是集目前X系列的大成,過去在X100出現的一切缺點差不多都改進了,這個部分我錄製了三段影片加上解說,大家可以參考。







[關於拍照介面與按鈕]

這邊我們來看看X-E1的拍照時的介面,主要的部份是來錄影解釋Q按鈕的部份



上一篇文章提到的Macro模式,我們也可以透過影片的講解來解說一下。



最後,是關於一些按鈕配置的想法。



[對焦速度與精確度]

X-E1有件讓人比較在意的地方是對焦的速度。

其實我覺得搭配18-55mm的LM馬達對焦已經變快不少了,不過跟M43還有NEX比起來,速度上還是不太足夠,我們可以跟OMD相比來驗證一下。



X-E1其實在對焦上面的狀況不在於速度,扣除掉18-55mm的,如果用一般馬達的35mm F1.4,在低光源的情況下,非常容易發生假合焦與對焦判別錯誤的情況,這點是我們使用上需要注意的。(註:18-55mm發生的機會比較小)



[操作想法]

這篇二三事的文章主要還希望透過影片來跟大家說明X-E1的選單與操作邏輯,當然也稍稍驗證了一下對焦速度。

在很多部分我們可以看到Fiujifilm在X系列相機所強調的「操作感」,但這個部分其實是透過三台相機慢慢修改修正而來的,並不是一開始就像X-E1這樣比較方便使用。

我們也可以看到X-E1仍舊有很多部分,舉凡是「需要稍稍具備攝影操作知識」、「需要克服並且適應的對焦速度與精確度」、「Live VIew調整選項的預視」。在這些部分還有努力的空間,也是考慮要購買時很重要的評估指標。

那麼下一篇,我們可以來看看X-E1的強項了:X-TRAN CMOS跟色彩模式。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四、Colourful Days

上一回我們看了X-E1的操作跟對焦部分的介紹,這一篇文章我們在來看看關於照片本身的幾個特點吧!

先來從內建的幾個影像功能說起吧,首先是DR動態範圍跟全景模式。

左DR100;右DR400



我們可以從上面的小圖就可以看出來DR400確實是能比DR100取得更多的動態範圍。

在使用上我們需要留意的地方是當你需要使用較高的動態範圍的時候,ISO也要隨之提高。X-E1的原生ISO是ISO200,因此在ISO200的時候我們可以使用DR100;而在ISO400的時候可以使用DR100跟DR200;ISO800的時候可以使用DR100、DR200跟DR400。

當然你也可以將DR設定成AUTO,它會你當時所使用的ISO自動來決定適當的動態範圍,不過有時候會因為提高ISO而有比較高的雜訊。

DR100


DR400


X-E1的寬景模式成功率蠻高的,我們可以在Drive模式裡面設定來拍攝,Drive也同時是設定連拍的功能按鈕。





[關於X-Tran CMOS的二三事]

X-Pro1當時在推出的時候畫質上也號稱要跨級挑戰135mm片幅的數位單眼相機,Fujifilm最後用什麼方式達成呢?他們從感光元件的排列方式開始改良起,稱之為X-Trans,而這個技術也同樣用在X-E1上。

X-Trans主要的方式是將一般的感光元件,從2x2馬賽克排列方式改成6x6,根據原廠的資料顯示,這樣的方式可以增進幾種特色,包含:更好的動態範圍、更精緻的細節,也擁有更好的高ISO處理。

左:X-Tran排列方式的CMOS | 右:一般馬賽克排列方式的CMOS


我們先從動態範圍來看看X-Trans的威力。

有別以往,我們不用大逆光的狀況來展現,我覺得這個灑著光線的小角落倒很適合來說明動態範圍。小植物的地方正好是陽光最強烈的地方,而畫面稍微右側一點的差不多正好介於陽光與陰影之間,土壤跟青苔則是有明有暗。

在這樣的場景下,每一個部分跟明暗過渡,X-E1演繹的都很不錯,可說是歸功於X-Tran良好的動態範圍所賜。



接著來看細節跟物品材質質感的部份吧。

X-tran因為特殊的排列方式,所以拿掉了低通濾鏡,在細節的展現上相當不錯,這張葉脈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來。



物體材質質感的部份,我覺得可以用下面這兩張來解釋:一張是武廟內的兵器,一張則是汽車的金屬烤漆。

你仔細看的話,金屬材質表面獨有的光澤跟漆料的質感都一一展現出來。





我們接著來看看關於高ISO的部份。



這張是上圖的截圖,使用的ISO是3200,主要是想讓大家看看亮部跟暗部的表現。

這張是在餐廳裡面拍的,只有一盞燈,亮部因為有燈源的關係,所以表現好是應該的。讓我驚艷的地方主要是陰影跟亮暗過度的狀況,一來是沒有明顯的色彩斷階、色塊,在陰影處的雜訊顆粒也非常舒服。

這是我心目中理想的雜訊處理方式,X-Tran處理方式非常合我胃口,可說是相當完美的處理。



[ISO測試]

既然在X-Tran的部份提到了ISO的表現,不能免俗的也還是來一次定向測試。



我們從兩個部分來講,先提ISO的可用程度。

從這些裁切圖來看,你會發現其實在ISO3200以下都表現相當好,以我的標準甚至在ISO6400的處理都還是蠻可以接受的。



另外一點要在ISO測試提出的地方是,這些測試裡面,有一些是透過ISO擴張得來的,因此無法拍攝RAW檔案,這些ISO分別是ISO100、ISO12800跟ISO25600。

也就是說X-E1的原生的ISO是ISO200-6400,上面提到的三個ISO數值則都是透過軟體處理得來。

在低ISO部分,我會建議除非你要在太陽底下非要用最大光圈,需要利用低ISO避免過曝以外,即使是拍攝風景,也盡量要用ISO200拍攝。因為ISO100畫質並不會比ISO200好。至於高ISO部分,我倒沒有特別的建議,不過我們可以看出ISO12800跟ISO25600的畫質不是太好,作為應急用就好。



有需要參考原始檔案的話,請參考:

X-E1 JPEG原始檔案
X-E1 RAW檔轉出原始檔案

[Fuji color:內建的底片色調]

Fujifilm身為底片大廠,在製造相機的同時,也會把這些底片的色彩放進自家相機。

這些底片色調,Fujifilm不僅僅是有正片色調如PROVIA(RDP)、VELVIA(RVP)、ASTIA(RAP),也增加了兩個不同的負片色調:PRO Neg.Hi跟PRO Neg.Std。在黑白跟咖啡色復古的部份,也有單獨的濾色片模式可以選擇。



正常說來,我一般使用X-E1拍攝照片多半使用PROVIA來涵蓋大部分的狀況。這個底片色調濃而不豔,我覺得很能展現所謂的富士色彩,在綠色跟花卉的繽紛色彩來說,有很棒的詮釋。



如果是風景照片的話,我大概會轉成VELVIA來使用,這個色調在飽和跟對比都會加深一點。

不過我覺得X-E1的藍色並不是非常鮮明,後來轉了幾個設定,其他顏色表現都蠻不錯,只是藍色比較樸實一點。



而ASTIA的話,也是我蠻常使用的色調。

這個色調的飽和度稍微低一點(但對比還是很高)我一般都還會增加些許的曝光補償,我覺得很適合展現清麗的照片風格。

當然,若是用於室內的拍攝也是很不錯的。燈光的氣氛會淡雅些,畫面看起來也清爽活潑許多。



這次新增的負片風格,我非常喜歡。

這兩個風格,PRO Neg.Hi的對比明顯高很多,而且稍微帶些冷色調,很適合展現一些現代的擺設或者建築線條。



PRO Neg.Std就平實一些,Fujifilm本身的網站是用摩洛哥的街道來呈現。



我後來在台南的巷弄內實驗了一下,也確實蠻適合展現老城的街道景致。



SEPIA的復古色調比較不特別一點,但要用來營造特殊的氣氛的話也相當不錯。



黑白色調就有比較多可以說的,它不是單純的轉成黑白而已,如果用過濾色片拍過黑白底片的話,Fuijifilm也提供了相對應的黑白濾鏡,讓你可以針對某種色彩來加強呈現。



不過相當可惜的是這些色彩僅止於機身的JPEG可以使用,在S5 Pro系列以後的新機器,原廠的解RAW檔軟體都是採用SILKYPIX客製的版本,因此解出來的照片顏色跟原本的JPEG無法一樣,也無法套用,這是有點可惜的部份。

雖說JPEG直出已經相當不錯,但畢竟是壓縮過的格式,偶爾還是會有需要無損的RAW檔案的時候,在這樣的情況下,無法像以往或者是其他廠商可以解出跟JPEG一模一樣的顏色有些許的可惜。

如果對富士色彩有興趣的話,我先前也在X100寫過相關的文章:還以顏色
或許可以參考看看。

我知道關於富士色彩,大家或許也想聽聽跟Olympus顏色的對比感想,我們就在最後的epilogue來提吧。

但在此之前,我們來介紹一下XF系統的三隻鏡頭:18-55mm、18mm跟35mm。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五、XF 18-55mm F2.8-4

那麼,我們這篇文章先來看看隨著X-E1一同上市的XF 18-55mm吧。



這顆鏡頭的外觀相當有質感,外殼可以摸的出來是金屬,在塗料上不錯。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是黑漆,加上稍微光澤的漆感,如果是刮傷的話會蠻明顯的。



XF 18-55mm乍看之下是蠻大隻的一顆鏡頭,不過濾鏡口徑只有58mm,這大概過去入門數位單眼的Kit的大小。

但同樣的大小,光圈的規格卻完全不一樣,XF 18-55mm擁有更大的光圈F2.8-F4,而一般入門數位單眼的Kit則是F3.5-F5.6,差了半級到一級不等。



鏡頭蓋是捏式開關,不過設計的很不錯,很方便拿取。



Fujifilm X系統所有鏡頭都是交給鏡頭來控制光圈的,因此鏡頭上會有Auto檔跟手動調整(光圈那個圖樣)

另外這顆鏡頭也支援光學防手振,因此也有防手振的開關。



XF 18-55mm跟第一批的鏡頭XF 18mm、XF 35mm跟XF 60mm略有不同的地方在於,第一批的三顆定焦鏡頭在鏡頭上有標示每一檔的光圈,而XF 18-55mm沒有。

你其實可以看到這顆鏡頭有三個控制環。

這張圖片的左邊就是光圈控制環、再來是變焦控制環,最外面則是手動對焦控制環。



這顆鏡頭在使用上,我覺得有一個地方要稍微注意一下,那就是最近對焦距離。

我們可以看到論壇上或者很多網誌分享這顆鏡頭利用X-E1拍攝近拍或者食物的照片,一切都像下面這兩張照片那樣美好。

乍看之下。



實際上你會遇到的情況是,當你坐在餐桌前的話,你需要有點鱉的縮起手聳起肩才能好好拍到食物,為什麼呢?

因為這顆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在廣角端18mm是30公分,在望遠端55mm是40公分,加上X-E1在接近最近對焦距離的自動對焦判定比較慢且不一定拍的到,所以只要遇到比較近的對焦,你都需要費一點心思才能拍的到。

而這件事情是隱藏在漂亮照片跟文章之下的,要非常留意,不然很容易會覺得拍起來很挫折。



儘管如此,這顆鏡頭我非常喜歡,給了很好的評價。

如果要在諸多無反光鏡系統裡面要挑一支最想要的標準變焦的話,我會選XF 18-55mm。



這顆鏡頭擁有好的標準變焦鏡的一切,像是蠻不錯的變形程度,方便的等效28-85mm的焦段,銳利度也很不錯。



更不用說F2.8-F4的光圈數值跟防手振機制。

這些特徵都造就了這顆鏡頭不錯的地方。



如果你想要使用X-PRO1跟X-E1旅行或者一般使用的話,我會認為這顆鏡頭是盡可能需要搭配的。



原因無他,XF 18-55mm擁有LM線性馬達,對焦安靜而且迅速。

囿於X系統的對焦性能,這是唯一比較有機會完成比較快的對焦的鏡頭。



剛剛應該有提到一件事情:無反光鏡系統相機裡面只挑選一顆標準變焦鏡頭,我為什麼會只挑選這顆鏡頭?



標準變焦鏡我們可以知道大致上可以分成三個規格等級,一種是最大恆定光圈F2.8(或者更大)、一種則是入門的F3.5-5.6,另外一種就是像XF 18-55mm的F2.8-F4。



比起最大恆定光圈F2.8的鏡頭,我其實比較偏好像XF 18-55mm這樣的鏡頭。

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體積,一個是價位。



恆定光圈F2.8的變焦鏡通常都大一些(不過M43的LUMIX 12-35mm是個例外),XF 18-55mm算是巧妙的在光圈跟體積之間取得平衡。



其次就是價位,通常恆定光圈F2.8的變焦鏡價位也會比較高,上面我們提到的LUMIX 12-35mm單價大概就比XF 18-55mm貴上1/4左右。



考慮到變焦鏡頭主要是方便,因此我會選擇稍稍放棄望遠端的光圈數值,所以其實我過去也相當喜歡使用ZD 14-54mm/F2.8-3.5或者ZD 12-60mm/F2.8-4也是這個道理。

這樣的鏡頭若是嫌光圈在室內不足以使用,其實在搭配一顆大光圈定焦鏡頭也足夠了。



我確實蠻喜歡XF 18-55mm這樣的鏡頭,這顆鏡頭不僅僅是擁有蠻理想的價位跟畫質,也能讓X-E1更加活躍,可說是愉快使用的最後一塊拼圖。

因此我才列為是無反光鏡系統裡面我相當喜歡的兩顆變焦鏡之一。



那麼,下篇文章我們也來看看XF 18mm跟XF 35mm吧!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六、XF 35mm F1.4 & 18mm F2

我一開始關注Fujifilm X系列,並非在外型。

比起所謂復古外觀還有各式各樣相機的操作感受,我擺在最優先的,是光學的品質。



當初XF系統很吸引我的一件事情是它跟過往的無反光鏡不同,直接推出一機三鏡的定焦組,一般無反光鏡都是先從Kit等效28-85mm左右,略小光圈變焦鏡的路線。

擺明了就是走玩家路線。

我很認真的說,如果你沒有過去任何操作傳統相機的概念,包含底片相機光圈快門的操作,還有使用各種定焦鏡頭互相搭配的經驗,使用XF系統會很辛苦,因為這個系統從一開始來看,就不太是為了迎合入門的使用者來設計的。



撇開操作的問題,我欣賞XF系列的鏡頭除了一開始的定焦鏡頭規劃,不僅有很不錯的畫質,價錢的控制也很不錯。

我反而不欣賞後面的變焦組合,因為超廣角鏡頭跟望遠變焦鏡頭代表著Hybrid VF混合式觀景窗勢必要全面改成電子觀景窗。

我們先來談談關於XF 35mm F1.4。

[XF 35mm F1.4]



等效50mm左右的定焦鏡一向是作為標準變焦鏡相當好的搭配,一方面是50mm的視角相當合宜,其實他也具備較大的光圈,在室內也好,或者要營造淺景深都能有還不錯的效果。



要近拍些東西,或者食物的話,放大率倒也還足夠使用。



不過這顆鏡頭我覺得開放光圈還算不錯,不過近拍的時候畫質會稍微有些光暈,主體在一公尺以外的狀況就好很多。



一般使用上,光圈縮到F4左右就相當銳利漂亮了。



不過要老實說,這幾顆第一個世代的定焦鏡頭狀況都差不多,主要就在對焦的馬達。



因為不是採用LM線性馬達的關係,所以對焦的聲響還有震動都比較大,當你使用過XF 18-55mm之後,這樣的感覺會更明顯。



但跟XF 18mm比起來,XF 35mm更容易在暗處遇到假合焦跟對不到焦的情況,這時候就非常依賴手動對焦的輔助了。

關於XF 35mm的對焦失誤狀況,我們在先前的文章有討論過,你可以在這個影片重新看一次



等效50mm的拍攝,我覺得蠻適合應用在人物或者是略微集中的描寫。

雖然不比廣角的遼闊,但是當做是集中注意力的觀察,這個視角感覺倒很接近。



我覺得扣除掉低光源對焦比較容易失誤這點以外,這顆鏡頭的整體畫質表現算蠻均衡的,體積也不會很大。

方便攜帶,畫質也不壞。



乍看之下我的形容並不特別突出,但其實多數優秀的50mm都是這樣的。

並不是每一顆鏡頭都要驚天動地,賦與魔性或者媚惑力。

那又是怎麼樣的?



雖平淡卻不平凡。時時存在卻不顯得張揚,直到有一天失去。

那才深深想念。



[XF 18mm F2]


接下來就是等效28mm左右的XF 18mm F2了。

這顆鏡頭的外觀不大,比起35mm更薄一點,不過濾鏡口徑一樣是52mm。



等效28mm的視角,對我已經很熟悉了。

比起50mm來講,28mm是我更習慣用的旅行焦段。



出乎我意料的,這顆鏡頭的對焦距離相當近,放大倍率還不差,拍起一些食物還是近拍小東西還蠻好用的。

最近對焦距離是18公分,放大倍率是0.14x(XF 35mm則是28公分,0.17x)



更重要的是它的低光源對焦成功率高很多,所以我有時候在室內拍攝食物或者人的時候,反而會刻意換上這顆鏡頭。



我覺得這幾顆鏡頭姑且不論電子性能,畫質都是非常優秀的,要我評選無反光鏡裡面畫質上值得一用的鏡頭,XF系統的鏡頭全部都可以上推薦的名單。



關於28mm這個視角,我一直覺得在數位時代裡,應當是對這個焦段有些什麼誤會。



或許是因為GRD的緣故,我常會聽到人們對等效28mm的印象是可以有很棒的近拍,並且利用廣角的變形搭配近拍變得有張力。



在GRD的確是可以這麼做,不過僅限於此。

有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對焦距離,如果有留意到這一兩年的無反光鏡系統文章的話,我應該曾經提到過最近對焦大致上跟實體焦長接近,因此雖然同樣都是等效28mm,最近對焦距離卻不太一樣。



比方說135片幅的底片機鏡頭28mm差不多就要30公分左右甚至更遠些;而XF 18mm則很剛好的落在18公分;至於GRD4的話,剛剛好是6mm,所以差不多也是在6公分左右(註)

註:一般我們談論的最近對焦距離都是從物體到感光原件的距離,而GRD4的1公分近拍,是從鏡頭前緣算起的,如果加上鏡頭本身的長度跟機身厚度,其實也確實差不多在5-6公分之譜。



在以前135片幅的底片相機確實有用廣角鏡頭+近拍來營造張力感,不過那就恐怕要超級廣角小於20mm以下了(因為那樣才有可能非常靠近的拍攝)

所以對我來說,28mm並不是一個極度仰賴近拍來拍攝的焦段跟視角。



那麼等效28mm的視角,對我來說,那又是怎麼樣一個觀點呢?

對我來說,28mm既是擁有相對起標準焦段50mm來說寬廣的角度,因為容納的多,所以更需要好好的觀察安置畫面內的元素,對於水平也非常要求,因為容納的多而略帶疏離。



另一方面,若是想要拍攝的話,卻又得更靠近些才能取得足夠大小的畫面,卻又實實在在的考驗與拍攝人、事、物的交流。

這又是極度需要親近來實踐的焦段。



是阿,要這麼說28mm的話,恐怕就是既抽離又親近了吧!



細細的說來這三隻鏡頭,其實還有隻XF 14mm更廣角的鏡頭,這隻鏡頭我想留在這個系列完結後再寫。

那麼,我們該來給X-E1一個愉快的結尾了。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FINALE:The imperfect perfection]

我們一樣一樣的來揭開吧,那些我還沒說夠的,關於X-E1,細碎的事。



說起X-E1,很多人第一印象都會在它的製造廠商的特色,所謂的Fuji Color,那麼我們第一件事情就來說說關於色彩的部份吧。



2012是個很熱鬧的年份,這一年不僅是Fujifilm推出了復古方塊外型的X-E1,上半年Olympus也推出傳承OM底片機系列的OM-D。

不只外型復古風,這兩間廠商的色彩調整也經常被自家粉絲讚賞。



它們有哪裡不一樣呢?



我會覺得X-E1或者整個富士系統是蠻適合在人像還有小品的拍攝,因為整體的色彩調性在綠色,紅橘色表現的都很好。



這樣的特色在晨昏、近拍甚至是有光影的部份,都是很棒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到下面這張照片,那真是我對X-E1最驚艷的一刻。



在這樣的特色下,我會覺得X-E1蠻適合用來搭配的焦段是等效35、50甚至是微距鏡頭。因為這些焦段恰好能展現出那些光影與小品時分。



對於X-E1來說,搭配XF 18-55mm的規格非常漂亮(F2.8-4),對焦安靜,速度也比35mm F1.4快。

只是說這樣作為旅遊便利的鏡頭,我覺得有一點倒有些可惜,那就是藍色的部份。



X-E1對於綠色、紅橘色、膚色表現都非常漂亮,只是藍色的部份感覺就沒有那麼鮮明跳出。我倒是不會引以為憾,可以歸納成每台相機的特色。



那麼Olympus的顏色呢?

E-M5的顏色比較鮮明特出,不管風景、還是微距或者生活都是,擬人化來說的話我想E-M5大概有些像23歲上下剛畢業或者在學校後幾年的學生,青春洋溢,活力四射。



那麼XE-1呢?這台相機的照片,顏色看起來溫順,有點像30上下的女生,成熟些。

雖不是美艷不可方物,傾國傾城,但總是溫婉無比讓人興起親近的念頭。



這也是我取標題「藏身現代的古典溫婉」的緣故。



關於E-M5跟X-E1這兩台相機,我們有太多可以比,可也怎麼比都絕對比不出勝負。

我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試著說清楚吧!



E-M5是個文武雙才的乖學生。念書雖不是每科都完美無比,但每一科大概都可以考個八十分,才藝的琴棋書畫雖然不是特強,也是來個八十分。



XE-1的話,到有些像是隨性自我,才華洋溢的學生,他對某些科目有偏執,好一點可以考到九十分,不喜歡的就剩下六十分五十分。



只是平均起來兩個都八十分,用起來觀感卻是大大不同挪!E-M5的速度快,要當做工作用機也在可用的範圍,XE-1真的需要去適應它。



不只是賞玩而已,還要三心二意。



三心二意?



這是一台需要耐心去養的機器,還要因為選擇而多給愛心繼續使用,多些信心給自己練習,留意所有需要注意的操作跟對焦狀況。

最後才有好回憶。



那麼,你能明白我說的「不妥協的遺憾」還有「完美的妥協」這件事情了嗎?



X-E1有不少堅持,但這些堅持不見得是為了大眾都能使用來設計的,你需要更多的心思在這上面,有許多許多特色非常棒,但也有很多不足。

所以他不妥協,卻也不完美,有了遺憾。



Olympus 從2003年以來第一次踏入了數位電子化的浪潮,在前幾年都是跟X-E1類似的:不妥協卻也不完美。



直到E-M5,可以說是在無反光鏡系統裡面,速度、體積、鏡頭群數量與品質、畫質、電子性能,每一樣都足夠一般人使用,甚至性能上可以更供專業使用。

這樣的相機還是不完美,因為它不是樣樣一百分,但卻是完美的妥協。



對我們來講大概永遠都會遇上一台不完美的相機,唯有透過了解跟親近的使用,才能造就每一個完美的時刻。



雖說,還是不完美的完美。

Practice makes perfect.

終究會有完美的好時光,是吧?







全文索引:

藏身現代的古典溫婉 - Fujifilm X-E1(一)快問快答
藏身現代的古典溫婉 - Fujifilm X-E1(二)intro
藏身現代的古典溫婉 - Fujifilm X-E1(三)關於X-E1的二三事
藏身現代的古典溫婉 - Fujifilm X-E1(四)Colourful Days
藏身現代的古典溫婉 - Fujifilm X-E1(五)XF 18-55mm
藏身現代的古典溫婉 - Fujifilm X-E1(六)XF 18mm & XF 35mm
藏身現代的古典溫婉 - Fujifilm X-E1(七)Epilogue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沙發沙發!(躺~)
雖然這系列在網誌裡面已經看過了,
但好文章和好照片真的值得一再回味啊!

嘿嘿!X-E1結束了,該是X100s登場的時候了嗎?(誤)
http://antonylin.blogspot.com/
寫的很棒的文章!

看了一下樓主之前的文章,職業部落客?!還是01的編輯?!
每篇都寫得很棒。
學習不被觀景窗限制的世界~~~Toxic

cybercat wrote:
二、intro簡短的...(恕刪)


FUJI是乘1.5所以18-55乘完後是27-82.5mm
LEICAQT & XT-10 & X70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