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rty Richard wrote:
若有人要主張作者已死,我不反對,版主要這樣主張也行,但是回顧討論串第44樓的版主回文(其實也不只這篇,很多回文都是如此):
——————————————————————————————————————————
「所以是誰躲在海德格存在哲學背後?又或是躲在二元論背後?不是說要討論作品嗎?討論文本的前提是文本真的存在而且對作品有效,如果你只能丟出先哲的論述那就不必來了,反正我只會擷取對成品有效的評論。」
——————————————————————————————————————————
相信大家看得出來,這些作品的作者不止沒死,而且還緊緊捉住自己的作品死命不放,用上帝之眼的視野主導著作品的詮釋大權哩!
考評局(這是香港用語,別亂比喻)的陰影已經消散了嗎?不!至少在這棟討論樓中,上帝(作者)的幽靈仍未離去,彷彿如同地縛靈般,一直都在…………
ps:估計等一下就有人要搬出「後現代/解構主義/羅蘭巴特/德希達)出來了……
85樓:「對作者已死這件事,相似之處在於作者已死的中心『考評局之死』,基於這點每個問答都是重要的(即便有諸多引導式問答都明示了作者預設了答題的方向),但畢竟尚未經過「寫手」處理,結構不可能很漂亮」
相信大家看得出來,這些作品的作者不止沒死,而且還緊緊捉住觀眾死命不放,用上帝之眼的視野主導著作品的方向大權哩
PS.同意,您說Rorty Richard對吧。
koishinaba wrote:
拜託不要來SONY版
象牙塔式的攝影看了真倒胃
同意,所以我平常都不來01
swingman.chang wrote:
給樓主的良心建議
1. iso 51200不可逆 問題是iso3200也不能變iso1600啊
那為什麼不用3600就好? 你的限制其實很有趣
但你的文字(以及對底片的認識)卻箝制了iso51200給觀者的想像力
2. 底片有一大張的(大片幅)有12張的(中片幅),誰說一定是36張
3. 135底片不只能拍36張
4. 大多數人都會挑滿意的照片展示(除了印樣),就算是底片青年也不會覺得自己每一張都很滿意
可以說你的設定不錯,但處理的瑕疵太多又沒法自圓其說
5. 影像強大家會覺得他說什麼都是對的甚至不說也行、
概念強大家不會過於強求他的影像
可是樓主您的問題是影像不夠強、概念也不夠強
(至於影像強概念也強那就是宗師等級的)
6. 不要再堆砌文字了,這樣跟你質疑拍沒內容有氛圍/美感的底片青年一模一樣,簡稱文青
7. 不要拿別人的文字說終於有人發現/思考了 這樣糗的是你不是別人
1.
a做法上的有趣也必須引導至結果,您想想這些照片用ISO3200拍,標題寫「XT2、日本、圖多」,那您們精彩的演出就不會出現
b目前:「尤以現代 藝術而言,停下畫筆的剎那並不表示終結;在此,每個人享有自由傳達個人想法與喜好的權利;在此,標準不是一種絕對的存在,意義在你,作品也在你」,所以文字部分與對底片/攝影的認識基本都是交予觀眾以自己為中心的解讀
2.
認同
3.
認同
4.
認同,這方面在原初的想法是全套呈現,觀念上捨去了選擇的過程(雖然實際上拍攝張數>36張)
5.
細問,您認為這樣的呈現是種選擇,還是一種能力限制?
6.
認同
7.
認同
hsiao-hao wrote:
南無阿彌陀佛...
大家還在回這傢伙,
這則文不沉也就算了,還扯到哲學去也真是奇了~
這麼熱烈的回文把他留在富士版真的好嗎???
大家行行好送這樓主一程,
樓主去canon版好了,canon版人最多,與佳能用戶切錯一下也不錯啊!!!
依照樓主的觀點回覆會衝到40~50頁唷,
樓主應該去那發揚光大您的理念才對,這裡真的人太少了啦!!!
感謝您選擇成為貢獻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