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jifilm XT2]數位底片的創作實驗《ISO51200》ch.2

Rorty Richard wrote:
若有人要主張作者已死,我不反對,版主要這樣主張也行,但是回顧討論串第44樓的版主回文(其實也不只這篇,很多回文都是如此):


——————————————————————————————————————————
「所以是誰躲在海德格存在哲學背後?又或是躲在二元論背後?不是說要討論作品嗎?討論文本的前提是文本真的存在而且對作品有效,如果你只能丟出先哲的論述那就不必來了,反正我只會擷取對成品有效的評論。」
——————————————————————————————————————————


相信大家看得出來,這些作品的作者不止沒死,而且還緊緊捉住自己的作品死命不放,用上帝之眼的視野主導著作品的詮釋大權哩!

考評局(這是香港用語,別亂比喻)的陰影已經消散了嗎?不!至少在這棟討論樓中,上帝(作者)的幽靈仍未離去,彷彿如同地縛靈般,一直都在…………

ps:估計等一下就有人要搬出「後現代/解構主義/羅蘭巴特/德希達)出來了……

85樓:「對作者已死這件事,相似之處在於作者已死的中心『考評局之死』,基於這點每個問答都是重要的即便有諸多引導式問答都明示了作者預設了答題的方向),但畢竟尚未經過「寫手」處理,結構不可能很漂亮」

相信大家看得出來,這些作品的作者不止沒死,而且還緊緊捉住觀眾死命不放,用上帝之眼的視野主導著作品的方向大權哩


PS.同意,您說Rorty Richard對吧。



koishinaba wrote:
拜託不要來SONY版
象牙塔式的攝影看了真倒胃

同意,所以我平常都不來01



swingman.chang wrote:
給樓主的良心建議
1. iso 51200不可逆 問題是iso3200也不能變iso1600啊
那為什麼不用3600就好? 你的限制其實很有趣
但你的文字(以及對底片的認識)卻箝制了iso51200給觀者的想像力
2. 底片有一大張的(大片幅)有12張的(中片幅),誰說一定是36張
3. 135底片不只能拍36張
4. 大多數人都會挑滿意的照片展示(除了印樣),就算是底片青年也不會覺得自己每一張都很滿意
可以說你的設定不錯,但處理的瑕疵太多又沒法自圓其說
5. 影像強大家會覺得他說什麼都是對的甚至不說也行、
概念強大家不會過於強求他的影像
可是樓主您的問題是影像不夠強、概念也不夠強
(至於影像強概念也強那就是宗師等級的)
6. 不要再堆砌文字了,這樣跟你質疑拍沒內容有氛圍/美感的底片青年一模一樣,簡稱文青
7. 不要拿別人的文字說終於有人發現/思考了 這樣糗的是你不是別人

1.
a做法上的有趣也必須引導至結果,您想想這些照片用ISO3200拍,標題寫「XT2、日本、圖多」,那您們精彩的演出就不會出現
b目前:「尤以現代 藝術而言,停下畫筆的剎那並不表示終結;在此,每個人享有自由傳達個人想法與喜好的權利;在此,標準不是一種絕對的存在,意義在你,作品也在你」,所以文字部分與對底片/攝影的認識基本都是交予觀眾以自己為中心的解讀
2.
認同
3.
認同
4.
認同,這方面在原初的想法是全套呈現,觀念上捨去了選擇的過程(雖然實際上拍攝張數>36張)
5.
細問,您認為這樣的呈現是種選擇,還是一種能力限制?
6.
認同
7.
認同



hsiao-hao wrote:
南無阿彌陀佛...
大家還在回這傢伙,
這則文不沉也就算了,還扯到哲學去也真是奇了~
這麼熱烈的回文把他留在富士版真的好嗎???
大家行行好送這樓主一程,
樓主去canon版好了,canon版人最多,與佳能用戶切錯一下也不錯啊!!!
依照樓主的觀點回覆會衝到40~50頁唷,
樓主應該去那發揚光大您的理念才對,這裡真的人太少了啦!!!

感謝您選擇成為貢獻者之一
難得看到一篇不是圍著火爐互相取暖的文了。

可是留言區是不是也是一種圍著火爐取暖的感覺?

大概簡單看了樓主發的幾篇文章,有些留言的網友們似乎還是習慣從自己的角度看評論其他人,如果看到文章覺得眼睛刺刺的,要回應這篇文,可能要先從觀看自己,會是比較合適的。(如果懂,又怎麼會有這些留言呢?)

不清楚樓主PO文的動機,但我可能有用過"類似的方式"在朋友圈談論"可能類似性質"的話題(小小小社會實驗?),並觀察每個人因話題而產生的反應是什麼。

好奇這麼會想在01發這類文章,總覺得是特意PO在這裡的。

總之在01看到這種文,挺有趣的。

008mm wrote:
難得看到一篇不是圍著...(恕刪)

您好,首先我對您挖到這麼久遠的文章敬畏三分,想必是個有耐心的人吧?原諒我尚不能全文公布作品背後的思維,我們等到下一篇產出時會更有意思,盼您期待。
我在CH1有回覆我的看法。

比起CH1,我發現這個FUJI系列,主題更明顯了。
很難說一定是創作者想法,我過我感受到我CH1說的,舊照片。

如果這FUJI這個系列「數位底片創作實驗」訂一個新題目,
我會給:

「相機時光隧道 - 昭和日本」。

因為他給我看到的,就像是日本一位年輕人,找到愛拍照但沒有正式訓練,
過去也沒有這麼多自學管道的爸爸,沖洗出的一堆老相片,
「你選的取景」,都是昭和也拍得到,或是....「很容易誤以為昭和也有的地景」

有些構圖不好,有些曝光不正確,甚至不知為何都買一堆高ISO底片,很多又可能曝光表看錯,
沖洗都增感了.........

FUJI這系列的「實驗」,是否樓主的「創作概念」更加成熟了呢?

CH1我有說過,我是做學術的,
如果我「跨行」來給一下評鑑意見(抱歉獻醜),

我會覺得「實驗過後」,你的「題目暫訂」,不管你們是要用報告、論文、攝影展來呈現,
你都要找一個「更適切的題目」。如果是我,目前我看到的是「你的相機變成時光隧道,在平成時代拍到昭和景色」。

我在視丘學習的時候,感覺找到創作的意義是最難的,
對日本人而言,到如今還有人緬懷昭和,
但平成都要過去了,這對日本又是什麼意義呢?

做出世界最好的東西的年代,卻是在現在看來最不理想的這些懷舊事物,
這就像是英國緬懷大英帝國時期一樣了。

FUJI這系列,如果你是PROPOSAL階段,我會給A。期待你的FINAL。。

(抱歉,自己做起口委....職業病)
【愈看愈喜歡】。
因為我的年輕時期,是昭和晚期到平成早期。
勾起不少私人情感。就跟白冰冰廣告到底好不好一樣。
不管如何,CH2很多照片我是愈看愈喜歡。但是這是主觀上的,期待你CH3。
DavidWalther wrote: 比起CH1,我發現這個FUJI系列,主題更明顯了。
很難說一定是創作者想法,我過我感受到我CH1說的,舊照片。

如果這FUJI這個系列「數位底片創作實驗」訂一個新題目,
我會給:

「相機時光隧道 - 昭和日本」。

因為他給我看到的,就像是日本一位年輕人,找到愛拍照但沒有正式訓練,
過去也沒有這麼多自學管道的爸爸,沖洗出的一堆老相片,
「你選的取景」,都是昭和也拍得到,或是....「很容易誤以為昭和也有的地景」

有些構圖不好,有些曝光不正確,甚至不知為何都買一堆高ISO底片,很多又可能曝光表看錯,
沖洗都增感了.........

FUJI這系列的「實驗」,是否樓主的「創作概念」更加成熟了呢?

CH1我有說過,我是做學術的,
如果我「跨行」來給一下評鑑意見(抱歉獻醜),

我會覺得「實驗過後」,你的「題目暫訂」,不管你們是要用報告、論文、攝影展來呈現,
你都要找一個「更適切的題目」。如果是我,目前我看到的是「你的相機變成時光隧道,在平成時代拍到昭和景色」。

我在視丘學習的時候,感覺找到創作的意義是最難的,
對日本人而言,到如今還有人緬懷昭和,
但平成都要過去了,這對日本又是什麼意義呢?

做出世界最好的東西的年代,卻是在現在看來最不理想的這些懷舊事物,
這就像是英國緬懷大英帝國時期一樣了。

FUJI這系列,如果你是PROPOSAL階段,我會給A。期待你的FINAL。。
(抱歉,自己做起口委....職業病)

題材的選用來說,第一本是主觀性內容、單張照片獨立的合集;第二本是客觀性內容、盡量不讓單張照片出風頭的合集。我覺得一切的形式與內容之所以製造給觀眾意義,是在於我們的觀眾可以不帶其主觀認定的好/壞、去除作者口述脈絡之後,觀眾自發的在內心製造了意義。所以雖然我對Fuji系列的想法不在回溯時光(當然,某種程度上底片感的意義是時光感),觀眾製造了回溯的感覺是相當好的,這才是作品在開放脈絡的前提下,有意義的討論。

至於創作概念的轉變,主要是第一本作為一個合集,單張照片意義過大,的確敏感於鑑賞的人會覺得每個照片還不錯,但是能討論的對象比較少,議題也稍狹隘。第二本兩個方向:一來,疏於閱讀影像的觀眾可以討論形式,因為照片的內容—構圖、故事、隱匿的細節—好或不好,其實不在討論的範圍;二來,您這樣的觀眾可以自己抓取刺點,拓展整體的議題,其他觀眾也比較可以在整件對答結構與影像間交互比較。

創作意義上,我覺得如同蔡明亮導演說過的概念:「我不知道我是往哪裡走、我會走到哪裡?但我就是一直走下去」的確,日光之下沒有新鮮事,但是有很多常人沒有注意過的事情,我們只能慢慢走下去。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