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 Fuji沒有說他是微單. 事實上這些EVIL系統也沒有人說他們叫微單不過有一些人這樣稱呼它們, 我也這樣稱呼它們E-M1和GH3是M43大傢伙沒錯, 但跟大部分DSLR機身(尤其是相對應的進階機)比還算小一些,且原廠鏡頭還算控制在一定體積重量之內, 稍大的機身接上相對小的M43鏡頭也不那麼吃力X-T1機身不大但握把較淺, 高階鏡頭又跟DSLR高階鏡頭一樣大....這跟我之前拿DSLR感覺已很接近(個人以前去日本拿Canon 500D + 24 L II拍, 單手握持手會抖....我另一手有身為老爸的負擔)對於Fuji意圖將EVIL推向專業市場, 個人覺得很OK只是覺得有興趣的鏡頭到了這般大小, 已經不是個人吃得下的菜了. 如此而已這是個人喜好問題
LeoGriswold wrote:56mm本來1.4也是做到1.2不過以微單來說 有點反其道而行56做到1.4 體積重量價格可以少很多 在不影響畫質前提下 不是更適合嗎?變焦這棵 如果改成16-55 f2.8-4 體積比18-55大一點 畫質更好 其實這樣就很棒了... 你還看不出來嘛?FUJI寧願端出真牛肉給用戶,也不願對品質做妥協(大部分而言)不然第一管XF35mm做f/1.8不就好?幹麼f/1.4?連一開始的XF18-55mm光圈都比其他家變焦kit鏡大1/3級不等直到最近的XF23mm一樣直接f/1.4給你,XF56mm f/1.2當然也比照目前高規格 85L的光圈來做才對的起用戶。跟其他人一起殺紅海,怎麼能突顯自己產品的不一樣?當然,會失去一些口袋拮据的族群,但是本來市場就是會有區隔。取捨問題而已。微單再怎麼微,也很難放口袋反正不是掛著就是背著,那就是看每個人喜歡背重背輕的差別而已了。
底片時代的50mm鏡大都是用52mm濾鏡,現在多用58mm濾鏡,為的是要接近垂直入光,這是老43主打的設計,如果不用數位修正,在數位時代鏡頭變大是應該是正確的事,Fuji應該是很誠實及正確的設計了這些鏡頭。覺得Fuji在走以前Contex的路線,生產古典設計而又優秀的相機及鏡頭。即然耍優秀那就不一定非要小不可了。
原覺得10-24就已經超越極限, 78×87mm, 重量410g, 好歹是內變焦沒想到後面三顆更是誇張18-135mm似乎是內變焦, 加上焦段範圍很大, 或許還可以勉強接受如果真要這麼大, 個人得要是FF了...
個人覺得有個地方小奇怪...按照上面來說.....x-t1搭配16-55 焦段好像不是停留在廣角端而是中間段(中心白線靠近23一點)後來對照一下照片焦段都不是停留在廣角端都在中間焦段(單獨鏡頭的照片時中心白線又靠近35mm一點)但是鏡筒也沒變化的感覺是都是內變焦?ayler wrote:原覺得10-24就已...(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