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為什麼當初富士為什麼會用D200機身來做S5Pro單眼嗎?

Tony愛運動 wrote:
然而富士有EVIL的經驗,機身性能不至於像SIGMA那麼慘,而且SIGMA定價實在是貴,這兩點都不像是富士進軍DSLR會重覆做的事.

我倒是很好奇 Sigma 為什麼不出 EVIL,卻要直接攻 DSLR(而且早在2002年就跳下去玩了)?

不排除最近推出的 DN 鏡頭是為了自家的 EVIL 暖身(19/2.8 與 30/2.8 正好是 DP1M 與 DP2M 的鏡頭)
貓,鐵道,cosplay https://www.flickr.com/photos/dormcat

dormcat wrote:
我倒是很好奇 Sig...(恕刪)

不知道耶!十年前有哪台EVIL嗎?
Tony愛運動 wrote:
不知道耶!十年前有哪...(恕刪)

SIGMA是第一家推出APS隨身機的廠商(2007年DP1,2009年才有E-P1與EVIL這名詞)
那時很多人認為其實就覺得只要用很多現成技術小改一下就能成為一套輕便型可交換鏡頭系統
(當年短鏡後距機只有R-D1,大家著眼在轉接上)

SIGMA DP1推出時廠商手上算擁有很多好牌可以轉職EVIL拔得頭籌,但最終似乎沒那興趣撩下去,非常可惜.
其實只要簡單創立一個給DP1用的新接環就能變EVIL(如同X100變X-Pro 1)
新接環控制技術與接點信號現成的,只要沿用就好(SA的信號與EOS相同)
新接環插刀型式跟SA接環一樣用別人的就好了(SA插刀其實是拿PK的直接來用)
鏡頭太少就先推出簡易點對點轉接環供SA鏡轉接(說穿了就是有接點的接寫環,4/3->M4/3,EOS->EOS-M)

特別是最後一項將會有恐怖的後續效應
你想想~SA信號同等EOS,那只要把這接寫環修改前端接點位置對應EOS,插刀改成EOS,那麼一來...
(這種挖牆腳比NEX轉接EOS還要明目張膽)

反正現在講這些都事後諸葛了
就像4/3其實有那機會顛覆相機市場,但機會白白的放掉了
時也,命也,運也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dormcat wrote:
我倒是很好奇 Sig...(恕刪)

dormcat 兄:

sigma slr統則是老早在過去舊有,而且也一直以來主要為鏡頭廠,利潤與平攤slr鏡頭成本,對於sigma來說在dslr成本可以較低,但價位利潤可以較有空間,當然是選擇在dslr系統作機身。

一台x3隨身機,機身鏡頭全部成本很容易放進去,消費者購買不的不全部買單。
但一台x3 evil系統,鏡頭成本歸鏡頭,機身歸機身,而大部分會買evil大都是以輕便所求,能添購鏡頭有限。


而對於同樣舊酒新壺方式,evil系統往往是需要更大更新,但是所能販賣相對價位較低,因為dslr表面有形材料製造成本會感覺比較重些,但整體成本並不會高上多少,卻可以賣較高價位。


就像一顆高性能大光圈鏡頭,往往在設計 製造工程修正等方面成本是比起表面上看到鏡頭使用光學材料或組是不低,但是消費者是看不到。






ASRAAM wrote:
SIGMA DP1推出時廠商手上算擁有很多好牌可以轉職EVIL拔得頭籌,但最終似乎沒那興趣撩下去,非常可惜.
其實只要簡單創立一個給DP1用的新接環就能變EVIL(如同X100變X-Pro 1)
新接環控制技術與接點信號現成的,只要沿用就好(SA的信號與EOS相同)
新接環插刀型式跟SA接環一樣用別人的就好了(SA插刀其實是拿PK的直接來用)
鏡頭太少就先推出簡易點對點轉接環供SA鏡轉接(說穿了就是有接點的接寫環,4/3->M4/3,EOS->EOS-M)

我想問的就是這個,不過看來 diffusionless 大大已經回答了。不過,Fujifilm 也有 Fujica + Fujinon 這樣的傳統 SLR 組合啊,只是停產的時間遠比 Sigma SA 系列要早很多。而2006年9月 DP1 發表時,Sigma 的確比別家廠商擁有更多發展 mirrorless 的優勢;我比較不解的是,當其他各家廠牌(包括最頑固的 Canon)都陸續投入 mirrorless 市場時,Sigma 卻始終沒有動靜。

現在 Sigma 既然已經有跟 DP1M 與 DP2M 相同規格的 DN 鏡頭,大可以推出一個使用新的 mirrorless 接環(姑且暫時稱之為 "SB" 接環好了)的無反機身、使用 SB 接環的 DN 鏡頭、以及一個 SB -> SA 的轉接環,讓 SB 接環的 mirrorless 機身除了原生的 DN 鏡頭之外還可以使用所有 Sigma SA 接環的 DG/DC 鏡頭。我相信這在技術上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應該只是市場評估與資金的考量。
貓,鐵道,cosplay https://www.flickr.com/photos/dormcat
dormcat wrote:
我想問的就是這個,不...(恕刪)



本業是發展鏡頭
那就專心發展鏡頭
提供給各家廠牌可用就好
如果又開發mirrorless
我覺得是貪多嚼不爛的後果
日本很多影像都是有合作關係或是共同合作開發關係
這是從底片時代就有的默契
APS底片系統就是一個例子
雖然後來也是無疾而終
不過至少APS給了發展到FF數位化一個過渡期

很多東西不是不做或是有沒有能力做
而是適不適合做
像富士本業是底片出身
當時會停掉底片單眼相機就是知道自己該專心在底片發展上面
(底片賺錢時,可不比你賣鏡頭賺得少)
至於後面的發展數位相機
就是知道自己該把重點轉放在數位化這個區塊
每個時期企業必須要轉型並明確知道自己的強項
如果不轉型就會像柯達那樣等著破產

台灣很常犯的一個毛病
就是很會拼
只要拼倒了對方市場就是會自己的
可是通常事與願違

就算整個市場都給你
不見得你就能整個吞下去
不然就是會有新的對手

關於這點日本人就明白許多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