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在X-E1上市後一星期才決定入手Olympus OM-D,
Fujifilm的發色真的是一種說不出來的溫柔,很迷人,
也真的要透過euyoung的文筆和照片才能真實的呈現出來。
我後來選擇Olympus OM-D的幾個原因,
無非是XF 35mm/f1.8的對焦速度還有準確度讓我卻步(那時候18-55mm還沒有上市),
加上本身還有其他m43的鏡頭,所以還是選擇Olympus OM-D(水貨單機的價格也較能接受),
anyway,這兩台都是很棒的相機,不單單只是外型復古很潮很酷這樣子罷了~
http://antonylin.blogspot.com/
lch325 wrote:
Euyoung大的文章已經不單單在測試鏡頭和相機了,非常喜歡E大對等效28和50這兩個焦段的詮釋,受教了。
此外想請教一個問題,請問等效28和35這兩個焦段哪個泛用性更好一點,小弟已有xf 14和35兩顆鏡頭,在23沒有出來之前,很想知道18這顆鏡頭能否替代23作機身蓋之用,因為沒用過等效28這個焦段。謝謝!
其實我相當習慣使用28mm的焦段,不過最近我的相機也裝上等效35mm的鏡頭來使用。
普遍說來,28mm的鏡頭比35mm的光圈會小一點,以XF系統來看,18mm就比23mm小一級(F2.0對比F1.4)
所以如果你蠻常在室內拍攝(比方說坐在對桌的人)或者是室外帶景人像,我覺得XF 23mm適合些。
28mm的視角,如果是風景或者真的信手拈來的拍攝挺適合的。
倒不是說拍風景一定就得用28mm拍,35mm也很適合,不過會稍微窄一點點,取材上面要比較留意一些。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樓主您好,有一點我有...(恕刪)
手動對焦, X-E1有提供放大的功能,搭配236萬的LCD,其實相當好對。
XF 14mm的景深尺設計跟M.ZD 12mm一樣,不過我印象中我在用18mm跟35mm的時候沒有這種設計。
至於邊緣斜射光的拾取率這部份,我無法直接告訴你,因為每一顆底片用的鏡頭數位化以後在不同機身都會有不同的表現。
我就遇過GR LENS在Nex5n表現比NEX7好的情況。
至於「不妥協的遺憾、完美的妥協」,這部份我想你是誤會了,我不是在說富士是反骨中的反骨。
我認為Fujifilm的XF系列是一個很具有理想性的系統,它想針對進階的使用者、賞玩的使用者,所以它刻意在外觀上跟Leica M機看齊,這對無反光鏡來說是很不可思議的,因為無反光鏡反而比較訴求入門跟一般的使用者。
簡單的說來,我個人覺得XF系統這樣的相機,如果選的人大多有能力解決這些機身上的限制,也比較不在意那些電子性能上的限制,所以我文章內一直強調這些一般人會遇到的挫折感是有用意的,我不是在唱衰相機,而是希望一般人真的要買一定要多想想,因為這台相機用起來不一定會那麼美好,沒經驗的人一定會很挫折。
所以我也在文章內詳述每個一般人拍攝會遇到的狀況,也提醒了該怎麼應對,我希望這些文章真的能帶給想購買的人一些參考。
我會說Fujifilm是相當具備理想的系統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從X100開始,多少都有一些還在摸索跟實驗的痕跡,老實說我覺得X-E1才是比較適合大眾使用的系統。
會說它「不妥協的遺憾」並不是要安個浪漫華麗的詞語給它。而是我真的覺得他們設計的時候一定有想訴求的特定族群,但是有一些操作邏輯並沒有想那麼深入,電子性能也經過一兩年才好一些,真的是不妥協卻有遺憾。
至於「完美的妥協」也不是代表OMD就因此沒有個性了,我看來OMD還是很具備Olympus的樣子,儘管很多人都在說他不習慣或者不喜歡。
但要知道一件事情,『不是又快又好的機器就因此沒有性格了』,隨便讓一個人拿OMD去拍,我相信還是會很挫折,因為Olympus的選單邏輯跟操作還是沒有那麼平易近人,但已經是跟過去比起來好很多了。
而且markhsu兄在後文也提到,在現在的無反光鏡也確實就OMD可以那麼平均均衡,它不是不好,只是沒有那麼單項突出。
至於OMD沒有模仿到OM系統的精華,這點也恕我不能同意。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樣貌,OMD確實是外型模仿稍作修改,但是骨子裡是一台數位相機,不能因為它的出生年代擁有那麼多的高科技,就要它捨棄改用當年受限制的東西。
手把、EVF的配置、前後滾輪還有一些小小的細節,其實很電子味的OMD也還是很有當年OM的影子跟邏輯,而且還把電子時代的方法放進去(當年可是沒有PSAM模式,也不是滾輪撥盤改變光圈的)
可別忘記,我們談的不是OM-5,而是OM-D,那可還是台Digital相機。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