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頭去看,才又發現Olympus的數位機身其實只是造型復古,但是機身介面與轉盤並沒有老OM底片機的手感精髓,沒有光圈、快門與ISO轉盤,當我看到富士當年推出X100時,就知道那才是我要的數位平台,當然這之中還有一台更傳奇的Edson RD1.......
之後富士推出可換鏡系統,機身上連快門轉盤都有了,還復古到仿傳統底片機的ISO轉輪操作模式,我看到很多罵聲,但在我看來,富士的工程師完全抓到了我這反骨者的心,也只有這樣的工程師,才會固執的設計出一般人不看好的混合觀景窗系統,我覺得在當今市場上,這是一家堅持在走自己理念的廠商,相當難得
造型復古產品很多家在做,但連操作都復古,並擁有底片時代延續下來的色彩哲學,除了富士沒有第二家了
Olympus在底片時代有很優秀的手感設計,很可惜的在M4/3明顯地向市場靠攏,變成是只有仿古皮的數位相機,這不是壞事,但我還在期待它推出全幅,抓回老OM的順手設計,那種可以右手抓在鏡頭上,同時可操作「光圈、快門、對焦」的獨特設計,甚至熟悉後,用食指拇指就能摸出現在快門是轉到哪個速度位置,這在當時取景窗一片空白無資訊的年代,如此設計相當具有巧思,數位時代的O家機身,常看寫手把過去的米古大師拿出來歌頌一番,來介紹數位時代復古機身的美,但我實際用過OM1以後,了解米古大師要傳遞的東西絕對不是那個外觀如此膚淺,但很可惜的,數位O家機身上,目前也只仿到類似神韻的外觀,然後呢?就沒了,接著都是科技時代的特色,離米古大師的設計已經很遠很遠
MasaruRi wrote:
Fujifilm 很好。
握手握手....您跟我的系統都一樣哩
疑?你說不該把它形容成無所不能是指我嗎??? 冤枉呀.....
我覺得Fuji樣樣都爛(先說我是老機X100一代, 之後覺得可換鏡顏色沒它好所以遲遲沒添新機)
它....反應慢, 對焦慢, 對焦常亂對, 體積大, 儲存慢, 電池爛.....尤其曝光不準令我頭痛...加上我技術不加又懶的精進, 每次拍一百張大概要刪掉80張(剩下20張, 高標準來看也多是模糊, 我就圖個紀念照吧)
但X100 是我最後入手的, 還是買很老的二手(手上N/O/P機型都還更新, 畫素高多多), 抱著就算爛,一萬塊光外型就不虧了
結果後來我85%以上都只用這台拍了(除了要變焦)
我是老KK底片用上來的, 所以很能接受沒拍到, 拍不好, 大概也從沒一天拍超過50張...所以它的缺點都是我可接受的

講話已經"很小心了",只是描述一下"個人的"使用體驗(也不過一介小小鄉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