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打探到富士不出S5pro后繼機型的原因了

DAVIDC2924 wrote:
DxOMark 網站 Low-light iso test這樣的排名結果 , 有意義?...(恕刪)

當然有意義
你知道那個數字是什麼嗎?
那是不管你像素有多少, 通通resize成800萬畫素, 然後條件限制DR是9EV以上
兩者都滿足的時候再來分析最高可以達到多少ISO
譬如第一名D700就可以在ISO2300的時候滿足上述兩個條件
機身ISO沒這麼高怎麼辦? 曝光的時候降EV, 然後再數位exposure增加亮度啊
這樣做並沒有什麼問題, 機背自己也這樣做的
像哈蘇的sensor從頭到尾只有一種ISO, 拍照時可以有不同的ISO設定就是靠此法獲得的
meridian wrote:
當然有意義你知道那個...(恕刪)

nikon d3x 2450萬像素
nikon d700 1210萬像素
nikon d3x Low-light iso 感度= 1992
nikon d700 Low-light iso 感度= 2303
d3x 畫素密度高 D700 一 倍,Low-light iso 如此接近, d3X 感光元件技術進步太快?還是影像處理器抹雜訊的進步?

CMOS完全取代CCD是指日可待,日本最近 DSLR 用的CMOS,從最初如雜訊過高、亮度低時感度不佳及偏高的暗電流等,到今日確實改善很多。不過感光元件內部電路消除雜訊,可能也把細節消除,如果用於畫質/可用 ISO 感度之比並不客觀。
DxOMark 網站 Low-light iso test這樣的結果;
nikon d700 Low-light iso 感度= 2303
數位機背 P40 Low-light iso 感度= 1307
將135 DSLR FF CMOS感光元件的技術應用到面積大 2.2 倍數位機背上,得到數據將遠遠優於現在數位機背使用的CCD。如果這樣的畫質可以優於現在數位機背, 日本應立即生產數位機背用的CMOS了。
位什麼 Nikon 不去跟 Fujifilm 與 Kodak 買 FF 的 CCD 或是 CMOS 來裝在 D700 呢? 這樣就可以衍生出更多的選擇!! D700F (powered by Fujifilm), D700K (powered by Kodak) 那該有多好~~~~~~

Cabnet wrote:
位什麼 Nikon ...(恕刪)

如果成真,那時在太黯然(還是買不起…)、太銷魂(),
不過,這叫原來本的SONY CCD版本怎麼混下去呀~
窮人武器:S5pro+(A16、A005、S24/1.8、N50/1.8和N100/2.8)+(DI 866、PZ42X)
Cabnet wrote:
位什麼 Nikon ...(恕刪)



你這種建議那又是歷史往回頭走了! 早期Nikon的DSLR都是這種經營模式, 由Nikon提供機身, 而富士或柯達則提供感光元件和影像處理器, 推出來的機型則分別掛富士和柯達的牌子.

Nikon則是從中學習, 直到D1, 才是第一台Nikon自己獨立設計CCD, 交由Sony生產的, 所以D1也是第一台掛牌Nikon的相機. Nikon後來的CCD, CMOS其實都是自己的設計, 交由Sony代工, Sony說真的沒有特別大的主導權, 就像Nikon當年也曾讓台積電代工生產Nikon自己設計的LBCAST感光元件一樣, 台積電對Nikon基本上也是完全沒有主導權.

後來Nikon, Fuji, Kodak的DSLR並行了一陣子, 但Kodak沒賺頭了, 最早宣布退出DSLR市場, 現在Fuji雖然沒宣布退出, 但如果S6 Pro一直不出, 那也算是形同淡出了! 也就是因為如此, 它們兩廠都沒有新的給DSLR使用的感光元件發表, 所以所謂的D700F, D700K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 這也跟目前Nikon的經營型態不合, 它現在算是已經翅膀長得很硬的大鳥了, 其實也不再需要Fuji 或 Kodak來加持它甚麼了!

Monte920 wrote:
Nikon後來的CCD, CMOS其實都是自己的設計, 交由Sony代工, Sony說真的沒有特別大的主導權


這段哪來的?好像很肯定 ...

實際上應該是 Sony 設計 CCD/CMOS,Nikon 向 Sony 採購,然後要求 Sony 按照 Nikon 的喜好,對 A/D 轉換器這類東西進行微調吧。這是單純商業合約下的代工生產關係,不存在什麼主導權的問題。

CCD/CMOS 本身是一樣的東西,差異是在 CCD/CMOS 收集完數據後,轉換數據的那一部分,而那部分不見得是 Sony 幫 Nikon 做的。

除非您只是特別說 D3/D700 ,那塊大家都不知道來路的神秘晶片 ...
airsama wrote:
這段哪來的?好像很肯定 ...


當然是很肯定啊! 因為都是Nikon官網上寫的啊!

http://imaging.nikon.com/products/imaging/technology/scene/24/index_02.htm

D3/D700的sensor怎麼發展的他在網站上面講得很清楚啊! 你沒有讀到當然覺得它很神秘囉!

你不妨先讀讀這一篇12MP FX CMOS的發展訪問篇, 然後你可以慢慢回去讀讀D100的發展, 仙台廠的發展, D200的發展, D2X的發展等等, 你就可以一覽Nikon的一些發展史的來龍去脈了!
Monte920 wrote:
你這種建議那又是歷史往回頭走了! 早期Nikon的DSLR都是這種經營模式, 由Nikon提供機身, 而富士或柯達則提供感光元件和影像處理器, 推出來的機型則分別掛富士和柯達的牌子....(恕刪)


有些不同; 目前 Sony 的 CMOS 裝在 Nikon 機身以 Nikon 的產品銷售, 我的意思是用 Fujifilm 與 Kodak 的 CCD 或是 CMOS, 但是還是以 Nikon 產品來銷售! Fujifilm 與 Kodak 兩家跟 Sony 都是屬於感光元件的供應商, 三家都可以並存在生產線上! 雖然會造成一些產線上的複雜, 但是比起 Fujifilm 與 Kodak 自己跟 Nikon 買機身去加工還要簡單一些!! 用戶也會多一些選擇, Sony, Kodak, 與 Fujifilm 也會有競爭, Nikon 也有好處可以撈!!
Monte920 wrote:
當然是很肯定啊! ...(恕刪)


嘛嘛,小弟不是有寫「除非」兩個字嗎 ... ?

D3/D700 那顆,基本上與 D2h 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小弟是不會否認 Nikon 自行設計的啦。

小弟主要討論的,只是「Nikon後來的CCD, CMOS其實都是自己的設計」這句而已。

自行設計,跟「最佳化」別人的設計,其實是有很大區別的 ...
Monte920 wrote:
你這種建議那又是歷史...(恕刪)

Nikon 研發人員接受記者訪談提過;要研發 CCD 已太晚,要在CCD 上想超越其他競爭對手有困難,所以一開始把目標放在研製不同於 CCD 的技術。
Nikon 沒有開發過 CCD sensor , 長期技術是叫 LBCAST CMOS 的 sensor
曾用在 D2H,用過都知道D2H 雜訊過高是失敗產品。
後來 D70 、 D100 及 D200 Nikon都是用 sony ccd 產品, 這期間sony A-100及 Pentex DSLR也是用相同 sensor 。
Pentex DSLR Pentex DSLR K-7 改用 samsung CMOS 。
D300 是用 CMOS 是用 sony產品,
D2X 是用 CMOS 也是用 sony產品,當時 sony 還沒有生產 DSLR ,這棵 CMOS 還切小塊用於 sony R1 。
D700 CMOS FF 是不是 Nikon 研發? sony ?
自主開發與合作是不一樣 , 向別家買也是合作。
Nikon 長期沒有自己 sensor ,DSLR產品 (包含FF)推出時間落後 Canon ,現在說是自己開發 ,要相信有點困難。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