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上的流浪者 wrote:只能期盼未來的技術對此有所突破囉...(恕刪) 對於鏡頭,本身受限物理光學尺寸與材料等限制。舉例來說,可見光波長為380-760 nm,一開始就是決定可見光解析度限制。像光學玻璃折射率與ABBE數趨勢也是同樣,大部分長焦距望遠鏡頭,再修正色像差長使用低色散,屬於像FK系列這種添加氟化物材料,這些材料本身不貴,但是很軟要加工大口徑與精密度更高鏡片就會貴上很多。您可以期待後面新鏡頭,一顆比一顆好,但是您無法期待他能縮小多少。價位問題也和您所知道傳統產業類似,而不是像電子產品那樣。
diffusionless wrote:對於鏡頭,本身受限物...(恕刪) diffusionless前輩,我覺得很多人對鏡頭都期望馬兒好又能馬兒不吃草。以為片幅縮小了,鏡頭也能在縮小的情況下而能與大片幅的鏡頭品質相當。因為他們只會看光圈及焦段都相同,就認為可以PK。甚至在討論相同光學技術下,鏡頭前玉大小與畫質成正比時,居然回我說這已不是問題,因為蔡斯可以將鏡頭做小而畫質不變,讓我不知該說什麼。我想這才是問題所在。就我來說,拍鳥FF絕對優於M43。先不說M43系統會放棄輕便性來搞大鏡頭。因為這做法對M43廠商而言是很愚蠢的,且一定沒有市場又昂貴。其次光FF的ISO表現,M43怎麼都拼不過,除非M43的感光元件優於SONY很多代。
小弟目前常用的片幅大概有7種我是覺得片幅的特性歸片幅鏡頭的素質歸鏡頭把這兩個扯進來一起討論永遠理不清的回到主題我不覺得富士會出全片幅系統那樣等於拿一家公司的資金開兩家公司目前唯一這樣搞的相機廠叫pentax片幅和鏡頭都是相機廠的商業決策M4/3目前長焦偏弱但4/3現成也有跟640L同等級但體積小一半的銀環328用EM1搭配4/3銀環鏡的成像質量就相當可觀只是說大部分資源沒放在這邊另外如果看過元佑郭老闆用E1拍的鳥放成30*40的大圖或許對於4/3和M4/3拍鳥的能耐會有另一番看法
icekaolb wrote:因為蔡斯可以將鏡頭做小而畫質不變,讓我不知該說什麼。我想這才是問題所在。...(恕刪) 這個有一些條件需要設定。一個是鏡後距問題,一個是焦距問題。下面兩個同樣是35mm F2.0鏡頭但左邊是RF,右邊為SLR。也就是對於SLR本身有反光鏡,會有鏡後距限制。下面是以NIKON 21mm F4為例。H"就是主點平面,相當是鏡片中心,只是厚鏡片或鏡頭會有中心分離狀況,F"就是焦平面也就感光元件或底片位置。焦距就是到H"到F"距離鏡頭設計實體後面7.3mm就是鏡後距。也就是對於反光鏡系統是無法做到,這個是一些鏡頭可以縮小的真正原因。對於43系統本身設計觀念並不是像其他系統是從過去攝影鏡頭去修正,一開始從電子元件本身感光的特性去考量,採用(Telecentric)設計,讓感光元件所接受到的光線路徑是盡量直射光,這個也是為何會採用4:3原因之一。所以一開始43系統的鏡頭大小就相對其他攝影系統設計上來的大上許多。一般電影本身成像面並沒有很大,像當初LEICA是把35mm電影橫著用,相當兩個畫面為一個。但電影鏡頭考量,要保持畫面進光均勻等特性而變得很大一顆對於長焦距,一個是像反射鏡頭來縮短,對於一般折射設計鏡頭是無法縮短,即使ZEISS也不可能違反。就像FE 70-200 G F4OSS並不是故意做大顆,而是本身望遠鏡頭焦距限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