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打探到富士不出S5pro后繼機型的原因了

DAVIDC2924 wrote:
Nikon 研發人員...(恕刪)



你如果看他們訪談的內容, 可以感覺到應該是合作開發的. Nikon開始一個CCD的設計, 當然要有Sony技術上的合作, 以及Sony在製造技術上能否配合得上才有辦法, 至於兩家在研發當中到底誰主導, 我們局外人很難看出來. 但可以看出來的是歷史上這幾片6MP CCD, 10MP CCD, 12MP CMOS等等, 雖然確定是Sony製造, 但Sony並沒有大張旗鼓的廣告這些產品的科技特色, 跟後來Sony敲鑼打鼓來宣揚Exmor R CMOS的做法顯然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看得出來前面這幾片CCD, CMOS應該不是Sony全面的主導. 否則以Sony的做法, 他自己的東西一定會取個名字大加宣傳的.

至於Fuji 或Kodak繼續提供CCD or CMOS讓Nikon用? 我想也要有夠大量, 符合生產研發成本, 他們才會想這樣做吧!
DAVIDC2924 wrote:
Nikon 研發人員...(恕刪)


大大分析得很正確 ...

補充一下,其實 LBCAST 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技術,只是一般 CMOS 的小改款。

Nikon 只是在向生產商下單的時候,要求換另一種電晶體罷了。
Monte920 wrote:
你如果看他們訪談的內...(恕刪)


大大似乎對代工缺乏概念 ...

代工廠幫別人代工,會有獨占合約,並不能把這項產品的任何技術拿出來自己用 ...

用都不能用,何況是宣傳 ...
airsama wrote:
大大似乎對代工缺乏概...(恕刪)



我先前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啊! 所以你顯然也是同意了6MP CCD, 10MP CCD, 12MP CMOS, 12MP FF CMOS就是因為是Nikon設計, Sony代工的. 所以Sony才沒有宣傳的 (事實上Nikon官網的訪談就是明明寫說是他們設計的. 你應該有好好的讀完了吧?)

否則如果那四片是Sony設計, Sony製造的, 為甚麼Sony不宣傳? 一直等到最近才在宣傳它完全不同原理的Exmor R? 這種現象應該是很明白了吧!
Monte920 wrote:
我先前講的就是這個意...(恕刪)


你要這樣硬凹,我也無話可說。

那幾片感光元件,Sony 可不僅僅給 Nikon 一家用。竟然以為那批晶片都是 Nikon 設計的,未免也太高估 Nikon 了。Nikon 高層的訪談中,並沒有明確指出哪幾片是自己設計的,請不要看了文章,就憑自己的感覺無限上綱 ...

不論我們怎麼爭辯,事實都不會改變。我沒有義務一定要讓你了解事實,辯到你懂 Sony 也不會給我獎金,就照你的想法吧,你認為對就對。
airsama wrote:
你要這樣硬凹,我也無...(恕刪)


最早你要求消息的來源出處, 而我也提供出來了. 我起碼有人家官網的出處來源可引, 不是憑空自己感覺捏造的. 你若不相信, 還要質疑, 那總得也要有可信的反證據吧? 能不能拿出個證據來說明你所謂的"事實"? 我從頭到尾看到的只是你的"意見", 但沒看到"事實"啊!
Monte920 wrote:
最早你要求消息的來源...(恕刪)


不是什麼事情都需要貼連結佐證的,我不是您的老師,沒有義務什麼都要教到你懂為止。

你既然提到 D100,好吧,那你應該很清楚,D100 所用的 CCD 是 Sony 的 ICX413AQ 型號。

Sony 公開對全世界發布的 ICX413AQ 新聞稿在這裡

你要說 Sony 對全世界說謊,在新聞稿裏宣傳 ICX413AQ 是自己設計,完全掩蓋 Nikon 設計的真相,那也由得你。

言盡於此,之後還想要什麼文件,請自行尋找,我可沒那麼多時間。

尼康網站有關於Nikon FX-Format CMOS Sensor的訪問,雖然我的英語不是很好,但仍然嘗試翻譯其中一段(出處:http://imaging.nikon.com/products/imaging/technology/scene/24/index_02.htm)。


A major feature of this image sensor seems to be that it has been developed in-house. Are there any particular design advantages or difficulties associated with this?
此映像感應器的主要特點似乎是內部研發,而這是否有任何設計優勢或引發困難?


Takeishi:
Nikon had already developed the LBCAST sensor in-house. However, developing a CMOS sensor represented a new challenge, and one troublesome aspect was the long and repetitive process of trial and error needed to achieve the target capabilities. However, we took advantage of the fact that the sensor was being developed in-house to investigate how best to match the CMOS sensor with the capabilities of the NIKKOR lens, and were thus able to bring out the full capabilities of the photographic lens. In this way we succeeded in obtaining a high level of image quality. Further, with the sensor being fitted to our flagship camera model, we have been able to incorporate functions and technologies that are effective for producing a high level of image quality without any compromise. Since top priority had been given to realizing high-performance and high-sensitivity features, we took all possible measures to improve performance—without regard to cost.

尼康早已在內部研發LBCAT感應器。不過,研發CMOS感應器意味著新的挑戰,而其中一個麻煩是為了達到既定性能所需要的試驗與錯誤過程,十分漫長且重複。不過,內部研發的優勢是能夠使到CMOS與尼康鏡頭獲得最佳的匹配,讓我們的攝影鏡頭充分發揮其性能。通過這種途徑,我們成功取得最佳的映像素質。何況,此感應器被用來裝在我們的旗艦相機款式上,我們能夠把技術與性能結合起來,有效產生高水平的映像素質,完全不需任何方面的妥協。我們的最優先是實現高表現與高感光度的性能,我們採取任何可能的措施來改善性能表現,完全不考慮成本因素。
airsama wrote:
不是什麼事情都需要貼...(恕刪)


很久以前就有人在討論D100是否就是用Sony ICX413AQ這顆了? 因為規格很接近, 但還是有一些數目上的小差別.

同樣的, 就像今天大家都還不知道答案的: A900到底是不是跟D3X的CMOS是同一顆? 沒人知道吧!

基本上可相信的是Nikon用的sensor跟Sony發表的sensor應該是很"接近"的, 應該都是同樣的基本結構, 製造時也是Sony製造. 只是裡頭有甚麼變異在? 各廠家研發時各貢獻多少? 真的只有局內人才知道. Sony發表商品時當然不會提Nikon, Nikon發表時也當然不會提Sony, 雖然也許他們的研發人員在研發時都在一起也不一定. 反正這就是商業吧!
Monte920 wrote:
基本上可相信的是Nikon用的sensor跟Sony發表的sensor應該是很"接近"的, 應該都是同樣的基本結構, 製造時也是Sony製造. 只是裡頭有甚麼變異在? 各廠家研發時各貢獻多少? 真的只有局內人才知道. Sony發表商品時當然不會提Nikon, Nikon發表時也當然不會提Sony, 雖然也許他們的研發人員在研發時都在一起也不一定. 反正這就是商業吧!

贊同,商業合作本來就是這樣,局外人也實在沒有必要為了支持某個品牌而激動
消費者只要看廠商推出來的商品好不好用,管他合作的內幕如何(也無權去管)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