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ca R Club~~同好們請來此簽名認識一下吧

"LEICA" 這個名詞是我在大學玩相機一年後認識的
當時在一位老師兼朋友的"鼓吹"下 購入了R-E 一轉眼 快20年囉
但是 拍照不是只是要拍 還得沖洗 越來越沒時間 金錢做這些事了 更禁不起 拍照失誤的打擊
(興沖沖拍半天 洗出來結果卻不如預期)
當相機進化到"數位" LEICA 就如記憶一般塵封起來了 雖然LEICA 還是一直出新機 R7 R8...
當時跟沖印店老闆兼好友閒聊 好像就聊到 沖印店的機器是"數位"還是"類比" 他的光學解析度是多少呢??
我忘記明確的答案 但我記得應該是數位的了 換言之
除非我手工洗相片 否則最後還是轉成數位 這中間到底會掉了多少東西 除了解析度還有什麼不見了
這些年 我常想到這個問題 除了感覺不見了(LEICA 味) 是光線透過鏡片成像在斐林的色調??
還記得曾討論到數位光學解析度至少要到2400萬畫素才能達到135底片的水準--而這理論在
LEICA CLUB 理有國外前輩說明過了
所以 我一直認為LEICA 就是類比底片的王 但是當底片消失後 王呢?

就在幾年前 LEICA 跟松下的LIMUX 引起我的注意了 衝著LEICA 我買了LX1
還真不錯用 基本需求都有了 只是感覺不到位(快門反應慢)

直到2008年底 CANON 出了5D2....
透過市面上的轉接環以及合焦晶片 還有LV 功能
我發覺到我找到飛行石了 而拉普達將從防潮箱復活..
~~~~~~~~~~~~~~~~~~~~~
底下將陸續貼圖 用5D2+ LEICA R 100/2.8 MACRO APO 拍的
請同好共同貼圖 並討論
歡迎毒蛇一下 跟傳統底片比較一下有沒有LEICA 味 (最好能說明差異)
另外請教一個大問題
如何貼圖較能看出好壞?
因為RAW檔28MB 也不能直接看
JPG直出 16MB 貼不上
JPG(粗糙)直出 大概1MB 但有意義嗎?
還望指點

如果有推薦的LEICA 好鏡頭 也請推薦 希望是廣角端風景旅遊鏡
人像鏡也不錯
當然要能無痛轉上5D2喔
文章關鍵字
我想您的問題,在LFC上面可能可以得到最多的回應,歡迎到LFC註冊發言。

以下就您的問題,發表個人看法。
1.為什麼怕失敗?
底片攝影常常有拍攝時候感覺上天堂,洗出照片時候感覺像是下地獄的情況,對於底片攝影而言,按下快門後,許多重要的影像品質因素就已經無從再更改,直到沖洗出來才知道發生失誤。問題是,為什麼要怕這種失敗?畢竟大多數人不是靠此維生,沒有顧客要求與絕不能失敗的壓力,只是休閒的攝影愛好者,拍照失敗,天不會塌下來,就算是一生難得的回憶,沒拍下來,人還有回憶作為補救(也許有人不同意),況且要『完完全全』地,一點影像都沒有,恐怕只有沒裝底片、底片曝光或是底片弄丟才會發生,人生的實相是,有些事情成功而有些事情失敗,幾張照片沒拍好只是這實相的一部份,為什麼要這麼恐懼?

2.底片攝影如何不失敗
興沖沖拍半天,沖洗出來不如預期,這是台灣沖洗業最大的問題,因為長時間的價格競爭下,品質良莠不齊,很多時候拍攝出來的成果並沒有這麼糟糕,只是洗得太爛了(就算現在純數位拍攝、輸出也如此),好的影像產製,需要人的經驗、好的設備,及攝影者與影像輸出端的溝通,絕對不是把底片丟在沖洗店,一個小時就要拿的簡單。更不能吝嗇的只想花一張4塊錢就解決的事情;太多人對於底片攝影失望的理由,只是欠缺好的沖洗業者罷了。另外,底片攝影失敗的另一因子來自於拍攝過程,要避免此因素,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找一個比自己厲害的好朋友/好老師指導,避免拍攝時候的誤失。

3.沒時間沒金錢進行底片攝影?
這個問題很有趣,就沒時間的進行底片攝影的觀點來看,通常置重於沒時間去沖洗店,這問題很好解決,因為現在優秀的沖洗店(如全彩現象)都能以郵寄收件,只要將拍攝好的底片適當的儲存,累積足夠量再郵寄,花點郵資就能解決,並沒有想像中的耗時費力;另外『沒有錢拍照』觀點,大概就買底片、沖洗、放大費用,認為價格太高無法接受,這觀點通常與數位攝影比較,因為少了底片、沖洗費用,可以盡情拍照成本低廉相比,個人認為這大有問題。

現在的135底片相機,就價格已經十分低廉了,一台優秀的底片機身(如leica R8/Nikon f3/Canon eos1)二手市場價格,可能只能買一台低階DSLR的機身(甚至還不夠),相較中高階七八萬甚至十幾萬的數位機身,這個價差就夠拍很多底片了,更遑論為更新器材或電腦設備所花的費用;另一觀點是數位機身拍照不用沖洗費,可以盡情的多拍,這觀點非常流行,幾乎成為定見,個人要提出來的想法是:難道攝影就是比賽誰拍的多嗎?進步的攝影器材固然使人能拍更多的照片,但不代表著因為能多拍所以就毫不選擇的亂拍,這樣太粗糙了,一個優秀的攝影者應該是看準一個題材,認真的花時間一張一張拍,此時要花費多少成本,需要仔細地計算,不能一概地認為數位攝影不用沖洗費就比較省錢。

4.Leica味?
這個話題,從底片攝影為主的年代就討論(甚至是爭論)到現在,在不同的器材廠牌與攝影社群間不斷的爭論Nikon 味、Canon味、Contax味、XX(廠牌名稱)味,吵的天昏地暗,仔細觀察這些爭論,都有個基本問題,就是將個人視覺主觀感受作為客觀問題的討論,當討論者搬出了『我拍照好幾十年了』,的老經驗說法時,更令人無法辯駁。無論爭執什麼味道,常常陷入了以各自主觀理解,用以解釋什麼鏡頭有什麼味道的說法,白話一點,就是各自吹自己的調,毫無交集可言。這樣的討論非常危險,因為討論了半天不是爭得沒結果,不然就變成了迷思。

在我個人觀察,網路社群對於某某鏡頭的味道的敘述,交雜了對鏡頭光學性能的評估(這些評估多半有方法的問題)、散景評價、個人主觀使用經驗、道聽途說與本來就有問題的觀點(比如解析力與反差的關係、電影鏡頭、環保玻璃、消色差設計、非球面鏡片等),在此種混亂沒有認真定義情況下,根本就不值得為此多加費心討論,因此個人主張,忘了XXX鏡頭有什麼味道這回事,光學鏡頭的設計目標為儘可能地記錄所有資訊(雖然部分特殊鏡頭設計目標不同),攝影者應專注地理解客觀的光學表現,知道自己所使用的光學系統能力,並進一步的理解後製或暗房處理的原理與流程,以呈現自己想要的影像。

5.網路貼圖的問題
現在網路分享受限於資料量,多半要經過壓縮與縮小尺寸處理,且顏色、銳利化(這不等於解析能力!)、濃度都可能受到影響,因此無法作為鏡頭光學比較的基準。就圖檔大小而言單就網路分享之用,拍攝時候根本就不需要拍到一張數十mb大小的圖檔。個人有疑問的是,為什麼要『貼圖比較好壞』?贏了又如何呢?誰當王很重要嗎?

6.如何看到leica真正的威力
高品質影像的產製從來就不是只有按下快門就好(無論何種媒材),對於leica鏡頭動輒超過有100lp/mm的能力,此時需要用非常好的底片、認真的測光、對焦、構圖,避免震動,加上好的沖洗與放大程序,沒有任何步驟可以偷懶;用數位機身雖已經能提供攝影者滿意的結果,事實上仍不及於優秀的底片(參考資料:http://www.imx.nl/photo/Film/Film/page32.html)


以上,請參考。
感謝高手提供意見
1.我是覺得數位攝影有助提昇攝影學習。在傳統底片拍完回來再經過一段時間沖洗,當時拍攝的控制已經不清楚了
光圈 快門 角度等等 如果能即拍即看 不是可以馬上更正錯誤嗎?而且得到攝影者跟被攝者(人)都較滿意的結果

2.器材價格是隨需求 隨潮流而變的 底片機身在10年前的價格跟今日豈可同日而語?為何如此?就我認為是沖洗業面臨嚴峻的考驗--經濟規模大幅縮小 即使傳統底片較便宜 再過幾年很可能沒底片 也沒沖洗店!沖洗都變成
diy

3.The smoothness and definition of the silver halide capture are very impressive and better than what you get with solid-state recording, at least up to the sensors with 16 Mb pixel size..
(同樣摘自http://www.imx.nl/photo/Film/Film/page32.html) 他的意思似乎是1600萬畫素可差比擬底片機
這比我在leica club所得到的資訊2400萬畫素少很多 我覺得2400萬還是較可採
為何提這個? 如前一篇 不管沖印店老闆多專業 多敬業 難道他用人工洗相片嗎? 他的機器解析度是多少呢?說真的,我很想知道答案,如果答案是2400萬左右或更低,那我們堅持在『底片成像』的意義就不會在『相片中』看到了 不是嗎?

4.網路是便利的 在網路上比較圖片成像的好壞是有利於學習跟判斷 ,而不是想變成武鬥場。所以我才請益如何透過網路上傳有用的相片來比較好壞(好鮮艷 好立體 好有層次 --好抽象啊)





1.『拍了可以馬上修正』以及拍了很久會忘記的問題,對於底片攝影看來是個缺點,個人的看法是:首先,對於修正問題,在複雜光源的攝影場合,可看出其重要性,個人對許多業餘攝影題材的觀察是,大多數的照片並非前述場合,只要累積足夠經驗,很難把這些照片拍壞,況且沒有把握時候多拍兩張或包圍曝光,加上底片(負片)修正的可能性,通常都能得到足夠的影像;再來拍了很久會忘記的問題,往往是沒空拍照使然,若真的忙到這地步,數位攝影的確比較方便,這個問題個人認為是每個人生活型態、對攝影的態度而有不同,接受底片攝影的概念,本質上有緩慢、謹慎、按部就班的意義,這是價值選擇問題。

2.底片成像的結果,就客觀評比上以像素出發,Erwin Puts 在我所引用的文章中,很保守的估計了某款黑白底片的像素值可供參考。就實際的放相結果,由於交雜視覺感官的主觀因素,這些數字並不能完全反映最後在相紙上成像帶給人的感受,這些複雜的『感覺』可從專業的手工放相結果得到。

3.沖洗店越來越少,並不會得到完全消失的結論,優秀的沖洗店與暗房反而活得下去,因為剩下來願意好好拿底片拍攝的人,要求品質也願意付出相當對價,這問題似乎不需擔心。

4.數位放相機的能力,並不能以『多少畫素』描述,目前市面上的放相機,大概以放相尺寸與需求出發,輸出的結果從175dpi-350dpi解析都有,這數值已經符合一般人眼睛的能力,更大的放相機,可處理更大的圖檔,代表著可以輸出更大的照片,市場取向就非一般攝影者了。

5.網路圖檔的比較,實在充滿了太多未知或不可控制因素,個人建議,永遠都要抱持著健康的懷疑態度與審視比較試驗設計為佳。

以上,請參考。

chiao55 wrote:
"LEICA" 這...(恕刪)


小弟覺得樓主可以分享用R拍的照片,
但陷入鏡頭測試的泥淖還是避免吧,
會玩到LEICA的人基本上都有一定的攝影資歷,
比誰拍的磚牆比較正、或利不利老實說沒啥意義,
留給廠方或專業Labs去測就好了。

「風」網友說的對,
用畫素多少判斷照片或相機的能力,不是一個好方法,
我鄰居小女孩拿他的SONY T說他1200萬畫素比我的M8強,
我只能笑笑跟他說,對啊,哈。

數位我相信也可以調到一樣的感覺,但我不會。
還是交給暗房師父去後製,我只要按快門就好了。

前陣子和沖洗店老闆聊天,
他說這幾年的生意又回來了,拍底片的人變多了,
很多年輕一輩回頭找經典機器來用,像R6.2、M6這種,
這應該歸功數位的普及讓更多人接觸到舊時代的好東西嗎?

各位前輩好!小弟最近也剛踏入Leica的領域,小弟跟人家收購了一機四鏡內容如下:
R4機身+轉片馬達
R24mm
R50mm
R90mm
R180mm
目前還在試用中,底片還沒拿去洗,等洗了再來分享,不過有拿鏡頭去轉接Canon數位單眼上使用
有閒來坐坐!http://blog.yam.com/user/jiessieye.html
各位同好,

小弟目前有使用LEICA R鏡頭,不過機身是轉接的5D2,請多多指教

我現在也是用5D2 轉接LEICA 鏡頭
因為5D2 是我的第一台數位單眼機背
一切還是摸索中
先POST 幾張"失誤"的相片
光圈放太大的風景圖
用粗的JPG模式直出無後製


不知道,我開始考慮暫時完全使用數位了...

這幾天洗底片價錢嚇到我了...
一卷 E100VS 要 CAD$16.99
洗一卷要 CAD$12
加起來加稅一卷要 CAD$32.76...

我兩年前差不多一個月拍十幾卷底片...
要是我繼續努力殺底片,跟之前一樣,我一個月會花到 CAD$500...
把錢存一年就一台 D3 了...

但是...
數位的很多感覺又沒有比底片好...
唉...
我的 Blog http://snowmen-world.blogspot.com/
snowmen wrote:
不知道,我開始考慮暫...(恕刪)


這種價格還不如底片積到一定數量寄來台灣沖洗,這價格在台灣都快可以買兩卷e100vs來沖洗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