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zubeggar wrote:你要相信廣告、在意別人對你的眼光與觀感、還是自己的真實需求與感受? 事實上這兩者是分不開的除非躲到深山斷絕所有和外界的接觸不然人在社會中就一定會面對別人的眼光與觀感,而影響到自己的真實需求與感受除非你能超然物外,就算旁人說你拿的是爛東西拍的是爛照片也絲毫不為所動話說要是真的在意別人的眼光與觀感,就不會拿Leica了吧前面很多人都說過,拿個D3x或哈蘇機背都更炫燿現在拿Leica在廣大網民眼中只是有錢沒腦買又貴又爛相機的傻蛋只有真正在意自己的真實需求與感受的人,才會拿Leica拍照
yzubeggar wrote:好的名錶(通常是機械表)可以用很久,甚至可以當傳家寶,但這得先問你兒子或孫子,看他對它感不感興趣,或要不要。...(恕刪) 如果你買的錶款是那種三○、四○、五○年代, 就已經存在的復刻版,經過了五六十年以上的變遷, 還能吸引你的目光就一定有它的價值在.你知道 Rolex Submariner 何時問世嗎? 1953年你知道 Panerai Luminor 何時問世嗎? 1938年你知道 PP 96 何時問世嗎? 1932年這些系列, 目前在市場上都還是搶手貨, 也一直不斷地推陳出新.
話說要是真的在意別人的眼光與觀感,就不會拿Leica了吧...(恕刪)沒錯, Leica也只有在對攝影有很大興趣的人當中才有一定的"份量", 攝影愛好者很多人對拿數位Leica的人存有"爆發戶""沒大腦"的偏見, 對一般普羅大眾來說, 認識Leica的人比例真的不高, 這是我自己的親身經驗, 拿M8.2, M6上街所受到的關注度遠遠不如D80, D300 + 17~55/2.8 (D700 + 24~70), 後者常常引來別人好專業好有錢的讚嘆和羨慕眼光, M機只有很少數的老外會說一句: 好相機, 多數的人根本看都不多看一眼. 很大比例擁有Leica的人, 經濟條件都相當不錯, 連數百萬名錶名車都引不起虛榮的感覺, 區區Leica M, D-Lux...又怎能夠呢?也許某些人會無法認同我說的這種心境, 這些"某些人"等他們的經濟條件以及對自己喜好和需求的認知到了一定程度, 就能明白我說的是什麼了.
pspgo wrote:低階的LEICA的存在,只是要拉抬PANASONIC的業積 小弟有另一種看法,倒覺得佔上風的是Pana如果LEICA沒有Pana,那要找誰代工消費型的數位相機?規模夠大、技術能力強、且有完整開發數位相機的能力的電子大廠...沒幾家吧。Pana又不是沒LEICA鏡頭就做不出來。如果LEICA沒有消費型DC的產品線,只靠貴森森的天價數位機種,或靠異想天開的紀念機型,這樣應該只會加速相機部門被買來賣去的輪轉。至少我身邊使用Pana相機的users,購買動機沒有一個是因為有LEICA的招牌而選擇Pana的..
yzubeggar wrote:小弟有另一種看法,倒...(恕刪) 我目前使用的相機是PANASONIC FZ10,已經使用了五年多會買這台相機,確實是因為看到鏡頭上有LEICA這個名字才買的不然也不會買PANASONIC這個牌子希望過幾年,充實一下財力,至少能買一台最低門檻,真正的徠卡相機LEICA X1
我看到不是CP值。而是VALUEVALUE = what you got / what you paid增加購買價值的方式有兩種:增加得到的滿足感 what you got減少支出 what you paid當折算后,value的數越大,對購買者越有購買價值。如此而已。對我來說,買來送女友,值。
這是我寫在音響網站的東西,我想這邊也適用。我以前也是跟大家一樣,看到一台機器賣十幾萬,一對電線賣好幾千元就一肚子火,更別說現在百萬器材比比皆是,百萬線材也所在多有的情況了。問題是,現在我的想法改了,玩hiend音響的人本來就是少數,唱片已經不能算是什麼太貴的東西了(隨便一份像樣的餐點就要這個價錢了吧),但還是有很多人為了省那幾百元錢,去聽沒有音質可言的mp3啊!相信我,對這種人來說,就算ARC、audionet、mbl那種大部分人都能認同是好東西的音響器材打一折出售,他們還是覺得太貴。既然降價不能增加銷貨量,那請問降價幹麻?做生意不能賺暴利,但也不能要求人家好像在搞慈善事業吧!排斥hi fi音響的人絕大多數不是因為音響越賣越貴,而是他們不願意花錢在這上面;我好幾個同事用百元耳機聽mp3,借他們好一點的耳機(大概上千元吧)他們不是聽不出差別,而是覺得太貴;千餘元的耳機嫌太貴,你可能覺得我同事都是四級貧戶吧!才怪,人家手上可是好幾張宏達電聯發科,買基金都買到阿比尼西亞去了!不要說持有的股票總值了,一天漲跌停都是十幾對千元級的耳機了。如果連千元耳機這些人都嫌貴,那請問一部音響器材要降到多少錢才能引這些人進來?作音響從來不是什麼暴利事業,這點從以幹音響這行發大財的人有限就知道。說音響漲價是沒錯,但平價器材還是有啊,而且聲音未必比以前同價位的器材差,萬元級cd唱盤的音質進步還可以說是有目共睹的。我相信很多人不爽的,不過是以前二十萬就可以買到ARC旗艦,現在屁都沒有,我只是想請大家反思一下,用不用到旗艦跟聽到的音樂本身有關嗎?聽音響的人已經夠少了,可不可以不要再互相攻擊了?如果有有錢人願意買音響來標榜自己的財富,我們很樂見其成阿,總比拿這些錢去上酒店,汙辱女性來的好吧!而一般喜歡音樂的上班族,只要不炒股票不買基金的,買個幾萬元的系統享受一點又有那麼難嗎?只要好好調整,三、五萬元買一套兩聲道音響,就可以有百倍於床頭音響的享受了。別跟我講投資能賺錢,拿個幾十萬幾百萬元的,就以為能跟大戶對作,然後幻想自己會發財,這算是正常行徑嗎?聯發科高點的時候一張要六十多萬,很少買的人會被罵奢侈笨蛋,但用同樣的錢買一台前級,還要被同樣也喜歡音樂的人說三道四的,感覺上還真是相煎太急。你不會真的相信一張油墨印的紙比裡面滿是零件的鐵箱來得值錢吧!
我也算是徠卡的老用家了,從R6.2 R8用到M6,徠卡的東西好不好,沒實際用過的人是不會知道的,這是經驗,口水在多也沒用。後來徠卡開始走精品路線之後,變成不是我喜歡的徠卡,我就離開了。老實說,一台相機能貴到哪去,五十萬?一百萬?兩百萬?比起台北市的房子,連個三十年的老公寓都要七、八百萬,算什麼貴?不是徠卡的數位相機沒價值,而是數位相機本身就是個沒價值的東西,以前機械相機每個時代都有經典機型產生,七八十年前的徠卡鏡頭配上黑白底片,今天還是能拍出讓人拍案叫絕的好照片,請告訴我十年前的數位相機以現在的眼光看有哪台拍出來能看的。人生苦短,我們當然可以每天在那邊吵今年N家的新機好還是C家的新機強,但十年後你回來看這些東西,會不會覺得在浪費自己的生命?科技的進步有一定的進程,一家公司怎麼可能在某個方面有太大超越其他公司的地方?與其在這邊指責徠卡騙錢,為什麼不去想想那個可樂標為什麼可以提升產品的售價--即使是一樣的產品也是,一直追求所謂c/p值的國家,結果就是經營的公司都是鴻海、仁寶、友達、南亞科那種只能跟人家拼價格,拼到毛利率保五保六,員工卻個個血尿爆肝的爛公司。徠卡貴嘛?想想看你一輩子因為別人的眼光買了多少你不需要的東西?股票真的能讓你致富嗎?基金真的會讓你變成有錢人嘛?房價那麼貴真的要有自己的房子嘛?少買一張保單真的明天就會有三餐不繼的危險嘛?買一台徠卡,就能體驗到世界頂級相機到底是什麼樣子,代價不高啊?起碼讓自己一輩子有機會體驗一下什麼叫做質感、什麼叫做工藝;能用錢買到的卓越代價大概是最低的了,我同學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放棄工作,打工磨練自己的技藝,我想平常最大娛樂是催眠自己明天就會三餐不繼的,所以得拋棄信仰、理念、夢想、尊嚴的人,可能打從心裡面看不起他,認為他是個社會的輸家,但台灣沒有追求卓越的人,追求夢想的人,追求更有品質更有尊嚴生活的人,怎麼提升?靠產業外移中國甚至更低成本國家,就算還是富裕,仍然是個三流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