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e920 wrote:
是不是我在美國,所以在家裡後院應該設一個火箭發射台? 冒汗...(恕刪)


我的意思很清楚:找一家能發揮底片實力的專業沖印工作室。如果你非要耍笨,明知對方難以溝通、不夠專業,不相信黑人或西語系的人,還要找他來處理你的底片,那當然一樣會有很糟糕的體驗。不管你在日本、台灣或美國都是一樣。在台灣,專業攝影暗房也一樣很少,但是你為了讓作品更上一層樓,在這個最重要的環節上妥協真的非常不聰明。

另一個方式,對,自己蓋火箭發射台!與其跟著潮流搞數位暗房,自己打造一個傳統暗房也是途徑,只要你願意投入同樣的心力的話。


Monte920 wrote:
是不是我在美國,所以...(恕刪)


Monte920 兄住在美國比我久, 所以比較能精確形容出我想表達的...
不曉得銀牙烈虎兄有沒有在這種土地廣大的國家生活過? 我指的不是出差, 而是起碼住個一, 二個月以上.
在這裏生活後才曉得台灣城市之間的距離有多小.... 在台灣騎個小綿羊甚至腳踏車出門去巷口買東西,
對美國來說, 就是開車開個半個小時這樣, 是再稀鬆平常不過的事情. 我指的開車可不是塞車半個小時距離很短,
而是真的上快速道路, 時速 5, 60 miles per hour 的開二, 三十分鐘!!

對業餘的來說, 買機身鏡頭只要花錢就能享受把玩 Leica 工藝的機會. 技術有沒有跟的上, 底片的處理夠不夠專業,
住在美國, 除非你很執著的要繼續花大錢自己搞暗房或曠日費時的寄去好幾百上千公里外的專業工作室, 然後只能
用電話或 e-mail 溝通, 還不知道有溝有沒有通..... 我只能說, 我不屬於這一類這麼專業的攝影工作者吧.
擁有 Leica 機身鏡頭很簡單. 但如果異地而處, 知道要花的金錢時間精力, 以及種種不便, 我就真的不知道
銀牙烈虎兄還會不會這麼不願意妥協了~~ 何況, 只是單純的寶寶家庭生活照, 不是專業的工作以此為生,
就饒了我們這些業餘人士吧.....

從相機討論到文化的差異, 實在是有點太遠了, 也不是小弟分享新機新鏡的初衷 ,就此打住囉~
感謝銀牙烈虎兄的忠告, 也感謝 Monte920 兄的進一步解釋.
不惑之年移居美國,該買什麼車?
lin8810 wrote:

但, 現實就是人在美國有許多的不方便. 身邊的太太及台灣的家人們, 又有誰能有像我一樣的體會?
在這個年頭用傳統器材拍底片已經要承受老婆大人的許多白眼了, 例如慢慢對焦, 拿出去不能給路人甲幫我們
拍合照, 又要沖洗.....等等.
或許您有很專業的底片經驗與認識. 不過對我來說, 家用底掃還是會買. 自己用 4000dpi 掃出一張一百多MB
的RAW檔, 總比去給 Costco 掃成一張 2MB JPG 檔品質來的好吧. 更何況, 地球另一邊的父母, 岳父母們
可以收 e-mail 即時看到他們第一個孫子的生活照.

知道您是好意, 不希望我糟蹋了 Leica......有機會當然我會試著去找最專業的工作室, 但是現階段, 我還是只能
這樣子了.

不過, 縱然如此, 底片拍出來的東西, 即使以我老婆這種反對派, 也看的出來完勝 DSLR 的成相. 這也是她還能
容忍我用傳統器材的主因囉~~...(恕刪)


我的建議是你可以考慮把買底掃的預算拿去買台不錯的數位相機,用來完成數位記錄、數位傳輸的任務。若是為了處理、傳輸上的便利,數位相機會比底掃更方便。

當然我還是建議您使用LEICA紀錄您的家居生活。我也是因為同樣的想法,才會買M6和R8。傳統攝影底片領域,我認為不要考慮把「方便性」擺在第一位,而屈就住家附近的Drug Store或快沖LAB。

您應該考慮把它定位成一種手藝,我在之前就提過,現在特別要強調一次:將傳統底片攝影視為一種細膩的手工藝(handcraft),注意底片上銀鹽粒子的每一部份細節,掌握光線(我說的「掌握」真的是用手去控制光線)與整體的協調呈現,一張好作品值得你這樣耐心去對待它。

不要擔心什麼黑人、西班牙語系的人難以溝通的問題,重點是要找到一家能溝通、配合你的想法的工作室。這樣的工作室當然難找,不管是在美國、日本或台灣都是一樣,但是LFC上現在就有一位資深的暗房工作者,我的作品如果沒辦法在家裡的暗房放相,就會上台北去找他幫忙。LFC版主長住美國,若想要找夠好的攝影工作室,不妨詢問他的看法。


lin8810 wrote:
不曉得銀牙烈虎兄有沒有在這種土地廣大的國家生活過? 我指的不是出差, 而是起碼住個一, 二個月以上.
在這裏生活後才曉得台灣城市之間的距離有多小.... 在台灣騎個小綿羊甚至腳踏車出門去巷口買東西,
對美國來說, 就是開車開個半個小時這樣, 是再稀鬆平常不過的事情. 我指的開車可不是塞車半個小時距離很短,
而是真的上快速道路, 時速 5, 60 miles per hour 的開二, 三十分鐘!!...(恕刪)


嗯嗯,我想這是一種生活態度,追求便利總是人之常情。所以你可以選擇數位相機。但是我想說的是:你也可以醞釀一種等待的情緒。有些好東西,就是要有耐心。

您用傳統底片攝影,本質上已經不是追求即拍即看的便利性,反過來說你有機會將LEICA的光學實力或底片的細節發揮到極致。

當然並不是說每一卷底片絕對都要送去給專業的處理才可以(中庸之道是:為了方便你可以使用數位相機)。但你的人生中,總有幾張好作品,值得用這樣的心思去對待。

這樣的想法,不一定非要當個專業攝影工作者才需要具備。

ps.打造暗房的花費其實並不太多,相信我(我在學生時代就自己在家弄暗房)。即使是能匹配LEICA的高級暗房,也不用花太多錢。您可以到LFC或灰階幻想曲討論區去找一下相關資訊。
其實這也不是什麼文化或地理上的差異啦! 自己願不願意的問題而已啦!

就像有不少人又買機皇又買鏡皇的,但是就是不願意用RAW拍,然後坐在Photoshop前慢慢修的道理是一樣的. 數位暗房都不願下工夫了,要下功夫在藥水暗房的人我想是更少了!

要在自己家裡設個暗房並不難,尤其是黑白的,只要一個小衣櫃人進得去,可以擺幾盤藥水就可以啦,我想高中或大學攝影社幾乎大家都玩過,也蠻好玩的. 問題是藥水處理的善後,黑白的還單純一點,彩色的話家裡有小孩的我建議是最好不要,更何況當今注重環保,藥水直接往馬桶一丟也是怪怪的. 所以我想家裡願意設暗房的人大概真的不多吧?

至於底片加底掃,單就解析度而言仍然比不上純數位清晰,但掃出來仍然是有底片味,所以還是勉強可被大部份的人接受. Coolscan雖然會加入Nikon味,但不同相機,不同鏡頭,不同底片拍出來的特質仍然不同,所以底片加底掃算是不算完美的方法中勉強還可接受的方法,至少買底掃比家裡設暗房容易被女王核准吧?
我也來貢獻一下我的故事好了
我也住在美國
起先也是在家裡附近的drug store沖洗照片
但久了
真的會很
怎麼沖得這麼爛
就想說到ritz camera洗好了
於是加 入他們的會員
洗一捲可以省一到兩塊錢
怎知道遇人不淑
那位店長會欺負老實人
每次都把我的帳單算錯(當然是多收囉)
後來在網路上找了一家沖掃的網路service
結果因為用便宜的底片還被罵
可憐吧
現在正在等他的結果
如果不錯的話
再跟各位報告
Monte920 wrote:
其實這也不是什麼文化...(恕刪)

圖方便是人的天性。不過既然買了LEICA,而且是非常經典的LEICA器材,有機會讓它發揮真正的實力,要不要試試看呢?多花一點時間、耐心,也許是不錯的投資。

買LEICA的玩家,我會認為他是對攝影的質感有一定的要求的。所謂的質感,包括了硬體(器材)的高品質,以及拍攝成果的完美表現。

數位暗房的最大弔詭就是使用者把暗房這道手續「重新」收回自己手上,自己掌握最終成果的品質。但同樣地你也失去了拍照的時間、陪家人的時間、完成其他事的時間。

我認識的一些攝影工作者,有的擁有自己的暗房,但也願意把自己的作品交給專業暗房處理,只要這個暗房的品質能達到他的要求。

一般業餘攝影者也可以利用這個模式來讓自己的傳統底片的作品更好。

我自己有暗房,老實說在暗房和底片格鬥的時間,比拍照還多。比較幸運的是在台北還能找到夠專業的黑白暗房,我可以把手中的底片交付給他處理,而最終的成品(如8 x10或16x20),通常都會讓你有額外的驚喜。

溝通上有困難?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基本上,暗房是一種創作,暗房師傅在面對一格底片,他看到的除了銀鹽粒子的濃度、片基、藥水溫度、相紙號數挑選、曝光秒數、手工加減光之外,也有自己的詮釋哲學。

同一格底片,為了測試,我曾送過兩家不同的專業暗房,重點是「完全不做任何溝通」,我的目的,就是要看這個師傅自己怎麼看待這一格底片。如果觀念差異太大,那麼另外尋找能解讀你的底片的暗房師傅比較快。

最終成果差別非常、非常大:一張軟調、質感細膩、溫黑色調,另一張強烈、鮮明、冷黑色調。但兩張的品質都非常好,事實上,其中一位暗房師傅在自我要求甚高的情況下,甚至花了數倍以上的放相時間觀察底片,放出三張不同風格的作品,讓我挑選。當你看到自己的底片能夠獲得這麼高規格的對待,那麼買LEICA的確是非常值得。

我相信這和膚色、語言無關,純粹是暗房工作者是否能從底片中釋放出你想要的那個魔法。

用LEICA輕鬆拍照,純粹當興趣,不想有壓力,這是當然。我想說的是,若要輕鬆玩攝影,在家弄傳統轉數位暗房恐怕不是好點子。把這一部份交給夠資格的人去做,你會對最終成果感到滿足。


玩Leica似乎很難避免這種期許和壓力
不妨把完整暗房流程當成一個理想
一步步去完成它?

只掃135的話5000ED很不錯了
tolight wrote:
後來在網路上找了一家沖掃的網路service
結果因為用便宜的底片還被罵


這點我聽不太懂? 網路Service上的人會罵你? 寫e-mail來罵嗎? 你是用什麼樣便宜的底片?
為了測試
我先在ebay上買已經停產的Konica centuria pro 400
結果我打電話去詢問這家網路沖洗時
問他們可不可以沖這底片
因為他們沒有把這款底片列在網頁上
結果就被他們的工程人員問
Why you want to shoot film?
This film will probably need different settings and will ruin the regular process.
當然我是不懂沖片啦
所以就被教訓了
不過他們後來還是要我在訂單上加上註記
然後也還是收件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