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light wrote:
Why you want to shoot film?
This film will probably need different settings and will ruin the regular process....(恕刪)


可能是他們並沒有為這款底片設定好頻道,所以為了那捲底片他們必須去找手冊來設定(必要時還要試打幾張出來檢查),多一道功夫吧!
想不到我一個沖洗底掃的問題引起大家這麼熱烈的討論

我自己也瘋過一陣子底片機 當然不是Leica 我敗不下去

最後也是沖洗底掃的問題讓我選擇回到數位相機

在美國玩底片機是要有錢加上有閒的

真希望有人發明出數位底片

我自己用過最滿意的沖洗底掃是photoworks.com

可是一次$20-$30美金也是一種負擔
Bu11dog wrote:
想不到我一個沖洗底掃的問題引起大家這麼熱烈的討論
我自己也瘋過一陣子底片機 當然不是Leica 我敗不下去好窮
最後也是沖洗底掃的問題讓我選擇回到數位相機嘆氣
在美國玩底片機是要有錢加上有閒的
真希望有人發明出數位底片歡呼
我自己用過最滿意的沖洗底掃是photoworks.com
可是一次$20-$30美金也是一種負擔...(恕刪)

攝影其實一直都是有錢有閒才能做的活動(美國如此,台灣也一樣)。只是花大錢買LEICA卻嫌底片麻煩、沖洗費貴,實在是......有點矛盾。

無論用哪種品牌的底片機,沖片過程是絕對要注重的。藥水新鮮度、控溫、灰塵問題、無酸環境保存,影響都很大,不得不小心。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要重視這些,很可惜。

你不見得要每一格底片都放相。先做一張10 x 12印樣,用LUPE仔細挑選「值得放大」的作品,通常一卷底片中有5-6格,就算是很厲害的高手了(我自己是有兩格能放大就很高興)。

這幾格底片若是值得的好作品,第一次可以放大到8 x 10 RC,通常這已經是很不錯的收藏尺寸,挑剔的人可以針對加減光部分,和暗房師傅溝通,做第二次或第三次放相,你也可以選擇可以保存百年的FB相紙,為了要百年保存,水洗過程要特別注意。

接著是可以選擇無酸卡紙裱褙,或者無酸材質相簿收藏你的作品。若是要展覽,那又是另一種層次的處理,但一般人這樣做已經可以給子孫交代了。

很花錢嗎?當然!不過它會讓你覺得買LEICA器材花的那些(更多的)錢有意義。很麻煩嗎?廢話!絕對比不上數位相機方便。但是面對你的作品(即使是一張家居照),多用心一點也不為過吧。
我現在終於了解烈虎兄講的是什麼了,你根本就在講放大嘛! 我想我先前講的都是指著洗4X6的照片,對一般人而言這些照片就已經是成品了,但對較專業的人,一捲底片先放出36張4X6的照片,叫做proof prints,就是先放成小張4X6的,再拿這些照片跟放相師溝通說你想要如何放大. 這些4X6的照片,專業店跟Costco洗的,其實不會差太多,因為它們也是機器自動洗. 你要指定4X6手工洗也可以,但一方面成本太高,一方面就像烈虎兄講的,一捲裡頭值得放大也沒幾張,不值得一開始就用手工洗4X6.

放大照片我比過掃過用數位檔再去放的,效果真的不如由底片直接放大的. 所以若需要放大,我的要求不會跟烈虎兄差多少,也是拿到我這個城市的專業店家去放,而且美國這裡還有柯達非常高級的相紙可選(Kodak Professional Endura Metallic Paper, 台灣我沒看過),而且事後還加框等等的,絕對是值得傳家的作品. 而且我若有預測這次是要拍比較重要的,我就直接拿我的120相機了,用Leica 來照135再放大還是比不上中幅所照的. 至於普通4X6的照片,美國能找到經濟又高品質的地方並不多,我發覺我底掃後再電子檔傳出去洗,會比類似Costco甚至專業店直接幫你洗4X6出來的還好.

其實也不是Leica照的才要著麼功夫,我拿玩具相機照的如果剛好發覺有照得不錯的,這麼下工夫去洗也是能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
其實
數位如果要求到這種程度
所花的功夫並不會比傳統少多少
列印成品後的裱褙處理也是完全一樣的

Leica有這個價值. 讓使用者追求最極致的影像(起碼以135規格而言)

Leica的價值要徹底發揚. 使用者就必須要能全程掌握影像的產生
小弟也同意

不一定每個人都有意願. 或有時間. 能夠處理/要求到那種程度

不妨將它當成一個理想
若有一天拍出了非得如此處理不可的好作品. 自然會有動機去完成它
Monte920 wrote:
其實也不是Leica照的才要著麼功夫,我拿玩具相機照的如果剛好發覺有照得不錯的,這麼下工夫去洗也是能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 ...(恕刪)

當然,一開始就講過,不限品牌。不過LEICA在光學領域中下這麼多苦功,買它就是要親炙銀鹽粒子呈現的質感,後端的底片、放相處理,多重視一些也不為過。

其他品牌所拍攝的底片要比照辦理,自是歡迎之至。
看到50/f1.0為了house賣了2顆,現在很心疼包括LHSA BLACK PAINT 0.85的機子
lin8810 wrote:
有了 R9 與 28...(恕刪)


哇!
這麼快就入手啦!
R&M雙系統
恭喜啊!

我也好想要一支50/1.0
Leica M240,21/1.4,28/1.4,35/1.4,50/0.95,90AA
恭喜啊 敗的很快 真是行動派

再來 就是po圖速度不該輸給敗家速度啊

可憐啊 被沖洗問題喧賓奪主了

我聞不到敗家的喜悅了


最後一定會像奧伯伯說的
別騙人了 一定會繼續拜下去的
要先來M8 還是35/1.4 ASPH啊 哈哈
butterdada wrote:
再來 就是po圖速度不該輸給敗家速度啊


華府這邊已經很長一段時間天氣不好, 一整天都陰陰的.
星期天本來想說陰天也可以出門拍照, 正好試試在陰天下的色彩還原能力....結果....特地不自己開車, 想慢慢的
邊走邊紀錄看到的.. 搭公車, 換地鐵, 到了 DC 居然開始下大雨 真他 XX 的, 只好再坐車回家....

回文的現在已經是星期一白天, 終於放晴了, 萬里無雲! 等等再次出門, 試拍 Noctilux 第一捲~

butterdada wrote:
要先來M8 還是35/1.4 ASPH啊 哈哈


M8 想都沒想, 1.3x 就是不要, 寧可等全幅的 R10 or M9 出現再說. 至於其它 M 鏡也沒想過, 從廣角到望遠
R 就很夠了, 也比 M 鏡來的更划算. 可以這麼說, 如果沒有 Noctilux 的話, 有了 R 機後我何苦再買 M 機呢?
不惑之年移居美國,該買什麼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