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身:D700 (90%), GRD3 (10%)
鏡頭:Nikkor 50mm f/1.8D (60%), Nikkor 24-120mm f/4 (40%)
想到柬埔寨,除了吳哥窟及貧富差距以外,你還會想到什麼?
一個甚至在我腦海中沒有留下什麼深刻印象的國家。
在2012年的八月底,我竟然踏上這塊土地,帶走一段不曾有過的震撼。

<!--more-->
因為某些原因,半主動地參加了國際志工團,任務是完成一座綠色孤兒院以及運送物資到偏遠的小學。
老實說,出發前其實並不帶著期待,只擔心公司的工作會不會因為有六天不在而跟不上進度,會不會拉肚子或生病。
所以對於這趟旅程,只能用「反正就來點不一樣的體驗吧」來說服我自己不要預設情境。
最後,我的收獲比想像中的多很多。
進入正題吧…
在這九天八夜的旅程,可大致分為六個部份:
1. BCI 孤兒院建屋計劃
2. 皮雕孤兒院探訪
3. 手工藝婦女村 (HIV帶原者的貧民窟)
4. 農村探訪與示範農地
5. 村落小學物資發放
6. 吳哥窟觀光
建屋計劃是最主要的任務,其中有大半的時間是頂著午間炙熱的豔陽,手拿鋤頭或鋸子。
彎著腰,看著汗水一滴一滴的滴在這片紅土,甚至淋著午後暴雨過後的餘波。
感受著每一雙透徹且渴望被愛的眼神及溫暖的小手,和他們擁抱。

交接好公司的事後,晚上看著check list,匆忙地整理行李,因為隔天早上5點20在桃園機場集合。
經過大約三小時的飛行,到了胡志明市轉機準備前往目的地—柬埔寨的暹粒省。
不像一般的國際航班會有接泊通道,我們是直接在停機坪下機,然後走進機場大廳內。(松山機場的國內線也是這樣)

搭程越南航空的國內線飛往柬埔寨,時間大約一小時。
這是不知道是什麼哪裡的上空,河流都是黃色的,沒有都市感。

暹粒機場到了,暹粒就是吳哥窟所在的城市。
我們在這裡和當地的志工領隊和工作人員會合,他們以經在柬埔寨待了一個月左右了,這是第五梯次。
# BCI 孤兒院 #
首站前往BCI孤兒院,全名是Bridge Cambodia International。
成立於2009年,是一個非營利、非政府組織的私人孤兒院。
目前大約收容近30位小朋友,其中小朋友不一定是父母不在,也有部份是受到家暴或是性侵而被送往這來的。
我們到這裡瞭解他們的生活,並且聽院長說明他的理念,如何維持孤兒院運作所需的開銷(主要是賣T恤、自製手環和手繪明信片),以及和小朋友們聊天。
本次的任務之一,就是替BCI蓋一座新的孤兒院,讓裡面的小朋友有更好的生環活境。

當時有兩位年輕的正妹女老師來這裡當志工教小朋友英文。
幾張在戶外的桌子和一張白板就是他們的教室。

老師才18歲,高中剛畢業,透過一些管道知道了這裡,利用暑假來這邊教英文。
小朋友們也因此能用英文和我們溝通。

孤兒院的小女孩,可能因為父母離開的早,在很小的時候就要帶著妹妹一起生活在這裡,對他來說,這裡才是他的家人。

即使生活在孤兒院,要負責照顧妹妹,小姐姐還是很樂觀。

小朋友們對我們非常熱情,會一直拉著我們的手,四處逛狂或是陪他們玩,最後也會用很熱情的舞蹈和我們同樂。
曾經有人問說,為什麼小孩子們要跳舞給我們看?我們不是來看表演的。
院長回答,其實他們很喜歡跳舞,很熱情,跳舞給他們喜歡的大哥哥大姐姐看,是很開心的一件事。

孤兒院並不一定要表現得很可憐一樣,在這裡看到了滿滿的生命力與熱情

在一旁的小小孩,連講話都還不會,但也在一旁手舞足蹈,好像放開他,就會衝出來一樣。

隔天,出發到了工地,要蓋好一座孤兒院,裡面集結來四面八方的力量,大家都是各自領域的專家。
我們就很像螞蟻,用接力的方式,慢慢地做好自己的那個部份。
紅磚上的簽名,都是前幾梯的志工留下的,真的是從一片荒地,慢慢產生一個雛形。

勞動之餘,在酷熱的柬埔寨,隨時補充水份是絕對不能忽略的。

鏟子是新訓後就沒再拿過的東西,在這九天內,是我的好幫手。

脫下屬於都市的記號,換上雨鞋與工作手套。

下過大雨後,大家都把來不及搶救的工作手套曬在水井上。

屋頂製做中,一切的素材都是以「竹」與「天然環保」為主體,屋頂部份使用「亂編法」,並做成雨水匯流式,可以集中雨水,導入蓄水池中。
在側面釘好帆布後,在外層釘上竹條成牆。
這些竹子,多半都是「現場手工鋸的」,因為電鋸只有一台,而且有時候會停電,因此手工也是主力。
光是備料、量尺寸、搬竹子、挑竹子、鋸竹子、遞料就快忙翻大家了。

接近完成品。

經過多天的努力,雖然無法如期完成全部的工程,但還是按照計劃帶小朋友來看他們未來的新家。
最後兩天,都是不斷的重覆「挖土填地、挖土填地、挖土填地、挖土填地的工作…因為一下雨,很多地就凹了。

為了給小朋友一個驚喜,志工們沿路矇住他們的眼睛,要讓他們一張眼就看到這個大家一點一滴為他們建造的新環境。

緊張的一刻…

這是志工們的成果發表會,雖然下著雨,但是整個場面好熱情。

感性時間,院長帶表小朋友們對這群志工表達感激,志工們回想到這九天的辛苦,和眼前的成果,許多人已經守不住眼角。
因為有很一群人做了些什麼,而讓 BCI 的孩子們有了新家。
領隊也期許這些孩子們好好讀書,將來可以幫助更多同樣的孩子。
慶功宴結束,該是和他們道別的時候,好多人都哭成一團,不管是志工或是小朋友,因為大家都知道,可能這一生不會再見。
短短地幾天,其實已經和小朋友建立起很深的情感,這種眼神,是演不來的。
有些志在國際服務的志工,答應他們會再來。
有些只能祝服他們,無法輕易給承諾。上車前,不停的和對方揮手,把握最後相處的數秒。
就讓BCI的故事告一段落吧,這是他們的官網。
# 皮雕孤兒院 #
接著我們到了「皮雕孤兒院」
如果說 BCI 的院長,是個致力帶給小朋友歡笑,給他們愛和教育,希望他們快樂成長的慈父。
那皮雕孤兒院的院長就是較為嚴厲的嚴父。
和 BCI 不同,皮雕孤兒院給我的第一印象並不好,因為這裡很有「商業氣息」。
在這裡的小朋友年紀比較大,不會和你笑,不會和你玩,只是默默的做著他們的工作。
也直接販賣著他們的作品,背後貼著價格與作者,並且說明著如何拆帳。
和我印象中,甚至是一般人印象中的「孤兒院」差別很大,與其說他是孤兒院,也是改叫「工作室」,一切違和感就消失了。
但是,聽完團員從另外一個角度的想法後,我不舒服的感覺消失了大半。
難到孤兒院一定要展現「我們期望想看到的」那一面嗎?
也許這也是柬埔寨特有的「孤兒院文化」,甚至是殘酷的「孤兒院產業」。
看到過的好的貧窮孤兒,不好嗎?

院長教他們一技之長,讓沒有家的他們在這裡工作,有能力養活自己,從面臨人生黑暗的一途,漸漸有能力自力更生。
他們不會賣弄可憐要求觀光客捐錢,而是以改以「行銷」的手法,讓觀光客或是國際團體看見他們的作品,而給與實質的幫助。
很現實,但是也很實際,他們的生活的確過的比較好。

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工作。

這個畫面讓我很衝擊…在孤兒院外的小朋友,除了有 父母的陪伴外,他們真的有過的比孤兒院內的小朋友來的好嗎?

孤兒院小帥哥,替團員刻一個姓名鑰匙圈。

他是裡面年紀最大的,也許再過幾年就不能待在這了。
院長打造了一個商業經營的孤兒院,但是依然要求一定要念書,也就是成績要有一定要水準,才能受到這裡的庇護,很殘酷,但是很有用。
這是和 BCI 截然不同的另外一段故事。
# 手工藝婦女村 #
手工藝婦女村是一個高度被社會歧視的邊緣化族群。住在裡面的婦女們多數都有HIV帶原,這背後又是另一段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