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現在入手 一代24-70還行嗎
撇除VR之外,兩者的照片放在一起會有很明顯的差異嗎
以目前的高畫素的時代一代還吃得消嗎
感謝
wave007 wrote:
請問現在入手 一代24...(恕刪)
一代鏡頭的中央解析極高,但是邊緣較差許多,二代除了全焦段均勻外,另外還有VR,在實務使用會更便利。
NIKON變焦變焦鏡頭,過去以來設計方向,大多是廣角端比較優秀,中高往邊緣下降,再來就是場曲與像散問題比較大,而且NIKON標準變焦的演進是比較慢些,當CANON推出28-70/2.8 L時,NIKON還在AF 35-70/2.8D!
一般檢視鏡頭應該是不同測試距離的圖片搭配不同距離的MTF測試,比較可以做全面性理解。
下面簡單說明,以Nikon 24-70mm f/2.8 ED AF-S VR Sharpness & Optical Bench Testing



可以看到NIKON 24-70/2.8G是典型NIKON舊型設計,而新鏡24-70/2.8E VR,則是修正邊緣與望遠端較差的問題,但是同時也會讓中央就相對測出數值就比較差,特別是在廣角端。
這種問題在實際畫面通常是遠距離會比較明顯,可以參考
Nikon 24-70mm f2.8E VR quality
可以發現NIKON24-70一代版本真正問題是在哪裡,一般人除非是有心去進行試驗,否則像很多測試網站,往往隨便挑一個景就當作測試,萬一好死不死優點被遮掩,缺點被放大,就落得一個死罪!
Nikon 24-70/2.8E VR at 24mm

Nikon 24-70/2.8G at 24mm, f2.8

Nikon 24-70/2.8E VR at 50mm, f2.8

Nikon 24-70/2.8G at 50mm, f2.8

Nikon 24-70/2.8E VR at 70mm, f2.8

Nikon 24-70/2.8G at 70mm, f2.8
flymousetw wrote:
如果可以的話,我真...(恕刪)
鏡頭設計來說,本身是一種平衡的考量。
1.像差修正平衡: 例如說邊緣失光本身是和像散是干涉,也就是本鏡頭邊角進光都改善,可能會倒置很大像散問題。
光學變形和像場平坦也同樣,也就是除了對稱性等設計,通常當變形越來越低時,通時之間像場平坦度也會變差。
2.鏡頭穩定或耐用性: 現代鏡頭是精密光學成果,雖然可以從電腦獲得最佳設計,但鏡頭設計永遠都會有工程製造偏差、使用時間或環境耐用等問題,也就是有些設計可能可以獲得最好解,但是可能會是一個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影響的鏡頭,也就是隨著使用磨損問題,可能都會導致偏離原本光學設計。
另外有些是像差是比較不受平衡影響,這個就比較可以看到世代技術上的進步,例如彗星像差,也就相當是非軸向球面像差,通常就可以看到新鏡頭整體表現提高,但是這些通常是比較不會被注意到差異,而這個在以前是屬於NOCT鏡頭關鍵修正像差。
24-70 E鏡

24-70 G鏡

MTF、解析度、ISO12233圖等鏡頭性能都只是提供用戶在選擇時的客觀考量因素,但大部分鏡頭是拿來拍攝畫面,都對自己負責,除非是像打鳥或著一些族群,很容易用到放大或裁切外,大部分都是爽度因素。
會比較需要代代更新,往往是那些拿來工作使用族群,才會有較高換鏡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