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泥坑的CEO是台灣人,推估:D7000產品週期也差不多了,可以拿這平台為基礎換大一號反光鏡箱跟全幅CMOS,像素在1600+/-20%連韌体軟體也還適用,這樣D7000加上CMOS價差賣個US$1500還是有賺頭......難怪乳摸摸出來的規格滿接近的啦......
可惜CEO還是日本人......所以猜不到的啦.
機身加馬達應該是過渡時期的產品
D800早該把機身馬達拿掉
可能是想說賣那麼貴,不加點功能會被人罵

廠商哪有佛心的

50/1.8D是NIKON給用家的禮物嗎?
那麼18-55 VR,更是大禮,可是卻很少人稱讚
如果你拆過50/1.8D跟18-55
你會發現18-55構造遠比50/1.8D複雜
而且18-55內部有ED鏡片,50/1.8D就幾片普通膠合玻璃
如果18-55賣3600,50/1.8D應該賣1800才合理

為初學者加裝機身馬達??
那市面上全新的D鏡有幾顆???
如果初學者才需要機身馬達
那NIKON怎麼不多出一點AF-D變焦鏡
更何況D鏡多不具防手震功能,更不適新手使用

數位時代機型不斷演進
當新鏡都具備音波馬達及防手震功能時
新機種還需要在機身上多加零件嗎?
該漸漸淘汰舊規格的東西了
我相信D600不會連機頂LCD及雙輪去會拔去吧, 一部FX就像D3200一樣的操控? 但價錢對D800雖然說是便宜, 但本身一點也不算便宜啊, 始終不會去到那麼入門的操控吧. 我想是像D7000 vs D300s吧, 對焦點少了, 造工差了, 但其他保留大致不變

想像一下, 如果D800 --> D600只是少了12M像素(但仍有24M), 對焦點少了12點, 拔去了機身馬達, 換來的結果是... fps高了, 機身輕了, ISO可能還好了, 最重要的是... 價錢平了一半! 我相信賣單的人一定比不賣單的多很多吧! USD3000 --> USD1500可不是說笑的

我不明白AF鏡在造工及風味上不及經典的AI老鏡, 成像及多功能追不上時代的AF-S鏡, 它的生存高不成低不就, 感覺就好像是AI --> AF-S之間的過渡性產物而已, 沒有生存價值的舊技術應該要淘汰, 就好像CRT電視/螢幕一樣, 雖然LED是貴些, 但你仍會走回頭路, 用回那舊技術的, 厚厚的沒有多功能的CRT嗎?

還有, AF --> AF-S雖然是貴了點, 但幾乎全部的AF-S在成像上都優於AF鏡, 在操控上都肯定優於AF鏡, 其實那也是一種升級, 錢也不會讓你白花的啊, 所以AF --> AF-S並不存在問題~ 換新電腦了, 雖然貴了但性能也優了很多也需要投訴什麼嗎?

還有, 又不是全線的機身馬達也要立即移除掉, 現在Nikon沒有選擇給你嗎? 你喜歡保留AF, 貴的可以選D800, 平的可以選仍在生產的D700啊, D700現在已經(相對)很便宜的了, 不需要24M像素, 對焦點仍有51點, 仍保留著機身馬達的D700, 一點也不失禮的啊.

要追新產品, 但又要保留舊的落伍技術, 那有這麼好康的事? Nikon給大家接近二十年的時間去改變, 已經十分仁慈了, 比C家的立即改好很多了, 不是嗎?
要便宜的FF不會去玩底片機逆?!

要便宜的FF不會去玩底片機逆?!
袂爽麥看,無人夯刀逼你看!

cyskyhi01 wrote:
我相信D600不會連...(恕刪)


要便宜的FF不會去玩底片機逆?!
袂爽麥看,無人夯刀逼你看!

xcat1976 wrote:
但令人玩味的是:如果在廠家的立場,減少一個機身馬達會提高入門門檻會提高獲利是合理的,但怎麼會有那麼多人真的那麼貼心的站在廠家的立場來思考呢?器材更新的快速是對於廠家比較有利還是用戶呢?
...(恕刪)

xcat1976 兄:

現實中,產品是廠商決定生產設計,所以用廠商角度看事情不是比較會接近最後產品設定。


打的類比,假設家中是太座獨攬財政大權
您期待太座可以給您如何又如何敗家,通常只會是空談。
反而如果是以太座角度來想,怎樣狀況太座是比較可能爭取到,通常會比較接近現實。



而且現實大多時候期望值越小,通常後面滿意度會比較高!


像過去原本d100是沒有支援ai測光機構,只有旗艦機有,但後面d200就突然加上ai支援,未來是有各種可能性。


只不過,看到d800這樣高價位就缺貨不像話,d600恐怕要排隊更久才可以領到貨。




firedragon wrote:
(恕刪)...乾脆D4直接下殺3萬塊算了


D4太重,我拿不了多久
最緊要
1,便宜
2,輕巧
當然有d50+錄影+全片幅當然好,但如果是d3200版本的全片幅也不錯呢

(現時我只有af24@2.8d+af50@1.4d+af105dc@2d)
沒有機身(因為原本想轉m4/3)

diffusionless wrote:

現實中,產品是廠商決定生產設計,所以用廠商角度看事情不是比較會接近最後產品設定。


站在廠商的立場真的是比較容易推理出最後廠品的可能樣貌。

但是偶爾在器材上設個限,不要太跟上廠場的腳步,相對的,可以減少在器材上的一些花費,然後多花一些成本,不論是時間、金錢,來想如何拍把照片拍好,也是一件不錯的事。

想法不同、作法不同,但過程中也是可以為自已帶來許多樂趣!
全片幅+畫素夠用+ISO高+fps多+LCD可翻轉+價位中階
對我來說已經很夢幻的棒了........................^_^
好像沒有說不會有機頂lcd和雙滾輪...
個人覺得賣的便宜除了用的是舊的感光元件外~
還有其它的功能閹割~
但要比照中階的DX規格也不算太誇張~
畢竟就連D90都有機頂lcd+雙滾輪了~
就算是入門的FF~我覺得也會有比照中階DX的規格!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