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低價全片幅帶機身馬達的單眼數位相機確實是許多人渴望擁有的沒錯。
價格這種東西,主要是看廠家的策略了。
不然,以現在Nikon幾乎已具備所有的零組件了,多一種排列組合,對其來說,並不會增加什麼成本。
假設以D7000升級為全片幅,CPU由#2改為#3,理論上成本不會增加太多的,畢竟都是現成且已具相當使用經驗的零組件了。試比較之前底片機含機身馬達的價位,就了解多一組馬達所增加的成本實在有限。而CPU那種東西,更是設計好量產以後,成本就直線下降的東西,應用愈多,成本分攤得愈稀釋,多一種機型使用,理論上對CPU來說,成本反而會更低才對。同樣的CMOS由DX升到全片幅,以電子產品來說,也不可能成本增加到那才對。電子產品就是有這種好處。研發貴,成品成本低。
但是,成本低,不見得表示一定要賣得低。除非其想要攻下大量市場,以量取勝。
可惜的是,到目前為止,都看不到那家廠商有這種決心要將價格拉到平民化的全片幅。
這當然也多少會阻礙全片幅機的普及,不過,如果DX機可以滿足於部份人的需求,廠家當然樂得以價制量,或至少做個市場區隔。
除非同行對手推出全片幅低價機,否則,指望老牌如Nikon開第一槍的機會應該不大。
shieh81289 wrote:
幾張無法確定真假的照...(恕刪)
什麼照片是假,什麼是真,就看自己對廠商產品研究深入程度!
個人分析的結果<NIKON D600發表前,外洩照片分析。(提供給徘迴FX機身選擇)>至少有95%以上,應該預定會在PHOTOKINA 2012/9以前 NIKON就會發表。
其他用PHOTOSOP最大弱點就是難以掩飾<當時期設計>,像是 Nikon D400 rumors就是拿d300修改,就會露出後面錄影與新世代機身設計特徵破綻。
大部分製造成本確實不高,很多部份是在於廠商塑造出來價值價位,而技術研發就是長久比較難預估,不過cmos部分,就目前光罩尺寸問題,aps-h左右可以一次曝光,fx就需要兩次,這裡就會有產生不同良率差異,成本上就是會有個分界。
雖然dslr不是單廠商壟斷,但是都是相戰多年好相識,個人相信一些方式是有些默契存在,廠商也理解破壞市場後面的效應。
nikon是第一推出定價10萬塊以下ff機,也是第一個推出錄影dslr,雖然大部分會感覺sony或canon比較像做這種事,但是有時候彼此也都在看狀況。
decill wrote:
果然又出現APS-C...(恕刪)
又何必!
一些打鳥前輩絕對有錢可以上FF旗鑑機,但是鳥就哪麼大,戰機就是非那麼高。
大部分增距鏡損害畫質也得上,否則整個畫面裁一裁就那麼小。
像一般DC本身是對比度對焦,無法像相位對焦的DSLR那樣可以預測對焦。
而NIKON 1已經很多鳥有拿來打鳥裁切,但是本身在對焦支援上市非常侷限,而這些使用者通常也需要高階用料與防塵防滴等方面需求。
雖然一台D800裁切畫面有15MP足夠用,但是反光鏡大小是不變,連拍速度與緩衝區等還是沒有比DX機種來的彈性空間。
對於一般狀況FX在焦段可以獲得畫質與解析優勢,但一些特殊用途上還是有所限制。
在EVIL一些用機與消費DC感光元件越來越大,個人是認為DSLR慢慢DX轉型=>入門和特殊用途,FX轉型=>低中高階主力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