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烯 wrote:
平心而論,感光元件...(恕刪)
感光元件與卡口大小對數位相機哪個重要?我一不是鏡頭專家、二不會設計感光元件,老實說我不知道。所以這棟樓我第一次發言#36就說"是擅長感光元件研發製造的相機廠有前途?還是有一個大卡口的有將來性?還很難說啦..."。所以每次看到有些網友、對這種"明明自己不確定的"也無確實資料佐證的議題能這麼肯定的夸夸其談,簡直比劉伯溫前後各知五百年還神,實在不可思議。
這議題當然可以各有見解、各自推論,聊天談談並無不可,但我知道要說哪個重要,就得"始終如一",不能同是Nikon的產品,Z環比人大時說接環小不好,但回頭一看F環比人家小,又不認為F鏡比別人差了,這是啥邏輯?我環大時、我好;我環小時、還是我好?如果講話是這種邏輯,那就乾脆說"不管接環大小,只要掛上Nikon就是比人好"這樣就好了,講那麼多做啥?
我對接環大小沒意見,我在意的只有一點:如果要說Z環大就是比人好,得先承認F環比人小、鏡頭就是比人差,這樣"大的好、小的差"的立論才站得住腳,就這麼簡單!
lml640707 wrote:
大卡口的另一個風險...(恕刪)
兩位只考慮到感光元件的進步,卻沒考慮到鏡頭能不能滿足感光元件的解像力的問題
而且現在制定的新卡口規格不單是卡口大,法蘭距也是最短,當然你們說的對,斜射光進步的感光元件的確做的越來越好,然而Z卡口最短法蘭距在這點獲得的優勢也不會比其他家弱
而且鏡頭設計不是只要塞入光學元件,可以看看現在N家跟C家都開始將鏡頭加上控制環,未來的鏡頭勢必會添加越來越多功能,鏡頭早已不是單純提供光路的平台,卡口對於『鏡頭直徑』的影響並不是唯一要素,甚至可能還是相對較小的點,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可以看看C家的RF 35mm 1.8IS做到多輕巧,而C家的卡口跟N家只差距1mm,卡口大鏡頭一定小不了嗎?Canon已經告訴兩位答案啦。
法蘭距跟卡口大小對於鏡頭設計上有哪些優缺點,我想已經非常多專業學術文章或是非專業的科普文在分析,我想就不用多提
不管國內外也已經有非常多的文章在探討F卡口在六十年後的今天是否能繼續滿足未來的光學設計,這些東西花點時間去翻翻應該都能找得到
第四維度https://www.facebook.com/rso3naPhotography
irontheone wrote:
不要再獻醜了,好不?
如果你能找到能認同你那就是『水點凝結』的程度,再來跟我較勁吧...(恕刪)
1/10s
24310110023_77c6af8975_o by ^^¥, 於 Flickr
乙烯 wrote:
兩位只考慮到感光元件的進步,卻沒考慮到鏡頭能不能滿足感光元件的解像力的問題
而且現在制定的新卡口規格不單是卡口大,法蘭距也是最短,當然你們說的對,斜射光進步的感光元件的確做的越來越好,然而Z卡口最短法蘭距在這點獲得的優勢也不會比其他家弱
而且鏡頭設計不是只要塞入光學元件,可以看看現在N家跟C家都開始將鏡頭加上控制環,未來的鏡頭勢必會添加越來越多功能,鏡頭早已不是單純提供光路的平台,卡口對於『鏡頭直徑』的影響並不是唯一要素,甚至可能還是相對較小的點,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可以看看C家的RF 35mm 1.8IS做到多輕巧,而C家的卡口跟N家只差距1mm,卡口大鏡頭一定小不了嗎?Canon已經告訴兩位答案啦。
法蘭距跟卡口大小對於鏡頭設計上有哪些優缺點,我想已經非常多專業學術文章或是非專業的科普文在分析,我想就不用多提
不管國內外也已經有非常多的文章在探討F卡口在六十年後的今天是否能繼續滿足未來的光學設計,這些東西花點時間去翻翻應該都能找得到
理論是這樣
但實際設計商品化產品時
離硬體天花板有多遠我們也不知道
我只知道自古以來大口徑的EF環
在11-22出來前廣角是被小口徑的Nikon壓著打
而口徑更小的Leica M
廣角端也不遜色
除了超小管的16-18-21外
VM10/5.6更是現有非魚眼鏡頭最廣的
所以當大家都還在一樓比賽堆樂高時
你一下子蓋了個5層樓房子說以後樂高可以堆到五樓高
那些在一樓的都不夠看
聽起來有道理
但實際在商品化上時效果有多少?
你真的做出能堆到三樓的樂高時多少人會買單?
更何況您提的那些文章如果是最近10年內的
我相信幾乎不會考慮斜射光的solution
另一個角度看
有了55mm口徑就能輕易做出超過44mm口徑的Leica的產品嗎?
所謂輕易的意思是用更簡單的結構跟更少的堆料
然後做出同樣水準或更好的產品
看到那顆雙高斯凹玉S50/1.8竟然堆了直追變焦鏡的12片鏡片
我不覺得大卡口在光學設計上有佔便宜
但成本上看來應該是居劣勢的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widther wrote:
感光元件與卡口大小...(恕刪)
睇法有兩面的。
Nikon 能在 F mount 上,克服了卡口細小的問題,製造出跟其他對手一樣優秀的鏡頭,代表它們做鏡頭上的工藝之高。
如在 Z mount 上,同樣的工藝,可使鏡頭更加優秀。
以上全是猜測,要等代 Z 的大三元出來,才有分曉。
大家不如多分享一下,在使用上的優點及缺點,讓樓主去了解多一些。
但樓主亦應該了解一下自己的實際需要,在這𥚃說出來,大家才可以比多一點意見。
入選樓主心目中的是 Z7, Z6 及Canon R.
目前只有紙上談兵,如只有這三部,又沒有鏡頭的包袱,確實只有 Z7 及 Z6 可以選擇。
Canon R 的功能,確實有點難看,好像只是為了人有我有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