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是笑不出來?!?..還是在偷偷的笑!

快樂的鼓手 wrote:
http://chi...(恕刪)

這篇不是在批評Anssi Vanjoki想太多嗎?
而且文章也有講到理由
要叫別人自己看之前都不先看過?
victor hsu wrote:
呵 那玻璃鏡片就可以...

呵 那玻璃鏡片就可以當飯吃了?
材料就只是材料而已 能夠達到設計者的要求就是好的
甚至還能減輕重量 降低成本
又不是要賣廢鐵 還管是甚麼材料
現代哪家廠商不用光學樹脂鏡片?
現代的鏡頭成像品質連kit都能電老鏡了 全玻璃有何用?

(恕刪)



看您的發言 , 就知道您不知 玻璃鏡片的優點 ,



樹脂的透光度遠不如玻璃 , 尤其是鏡頭用的玻璃.

若您不知道的話 , 滿街的眼鏡行 , 進去問一下 , 是玻璃的比較好 or 樹脂的比較好.

若您有朋友在做 DC or WebCam 這一塊的話 , 去問看看 大立光 的玻璃鏡頭 和 樹脂鏡頭價差多少吧~


[ 成像品質連kit都能電老鏡 ] ---> 這一句, 應該可以問問大家的意見吧~


樹脂鏡頭唯一的好處就是重量輕 , 可能比較不怕摔 , 最重要的 ---> 便宜.







richard7083 wrote:
大大說的有道理......

而機身防手震...雖然說可以做得到
我也很希望能N.C兩家都能有這樣的技術啦...
這樣未來可以省下研發鏡頭防震技術
也可以節省鏡頭成本...對大家都有好處~^++^
只是N.C也不知道有沒有偷偷對這塊領域著墨...
沒有的話...硬是做出來的防震也不知道能有多少成效啊

(恕刪)


其實 , 我覺得依 N , C 二家的能力 , 一定可以做的出來 , 就連 P 和 S 不都做出來了嗎??

要不然付一點錢給 P 家當做授權吧~


其實還是在 [ 鏡頭利益 ] 吧~

若是做出來的話 , 那些 小小白 , 小小黑 , 不都要去流浪動物收容所了~ 呵呵.

若機身多個 4 級防手震的話 , 應該會好用很多.

不過現在的高 ISO 就很好用了啦 , 高 ISO 的純淨度做的好 , 那一天 12800 變成可用 ISO 的話,

防手震就還好了吧~


formosa2u@gmail wrote:
其實 , 我覺得依 ...(恕刪)

S的機身防震技術還比P家進步一點
畢竟是美樂達當初傾全力研發甚至把公司弄的營運不良的全片幅防手震技術直接轉移
相信其餘P.O兩家都還無法達成全片幅的能力...
但是基本的aps-c片幅應該都是做得到的吧!!

只是...C.N兩家的方向似乎不是在這上面呀~~
我們這些用戶在下面喊燒也是動搖不了上意阿~~哈哈

其實那些鏡頭不會沒用阿~~
只是把IS跟VR關掉而已...
會買的也是一樣拿錢去買...
只是接下來研發的新鏡頭不用再配備防手震而已....
richard7083 wrote:
S的機身防震技術還比...(恕刪)


機身防手震技術不能應用在底片機之上,但是鏡頭防手震卻可以

考量到C與N兩家仍有一定程度的專業底片機需求,我認為他們跟完全沒有底片機產品的Sony會大大不同

這其中恐怕不是單純只是技術瓶頸這種單純的理由而已!
formosa2u@gmail wrote:
來這裡不是要 鞭 N...(恕刪)

看起來是您對一些資訊不了解!


<有一天和我拿了 M42 Ziess Flektogon 20mm f2.8
才知道 N 家的機身把測光功能分高低階來放.... 高階機身,測光 OK , 但是會有對焦問題. >

M42並不是NIKON老鏡,其鏡後鉅為45.5mm!
而NIKON為46.5mm,所以接上NIKON,近距可對焦,但遠距會有問題!

像PENTAX K鏡後距為45.5mm,可以近遠對焦!

CANON EOS為44mm,所以只要再加個延伸1.5mm就可以轉接且對焦遠近皆可,這個短鏡後鉅,使得CANON為香爐接環來源!


所以一般NIKON是接老鏡之中最不利日系機身(LEICA R 47mm更慘),要就加一片鏡片來嚴神原本鏡後鉅,否則就是改鏡讓鏡尾伸進去,否則都會有遠距對焦問題!


反過來是NIKON鏡頭是最好轉接到其他家機身上,像NIKON 14-24(KO掉許多NIKON定焦鏡)就有C家接去用,C家的FD鏡頭是最難轉接,EF鏡鏡頭差不多!





接下來測光問題
機身測光有 PAS,M模式是手動模式!

其中S模式躋身要能直接控制光圈,所以大多非原廠老鏡都不可以


而PENTAX CANON NIKON三家而言
NIKON和PENTAX是用機械方式來撥弄鏡尾光圈來控制光圈,CANON則是以電子訊號方式來驅動馬達控制光圈!

測光的話,原本應該是要縮光圈到拍攝光圈,然後光線進入鏡頭到達機身來測光。

但NIKON都是以開方光圈來測光,所以必須回饋光圈資訊,所以從最早non-AI的兔耳多,AI,以及現在CPU,都是回饋光圈資訊方式,而CPU還有其他距離等資訊進行3D計算!

所以現在DSLR都是以CPU方式來傳達,但NIKON又會去撥弄光圈撥桿,所以像沒有AI機制的機身,用了AI鏡頭就無法進行測光,高階機身也只是多了AI機構而已,這個算是自動化的犧牲,也不是NIKO去鎖測光!


PENTAX和NIKON類似,但PENTAX是可以容許光圈和快門A/M模式,也就是不會像NIKON一定得用最大光圈測光問題!


CANON又更簡單,因為完全是電子式,所以對手動鏡來說,沒有NIKON硬要去控制光圈而必須要有對應機制來獲的光圈資訊!



真的要說NIKON過錯,是在於測光機構變更,與相機自動化,造成沒有像PENTAX那樣保留過去支援度,與CANON那樣自由度!



victor hsu wrote:
這篇不是在批評Anssi Vanjoki想太多嗎?
而且文章也有講到理由
要叫別人自己看之前都不先看過?


謝謝已看過

我在某樓有回應 不夠周全處請見諒

雖然那位筆者提到Anssi Vanjoki想太多

而從NOKIA這間新公司的衝勁 相對覺得

生產DSLR的 衝太少

(他刻意貼NIKON的圖)

讓N家用戶的我還有其他用戶

有同感的也都陸續出現在各樓

個人訴求也不會太大

D90 D300S D700 ...

基本該提升一下

N家廠商都在這打廣告

他一定會在這兒做抽樣研究市調

該不會有哪一家是

只在看報紙看電視聽收音機或在商場做抽樣

N家用戶希望N家更好

如果錄影真的不需要 就會完全閹割

NIKON被別家笑稱(感受上也是事實)

全系列半殘錄影 (去網路搜尋吧)

商家或用不到的人應該是無感受不會站在這邊

我相信一般家庭用戶升級會看中

這(DC)已普及基本功能(錄影)

再說D3專業系列應該去掉錄影嗎 也不可能

那些記者背這台(含砲)就夠重了背兩台的較少

感謝回應

richard7083 wrote:
S的機身防震技術還比...(恕刪)


機身防手振是因為鏡頭防手振佈局困難,但又要有市場產品創新而推出!

畢竟鏡頭防手振,要根據焦距不同而重新設計鏡頭防手振位置,鏡頭光學重新設計以避免因防手振裝置造成其他問題,整個就是大工程!


要佈局鏡頭防手振和機身防手振,前者難度遠高於後者,前者是要一個接一個更新,後著一次更新就可以宣布機身防手振將後繼全部都有!



以NIKON自己鏡頭防手振效果也是經過數年才達到和CANON相近效果,可見這個難度有多高!


機身防手振對砲群來說,等於是馬後炮,在拍攝時候影像的震動,會影響遠本要拍攝畫面!

機身防手振適合在一些拍攝前不會受到干擾的廣角部分,而且就像錄影功能一樣,只是這樣會有什麼後遺症,才是CN大廠要考量!

特別是像NIKON 16- 35 F/4開始裝上VR之後,很顯然要強調鏡頭防手振威力!




formosa2u@gmail wrote:
看您的發言 , 就知...(恕刪)


主要是在一些非球面玻璃需要用到樹脂,而這個NIKON在開發模鑄非球面玻璃時候就講過,復式是由樹脂加玻璃所組成,在對一些環境之下敏感度會比較高,所以NIKON開發模鑄非球面玻璃以在未來應用!
Precision Glass Mold (PGM) Aspherical Lenses



就個人所知,victor hsu好像是和光學相關!

光學樹脂也不是便宜的材料,特別是像鏡頭鏡片光學性質如折射率要求精準度很高,所以不是那麼簡單理由!

樹脂在成型研磨上比較容易,但對環境問溫度敏感性,而玻璃也是會有對溫度,所以只是在數值上差異!





凑個熱鬧。

formosa2u@gmail wrote:
我隨便拿一支 M42 鏡 , 就可以把 N 家的定焦鏡給 PK

個人很好奇有那一支M42鏡頭有此威力,能否請您發表心得?


formosa2u@gmail wrote:
我用 SCHNEIDER KREUZNACH C-CURTAGON 35/2.8 來打就好了

這就不是隨便拿一支M42鏡頭,而是特別挑選了。如果我挑的是105 f/2.5、Micro 55mm f/3.5 Compensate、180mm f/2.8 ED、或200mm f/2.8 ED IF(全手動)呢?


formosa2u@gmail wrote:
AF 鏡 , 可以用上 20 年嗎 ??

有哦!我就有不少20年左右的AF鏡頭目前還用得很好呢!


formosa2u@gmail wrote:
是 P 家在當道時 , N 家機身, 可能就像 Sigma 機身一般的小小眾...

您可能忘了Nikon F(1959)當紅時Pentax的Spotmatic還沒出現,那時的Asahi Pentax S、SV等機型雖然名聲不惡,但還不是專業機。


formosa2u@gmail wrote:
問問 N , C 二家 , 那一天才可以做出好的鏡頭吧~

Canon和Nikon,特別是Nikon,在1960年代就有經典鏡頭了,況且這兩家的RF鏡頭也不差。個人的看法是,這個問題改成自已用過多少各家好鏡頭比較理想,而且各家也有自己的特色,很難比的,不是嗎?

個人淺見,請繼續。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