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一圈後,攝影器材不變的定理依舊:
「SIZE DOES MATTER!」
片幅越大,雜訊越低、景深控制越多、寬容度越佳、立體感越好。
同樣的,那些大光圈的定焦鏡所呈現的影像品質,也是冀求方便的變焦鏡(即使是大三元)難以望其項背的。
裝上這些重裝備後,一顆可以抬頭挺胸的外閃當然也免不了...
還記得前年出國時,在一班擠滿人的公車上,我右手抱著小孩、頸上掛著三塊磚頭(全幅機身+頂級變焦鏡+外閃)、肩上扛著相機大包(其他一些鏡頭、清潔工具、與備用電池),這堆裝備簡直快把疲累的我給壓垮。這些的確是我多年以來夢寐以求的攝影器材沒錯,不過,它們真的是我真正需要且用得上的嗎?還是只是自己對器材的嗔想?從那次起,這些夢幻器材似乎就沒出過防潮箱。沒錯,我曾經拿這些器材拍過一些讓自己非常滿意、摒息讚嘆的照片,不過當追求器材極限的熱情不再、當體力漸漸流逝、當家庭的責任開始凌駕個人的興趣時,我開始走上另一條路:把重心放在拍攝的內容上,而不是畫面的結果上。於是,GF1、NEX、E-PL1、甚至只是S90/95成為我記錄人生的主力。我知道這些器材拍出來的東西還不夠好,不過我隨時可以從我的腰上、公事包中拿出它們,留下我生命中可貴且不想流失的那一刻,而不是在防潮箱前反覆問自己準備好沒有?
不過心裡眼睛裡總是明白,眼前的照片是可以更好、更利、更通透...。有沒有遺憾?或許有一點,但稱作是選擇或許更恰當一些?
danieltflu wrote:
"拍照前後也越來越有...(恕刪)
這位大大的想法跟我進來的攝影想法一致。
也許是這個年紀到了家庭責任最重的時候,許多年輕時期那種狂妄的熱血作法, 現在反而成了一種負擔. 回頭審視以前作品, 大多是絢爛繽紛的作品, 但總少了一種味道, 一種"關懷"的味道
這個時期,沒再騎車追日出或夕陽, 去擠人群, 拍熱褲短到不能再短的妹妹, 沒時間也沒體力了. 最多拍拍自己的家人, 周遭的小細節, 從日常去抓住"精采的一瞬間".
雖然對攝影器材還是隱隱一股衝動, 也是來自人性的本性, 不過過多過重的器材也帶不出門, 不夠專業的目的,也是大材小用, 最後淪為品嘗,賞玩,再出售的最後下場
http://www.flickr.com/photos/li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