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船 wrote:
D500 200-500mm...(恕刪)
拍攝魚鷹可以學很多的東西
可以因此而努力研究如何把相機能耐榨出來
可以把運鏡運得更穩
也可以訓練反應的速度
當然也可以學會如何除噪............
現在要學的是
如果把毛弄的清楚又柔軟.....
不過,這個還真是有難....
11魚鷹-20190125-Nikon-D850-9021 by stephen-yang, 於 Flickreggcheng wrote:
樓主,除了D5外,...(恕刪)
看到這個圖,就想到頭寮大池.......
好久沒有過去了,好懷念的地方
我在那也蹲了好多年....
依"E"大您的照片及焦段來看,還有長期在那的經驗
您這張的距離應在80-100公尺間
就算使用D850的高畫數,外加超高解的856
在晴天的情形之下
也不太容易拍出想要的細節了
想辦法躲偽帳,靠近一點拍.....
若能靠近到50米內,應會好很多的.............
我目前無論是A9或是D850或是D5
拍魚鷹之時,焦段從來沒有低於800mm過...
有時還用上了1000mm
而且我的拍攝距離有很多的機會可以在45-50公尺間
自然畫質會比您的好上許多
拍魚鷹不止拍的時後手要跟得上
去想如何靠近的前置作業及準備完後長時間的等待
都是不可缺的
但
這也是為何每個拍魚鷹的人都要拍上好多年才會小有成就的原因.....
eggcheng wrote:D850+105mm春節愉快在獅頭庄水農場<<<大年初三快樂幸福洋溢在新埤獅頭庄水農場>>>
實在太感謝樓主的賜...(恕刪)
philqq88 wrote:
哥,高畫素焦段不夠...(恕刪)
你好。
拍攝照片時,能影響主體影像大小的因素,無非就是距離、焦距和底片格式。
高像素的好處就是可以更有彈性的裁切。
然而,如果焦段不夠長,拍攝距離不可改的情況下,那裁切是必須的。。
假如因為焦段不足的問題,相片需要裁掉大小的一半,不就是剛好是DX格式嗎?
如果所有照片都必須要依照這個比例裁切,那為何不能用像素剛好一半的DX(或APSC)機身?
這涉及到相片畫質的問題。
給個例子,鏡頭只有400mm焦段,使用D850和D500。。
那麼在D850上還是400mm,在D500上就變成了等效600mm。
如果D850需要有600mm的等效焦距(因為要獲得同樣大小主體的影像),那就必須要裁掉畫面的一半面積。
如果D850不做裁切,那鏡頭遠焦端就必須要有600mm,才能跟D500+400mm有同樣的主體大小了。。
然而,大家會問,誰的畫質更優?
如果大家都是100%放大看,由於兩台機身的『像素間隔』是一樣的,所以兩台機身先不說鏡頭質素,畫質是理論上完全相等的。。
然而、跟大家可能有的慣性思維不一樣的結果,由於在同等壓縮像素的前題下,由於D850將會有更優的『超採』等級——例如同樣壓成1920X1280,此時沒有做裁切的D850相片將會對D500形成有壓倒性的優勢!
(但前題是D850畫面不能做裁切!)
所以,如果說不需要『裁切』的前題下,要FX和DX機身都有同樣主體大小,那D850必須要有更長焦段的鏡頭。。
如果『必須』需要裁切的話,D850的優勢就不高了(如果必須要裁切畫面的2.25倍或以上,那麼D850在畫質上的優勢就會完全消失!)。
最後,我還是選擇了D500。。
有朋友曾經問過我,為啥不選D850而選D500?(因為我本來就是D700、D800E、D810一直的用戶。)
我的答案是——D500體積更細小,同時不需要加手柄也可以有10FPS,而且,當年我因為有D300s而有更適合的包包外出使用。
更重要的是,因為D500的格式,我選用鏡頭時可以選擇體積更細段的鏡頭!(因為焦段可以短一些。)
而D500的畫質呢?
其實只要不在乎其噪點表現,ISO6400及以下,還是可以接受的。
而我其實只是鳥攝初哥,更多的是平常遊走城市街巷里弄的街拍,而D500在晚上的作品,我對他的信心尤在D810之上,這已經足夠應付我對作品的要求了。
下圖是D500+af50/1.8D拍攝的街拍作品之一,當日是香港農歷年花車巡遊現場,使用f/2.2光圈、1/320秒快門拍攝,感光度高達ISO8000,在沒有再裁圖之下,D500的高感畫質完全不影響到人文作品的表現。
但在鳥攝界,這麼高的感光應卻會影響了細節的表現。
(希望樓主不要介意我犯規了,我只是想借用不同題材照片去解釋畫質的問題。)
PS。說到底,還是鏡頭的問題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