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mark.tw wrote:
joykafka兄:...(恕刪)
我瞭解,我依照這種觀點來做一個簡化的運算
假設被攝物焦點在無限遠
t = 快門時間
v = 手的偏移速度, 假設手握在鏡頭的濾鏡端, 讓我們只考慮垂直方向
==> 我們的手振產生的角位移是 v.t
f = 焦距
h = 感光元件高度
p = 垂直的感光點數
每個感光點的高度(相當於直徑) = h/p
這個高度和焦距 f , 形成一個角度偏移 d
==> d = arctan { (h/p) / f } 在 h << f * p 的條件下, 也就是 d 很小的條件下
==> d 近似於 (h/p) / f
如果我們手振產生的角位移小於一個感光點的高度的某個大小範圍, 假設是c.d
感光元件就紀錄不下來.
v.t < c.d
v.t < c.(h/p) / f
t < c.(h/p)/v /f
v 是個人因素不考慮, c 我不知道
如果感光元件密度一樣的時候 h/p 就一樣
那 t 安全快門就一樣 = 常數/f
Canon 1Ds Mk III (FF: 21.1MP) 和 30D (APS-C: 8.2 MP) 都一樣, pixel size 是6.4μm
所以對於這兩個機身, 安全快門是一樣的
但是拿 5D (FF: 12.8 MP, 8.2 μm) 和 400D (10.1 MP, 5.7 μm) 比,就不一樣,因為 400D 比較銳利,
同時當然也比較會反應出手振的現象。
但這還沒完,接下來還要推導要沖洗/列印出來的照片大小,來判斷會不會發覺手振,
因此安全快門永遠在改變。我覺得不是很實用。
以上的演算式沒任何根據,只是依照前述的討論假想的簡化狀態,請真的專家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