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訊】Nikon Zfc 正式發表|融合傳統與影像科技!

紫色麒麟 wrote:
F使用感光元件 他的靜候聚會很深,沒辦做出底片機的尺寸

F-mount鏡後距算長的,口徑又小
所以在F-mount機身時要玩轉接都不是很好玩

至於數位機身厚度一定較厚的問題,就當作裝了日期機背,厚度應該不會差太多
很多底片機的日期或多功能機背也都頗有厚度
如果是固定式LCD還可以減少點厚度

只是相對於無反,單反架構包袱與限制較多,廠商應該不會太積極在這區塊
紫色麒麟 wrote:
F使用感光元件 他的靜候聚會很深,沒辦做出底片機的尺寸


其實,我猜前面有人說拿F口做無反(忘了是哪棟摟,反正被圍毆了一輪),是短法蘭距的F口,也就是等同再開個獨立系統的意思→老鏡要接還是要加增(法蘭)距環,Z鏡要接,就大轉小(容易吧?);那復古無反的比例就可以很正確了
T之歌 wrote:
也不會聯想到SONY A6000和A7C是復古



相機設計依觀景窗位置其實就三大類
中軸取景,旁軸取景和沒有觀景窗三大類

中軸取景代表自然就是單鏡反光相機,優點是觀景窗看到的就是實際拍攝畫面
缺點是結構巨大和法蘭距長,光線只能直入,鏡頭亦因此變大,然後亦因為太大了,要加握把,再因為時代流行,加上圓潤設計,因為巨大機身下做成直線條會看起來更巨大
但到了無反中軸相機時代,反倒各家都變回陽剛氣息的直線條更多

旁軸就是單反設計外的另一個取景方案,徠卡選擇了這條路,亦沿用至今,取景和對焦上沒有單反直觀,好處是有很多輕便而優秀的鏡頭,並且在無反時代重新得到歡迎
其實最中這個觀景窗也是放中軸的,只是後來發現是不是中間實在太無謂,不如放旁邊就好

至於不採用觀景窗的設計,其實也是古以有之,只是現代有屏幕後才更流行起來
手機也可以視為沒觀景窗的相機

A6000系只是小型化後觀景窗放在旁邊,由中軸類變了旁軸類,不是源於旁軸思想而設計,而是由數碼基因而設計,大方向就不同了
另外大多拍立得都是旁軸,而且是真旁軸
包括很多很時尚,圓圓元元五顏六色的拍立得們
不知能不能說成是復古?
直接把三大類取景其中一類說成復古,這規模還真的大過頭了吧,那不如三大類也叫復古好了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這外形⋯⋯等有二手定要收一台來把玩
好好看的相機
跟我的X-T4都各有各的魅力
買都買
其實A7C 那裏算復古.......
flody wrote:
另外大多拍立得都是旁軸,而且是真旁軸


旁軸是測距連動(Range Finder,簡稱RGFD)的不同翻譯,因為RGFD結構的觀景窗和鏡頭光軸不在一直線而得名,必要條件是測距連動裝置,不是觀景窗開旁邊就叫旁軸、開中間就"中軸"。沒有測距連動機構只挖一個洞取景的相機叫Compact Camera、譯為"簡易相機"或"盒式相機",拍立得等屬之,並不會去計較觀景窗開哪邊。早期把Nikon譯成"藝康"、Minolta譯成"美能達"或"萬能達"的港版中文攝影書時代,也有稱為"粉盒相機",可能因為覺得像仕女用的粉盒一樣簡單只能"喀擦"。

(可查維基百科"旁軸相機",直接引出RGFD條目,並無別類)
flody
其實旁軸是翻譯不妥出現的東西,或可以說根本是沒有翻譯,只是依外觀而命名的一種東西,所以亦造成WOLFLE說"旁軸造型"這種奇妙的引申,可以說本來說不該在中文叫旁軸,雖然它真的是"旁軸"
flody
中軸是我按WOLFLE的邏輯,以觀景窗位置作出的說明,所以我的說法是"中軸取景","旁軸取景"
吉姆林 wrote:
Nikon 的復古新(恕刪)
吉姆林 wrote:
Nikon 的復古新(恕刪)


這台相機顏質真高呀

只要EVF別太爛,讓人看出去不會沒fu

拿來轉接好像不錯
jenhoxen wrote:
旁軸是測距連動(Range Finder,簡稱RGFD)的不同翻譯,因為RGFD結構的觀景窗和鏡頭光軸不在一直線而得名,必要條件是測距連動裝置,不是觀景窗開旁邊就叫旁軸、開中間就"中軸"。沒有測距連動機構只挖一個洞取景的相機叫Compact Camera、譯為"簡易相機"或"盒式相機",拍立得等屬之,並不會去計較觀景窗開哪邊。早期把Nikon譯成"藝康"、Minolta譯成"美能達"或"萬能達"的港版中文攝影書時代,也有稱為"粉盒相機",可能因為覺得像仕女用的粉盒一樣簡單只能"喀擦"。

(可查維基百科"旁軸相機",直接引出RGFD條目,並無別類)


這個在英文維基叫Point-and-shoot camera,日文維基叫Compact Camera,中文維基叫傻瓜相機...

其實台灣叫傻瓜相機後來有點歧視(傻瓜可以用→用的是傻瓜)的味道跑出來,這或許要怪李立群...

這類相機很早就有自動曝光機制,技術上而言一點都不傻瓜。而在數位化後,很多消費機的構型也都是延續底片機時代的設計。會叫消費機或許就是要避諱「傻瓜相機」吧,但兩者指的是數位化前後的同類型產品。


這個是1963年的Konica AutoS,算是這類相機的始祖之一吧。

從外觀上,你也可以看得出來沒有Nikon FM系列那堆有的沒有的旋鈕,因為相當程度自動化了。在相機歷史中,自動化是戰後相機歷史一個非常重要的部份,而簡潔的外型設計是自動化成果的一個展現。

而從年代上來講,你也可以說A7C那些設計是Konica AutoS的復古型。

復古只是一個向過去設計概念致敬的設計罷了,其本身並沒有什麼絕對的法則、唯一的原則就是「致敬」本身。從這個角度看,Z6/7的外型設計你可以回推到1988年推出的F-801,很多元素語彙都在那時候就出現。只是這些元素一直被連續「致敬」延用,以致到現在我們把它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東西。
Hayashi-Kiyoshi
傻瓜相機不管以技術或是數量來講都是相機的一個重要類別。
Hayashi-Kiyoshi
Flody,應該說是先有傻瓜相機後人才給與這類相機一個類別名詞。約定俗成往往是主流,像傻瓜相機是李立群在Konica廣告的那句經典「他傻瓜、你聰明」廣告詞之後才誕生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