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大家還留在N家用(全片幅)的理由

ecco6811 wrote:
太深入的道理 對於一...(恕刪)


簡單又KUSO的說..

CANON的信任感,來自於敗家的指數

(雖然我的心從D200後就變節向C~但我幫/推薦親友買的相機卻大多是NIKON..)

brexchen wrote:
網友只知其一, 不知...(恕刪)


笑死人了,螢石會自燃?你真的知道嗎?CANON使用的人工螢石光是熔點就有1300多度,已經遠超過太空人活動的溫度範圍了。而且這材質跟本是不可燃的,哪來的自燃之說?你說如果是熱漲冷縮的差異過大還有可能,自燃?別鬧了,別再聽信網友沒有根據的說法了,多看點書沒有壞處的。如果你要堅持螢石會自燃,我願意去查我手上的L鏡群裡面哪一個有螢石鏡片,就算我手上的L鏡都沒有螢石鏡片,我也願意特別去買一隻有螢石的鏡頭,拆開拿螢石鏡片給你燒燒看,燒得起來這支鏡頭算我的學費,是我見識淺薄,不知道螢石可以燒,感謝你幫我上了一課;如果燒不起來,換你想辦法買一隻一樣的鏡頭給我,要試試嗎?
brexchen wrote:
網友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canon的鏡片有螢石. 在高溫下會自燃. 所以canon當場被NASA打槍. 這也是非戰之罪.

我也上不了太空. 但是我知道, 有人叫我上去時, 只要抓起身旁的NIKON就可以上了. 用C家的只能被打槍.
NIKON就是這樣可靠!!!


真的有人要你上太空的時候
應該會幫你準備好相機
你一把抓起的那台出不了艙外吧...
我是Hiroyuki
目前我還留在N家用FX的理由...

第一個是Nikon 1.

撇開NC大戰不談,一般共識是N家14-24/24-70有優勢,望遠端則很弱,只有小黑VR沒有小小黑VR.因為還在等小小黑VR所以每到拍活動就得去租鏡頭, 望遠變焦一直都從缺不買.

我認為小小黑VR開賣至少四萬多,所以好幾次我想把少用的鏡頭出掉,湊四萬進個二手550D+小小白IS也好.

一切等到Nikon 1出現之後答案彷彿都豁然開朗了.

Nikon 1貧弱的高感光能力不會是我的主系統,但跟FX這個近視眼則是很好的互補搭配(試用後我甚至覺得Nikon 1的對焦能力比D3/D700都還要好...). Nikon J1 + FT1 等效一顆2.7倍鏡,售價才兩萬元,目前只等供貨穩定就買.與其去買兩倍鏡TC-20E III或許來買Nikon J1 + FT1更划算, 平時還可兼隨身機.


第二個理由是, Nikon鏡頭的光圈都是機械控制, 使得Nikon鏡頭可以接上NCS三家的機身還能縮光圈.以往只有D鏡可縮光圈,現在連G鏡可縮光圈的NEX接環/EF接環都出現了.

如此一來就算不滿意Nikon 1的表現,我還有退路可以買NEX-5/7當隨身機跟FX機作互補.我只需要養一門N家的鏡頭,但機身卻未必需要綁死在N家.哪天N家要是真的倒閉了,換買5D9或是謠傳是全幅的NEX-9轉接來拍,意思也是一樣...





kshieh wrote:
說實在的,用過Oly...(恕刪)


手動啊.....
你那張是全自動XDD
不過是個人喜好

odyseuss wrote:
容小弟我再多嘴一下:...(恕刪)

小弟學材料,這裡補充一些觀念!

1.一般觀念會有自然價值比較高,但是對於物理性能來說,自然由於自然成長結果,內雜質缺陷是很多,這個也是所謂越完美的寶石越貴,但是完美的寶石不值錢,因為必定是人工合成才有辦法完美。
所以假設有人說天然比較好,通常都是沒有背景的人才會有這種觀念。

2.由於作為鏡頭的折射率要求是非常高精準,通常玻璃規範都是到六位數或以上,而溫度會造成折射率變化,在來熱彭帳係數來說,產生熱應力是在於加上溫度與彈性膜數,玻璃或陶瓷材料等為共價鍵或離子鍵組成,熱膨脹係數是相對小很多,主要是在於彈性膜數是比較大。
所以在一般狀況砲鏡,內部鏡片不一定是螢石才會怕溫度效應產生光學物理變化,而是在一開始色像差修正,本來就是正副翻轉來修正,而大多數ED 螢石等材料的都是低色散低折射材料的效應會更大。

但是這個和塗裝白色的效果可以有那麼大效應,這方面個人是覺得沒那大威力,而是在於內部或光學一開始設計差異會比較大。

3.螢石本身是很便宜材料,常做為助融劑幾噸這樣加進去,降低玻璃融點,而著其他玻璃光學性能調整,他的可貴在於,他太軟,也就是在於加工過程會很難作,因為越硬材料雖然研磨速度會很慢,但是可以研磨精準度控制是比較好,也就是在製程與工程設計上要配合螢石才是昂貴來源。


爬山的阿光 wrote:
如果敗家過3位數的好...(恕刪)

爬山的阿光 兄:

其實這個很正常,對於很多人很說大多只知道135系統,知道多點也只是向哈蘇這些,但是假設問他們那哈蘇有哪些系列,新舊系統差異與如何分辨,大概就沒有幾個知道。
而且一般評價中哈蘇中片幅最強應該是SWC系列,那顆38/4.5 BIOGON是比較算是ZEISS給哈蘇代表作鏡頭,其他中片幅鏡頭而言,ZEISS自己645系統設計鏡頭群比其他片幅還優秀許多。

大片幅世界,真的是需要氣力與毅力,就算輕量 便當機也是相當份量,特別是腳架不離身,隨身最好旅行帶拖著跑,其中鏡頭選擇廠商很多是135系統看不到,當然畫面感動不是一般可以想像,但燒錢的速度也是不敢去想。


基本上,整個135系統參賽廠商,就個人知道沒有一家在電子時代不出包,只是有時候真的是感覺對了就可以。

跟Canon八字不合...
我用朋友的60D跟300D, 不知為何在自動對好焦時, 左眼看觀景窗就是模糊, 右眼就是正常. 兩眼視力都是1.0以上... Nikon就沒這問題. 誰能回答我這怪異狀況?

加上曾修過Canon印表機, 塑件品質... 就完全不想用Canon的... 純為個人觀感.

blackwind00746 wrote:
我個人對nikon的...(恕刪)

讚同。
我之前兩支Canon類單眼都在兩年內陣亡。
第一支型號已經忘了,用了不到二年就故障了。
想説運氣不好,就換了power shot S5.
結果一年多一些陣亡,拍沒上千張。
拿去維修説鏡頭壞了,修太貴,乾脆再買新的。
是的,我是又買新的。不過是Nikon D7000,配24-70mm,105Micro, 70-200mm.
對焦、習慣了!沒閒$再買C家,手中的2470和小黑六除了散景不夠美外、還算滿意!老一點再敗1424吧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