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俗】Nikon Z7 建議售價 NT$105,980 元,9/27 全球同步開賣!


iflash wrote:
今日也到台中體驗會試...(恕刪)


17日當天首場發表會,Nikkor AF-S 500mm f/5.6E PF ED VR, 是由提供在場的NPS,廠商、VIP與記者群使用,因為只在室內測試,我個人對這顆鏡頭感覺是輕便,我有特別直接對室內光線拍攝,沒有看暈影,不過,沒辦法到室外去拍照,真正的測試只能等待有人開箱測試,不過,感覺上是有比Nikkor AF-S 300mm f/4E PF ED VR又精進一點!

peterwuprimax wrote:
17日當天首場發表...提供在場的NPS,廠商、VIP與記者群使用(恕刪)


簡單說,就是"特權份子"

yang stephen wrote:
各取所需而已接單工...(恕刪)


當然不是特別針對『人像』

A7系列辦的到的,Z系列9成也辦的到

但就吃飯工具來說,的確雙卡這個選項多少會影響到職業用戶的考慮

還有電池的續航力這也是要考慮進去,

雖然站上很多人分享了Z系列有不錯的續航力

但很明顯A7系列還是強了些

而且新系統對N家職業用戶來說要馬上投入多少會猶豫

要等到產品成熟了可能也要在過三五年

眼前A7的成熟度已經不錯了,投入這個系統也比較放心一些(前兩代就不用考慮)

Z系統的鏡頭群還不夠齊全,雖然當前靠轉接可以應付,但也不是長久之計

我自己用N家那麼多年了,要我馬上投入Z系統我也是會猶豫

還好我不是靠這行吃飯的,不然我也是會考慮投入A7

如果Z系列在提早個一年發表,我看現在局勢可能就很不一樣了
用相機來拍別人,也是替自己留下足跡
yang stephen wrote:
z系統對於拍這種婚禮類的
L大覺得那邊是不夠的地方?...(恕刪)

這幾年在親友婚宴沒看過婚攝拿S的相機拍照,但錄影的不少
錄影會用支架,機身大小不影響操控性
Z7我覺得賣太貴,拍興趣是無所謂,但是要賺錢當然成本愈低愈好
尤其近幾年婚攝門檻降低,接案量少也賺得少,本來就會斤斤計較
S萬家插能有效降低鏡頭成本,尤其對原用C的婚攝公司而言
既然是吃飯的工具也不可能說不習慣就不用,硬著頭皮上遲早會習慣的

irontheone wrote:
今天香港公布的售價...(恕刪)


Z6 買到滿也要2.4萬 港幣 ,9.6萬 台幣....


我還是乖乖用我的D750 了

新米少尉 wrote:
說到這個...幫小...(恕刪)


其實並不需要驚訝。。

以我一個朋友的經歷吧,在A7系列第一代就沖進去了,但手上還有一定數量的Nikon鏡。。
據他的說法,並不一定是因為S家有多少黑科技是必須的,但NPS的服務態度,是讓他跳家的最後一根稻草。。

從我聽回來的評價,NPS比CPS的服務差太遠了。。
而SPS的服務也比NPS好一點。。

另外,婚攝界其實早就起了一場小革命。。。
以前呢,可能是2P1V的模式。。
現在卻可能是倒過來的2V1P模式。。

必竟,市場上是越來越要求動態畫面多過靜態畫面。。
當然,Pre-wedding是一定要求硬照的,而且投資在燈具的費用也非常可觀的(這個S家A系不一定有優勢了。)。。
然而,在婚禮當天的隨拍,考量的因素就並不單純是我們所理解的拍照要求了。。
現在,婚禮當天,幾乎就一定包括了接新娘當天的動態畫面必須要在酒宴上播放,另一段所謂的Behind the Scene也是新人必藏之物。。
(其實大家如發現youtuber這一行業的崛起,也可以意識到動態畫面的需求吧?當然,這不一定涉及S家的需求,然而也可以看到對視頻要求的急升。)

在這種市場需求推動下,一台能兼顧動、靜態拍攝的相機,自然有其市場的需求了。

不過,是不是就是S家從此獨大呢?
又以我圈子聽回來的,以及我觀察的。。。
可以這樣說,S家的確在這場小變革中獲得了甜頭,然而比例也並不是一邊倒,還有很多人堅持著使用傳統的C/N兩家。。
但是,基於經濟上的考量,新進攝影師的確是偏向S家更多一點。
這也是『雙卡論』的切入點之一。
但通常呢,雙卡所謂的『雙重備份』這一點上,實際上很少人會用得到的,但是,卻更多的人將第二卡槽作為視頻儲存,第一卡槽作為硬照儲存(或者相反),這樣做會減少不必要的失誤。

好了,說了這麼多,那這次N家是不是又做錯了呢?
我認為不一定有錯,但明顯大家想多了。

總結一下我之前的說法:
1、Z6/7的出發第一目標,是留住想跳槽的用家,以至手上還有一堆N鏡又已跳槽的用家。
2、Z6/7的出現,是宣示『我也可以做到』,從而留住想跳槽而還沒跳槽的用家。
3、目標是不是『職業用家』?明顯的,這要看是視頻為主呢?還是硬照為主?如果任意一個傾向,其實Z6/7都能做到,但如果『婚攝』而又兩樣都需要呢?明既Z6/7就暫時不能滿足了,這是『雙卡槽』的梗,沒轍。
4、做好『傳宗接代』的準備,一直以來,我都在強調,單反不會馬上死亡,因為目前單反能做到的『極限攝影』,無反暫時還不能夠很好的滿足這種要求,所以,單反至少還會在D850/D5這一高階多發展一代(2020年奧運),然後Z系統爭取多一代的發展時間。

其實,當大家都只在意Z6/7跟別家誰優誰更好之時,卻忽略了泥坑這次新無反的一個『小突破』,就是在視頻上,是第一家使用FX格式全取樣的視頻模式,是全球第一家。
這在轉接環生產商第一時間推出轉接PL等品牌的高級電影鏡的動作上,可以看出業界對於Z系統對於視頻上需求的取態吧?

好了,現在的問題是——究竟『視、照雙修』的行業,需求是不是『攝影界需求』的全部?大部?還是小眾?
起碼吧,我覺得吧,除了婚攝這種要求『最少投入的經濟負擔而又能夠保証產出需求』的行業外(其實婚攝行業的確需求很大,然而很多參與者都是賺的不多啦,可能十個當中只有三個在經費上沒有困難!),大眾攝影市場,硬照需求和視頻需求還是分得比較清楚的。
所以,Z6/7在這樣的市場需求下,很多功能上的取捨,並沒有很多人說的那麼糟糕的啦。。

最後,我也曾經說過,Z6/7的出現,最主要的目的是『穩住主盤』,看著M01的討論串,眾人的各種言論,不是已經達到目的了嗎?

再來就是,別人怎樣需求,總有別人的顧累(例如婚攝師),大家總不能夠每個人的需求都一樣吧?又或者把別人的需求看作是自己的要求?
老實說,不是雙卡槽,我也會退一步想想。。
然而,如果我是雙機呢?
一台單反一台無反,不行嗎?
不是一樣的能兼顧視頻和硬照工作啊?
然後,我沒理由又把鏡頭都分成兩家吧?

說到這,機身可以換來換去,但鏡頭呢?
嗯,C/N兩家是賣鏡頭才是賺大頭的沒錯啦。。

MJ6 wrote:
這幾年在親友婚宴沒...(恕刪)

現在近幾年婚宴比較流行的是三軸穩定器
支架愈來愈偏向(準)專業用途了
三軸穩定器+相機 重量愈輕還是愈有感

老實說
S的相機只要花幾個小時看說明書設定好FN的捷徑(原S家原用者會更快)
任何按鈕 轉盤的自定 配上模式轉盤上的自定模式
一般大約有9成5以上(滿保守的估計)拍照時間都不會進入MENU去找設定了

flymousetw wrote:
Z6 買到滿也要2...(恕刪)


換鏡是這樣考慮沒錯。。
但如果不換鏡呢?

有兩個點是要注意的。。
1、對焦性能有沒有差到連D750也不如(我很寄望這個能夠好一點啦。)。
2、連拍速度肯定更優,但Buffer呢?D750的連拍量是少得可憐的(跟Z7是一樣的),然而,我也寄調能夠在Buffer不減的情況下,Z6的連拍量可以達到30張以上,這就比D750好太多了。。

所以,如果這兩點能滿足,Z6+FTZ還是可以再考慮一下的(當然,再便宜一下就最好了。)
irontheone wrote:
其實並不需要驚訝。...(恕刪)


老大,你這篇分析堪稱經典,Z6/Z7定調沒有比這再清楚的了!
irontheone wrote:
其實,當大家都只在意Z6/7跟別家誰優誰更好之時,卻忽略了泥坑這次新無反的一個『小突破』,就是在視頻上,是第一家使用FX格式全取樣的視頻模式,是全球第一家。
這在轉接環生產商第一時間推出轉接PL等品牌的高級電影鏡的動作上,可以看出業思對於Z系統對於視頻上需求的取態吧?
...(恕刪)

以能錄4K的無反"相機"來說(無反也有錄影機 先跳過不說)
FF視角(不裁切)錄影的第一台是A7S(全像素讀取 但4k要HDMI輸出)
A7RII A7RIII 不裁切 有畫質比較差的像素合併(要全像素讀取+5K超採樣 只有S35模式)
A7SII 有不裁切的全像素讀取
A9和A7III 不裁切 有全像素讀取+6K超採樣


Z6錄影規格大約等同A9 A7III
Z7大約等同A7RII A7RIII
而Z6 Z7是才是無反相機中 第一台能HDMI輸出10bit 4 2 2全幅視角不裁切的機種

如果是內錄為主要需求的使用者 Z6 A7III是CP值很高的相機
如果是以外錄為主要需求的(專業)使用者 Z6算是開了一個很好的的規格 又相對便宜(對比A7S系列)
但還是要看週邊及接環支援度及一些細節(如果凍效應等等)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